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中国红 : 红酒世家 侠商传奇
0.00     定价 ¥ 36.00
上海丹诚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所 属 馆 :
    打浦桥街道图书馆
  • ISBN:
    9787505731882
  • 作      者:
    刘光兴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葡萄酒之父”张弼士和儿子张秩捃创办、经营张裕酿酒公司数十年。在此期间,他们身边曾出现过众多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也发生了无数纷繁芜杂、不可思议的事件。围绕这对父子的传奇经历,一个跨度长达几十年的故事,被放在中国晚清至民国这一历史大背景下娓娓道来,由此诞生了一部读后令人荡气回肠的史诗巨著。两位近代商人的智慧、情怀、抱负以及人生中的爱恨情仇均在《中国红:红酒世家 侠商传奇》中一一展现,读来使人唏嘘不已,同时也感慨万千。
展开
作者简介
  刘光兴,出生于山东青岛,现为某广告公司市场部总监。身为国家二级品酒师的他,从事红酒研究近十年,熟知各种名酒产地、掌故及相关知识,可谓红酒业界的一位专家。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文笔相当出色,非常会讲故事。他不仅能把人物塑造得活灵活现,同时还能巧妙地将红酒知识融入波澜起伏的情节之中,读来令人不忍释卷。
展开
内容介绍

  1891年,受清政府洋务派道台盛宣怀的邀请,海外富商张弼士与其子侄及保镖一同来到烟台,共同商议投资之事。盛宣怀希望张弼士能在烟台修铁路、开矿山,而张弼士意不在此,他建立葡萄酒王国的梦想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围绕这张蓝图的建设,张弼士运筹帷幄,先后克服了选址、建厂、育苗、购买设备、聘请酿酒师等一系列困难,终于成为了“中国葡萄酒之父”,酿出了品质堪比法国葡萄酒的美酒琼浆。
  张裕酒厂虽然成立了,但由于处于动荡不安的社会大环境中,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即便如此,在张弼士的苦心经营下,张裕的产品依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在国外也赢得了较高的声誉,还获得了国际金奖。
  张弼士作为红顶商人,不仅经营有方,而且眼光独到。他着力在各方面培养自己的儿子,终于历练出了张裕的接班人——张秩捃。在张弼士去世后,张秩捃毅然放弃了在国民政府的高官厚禄,回到烟台,继承先父和兄长的遗志,振兴张裕。在此期间,他不仅要与军阀、地方势力周旋,还要与日本间谍斗智斗勇。为了张裕的复兴,为了报家仇、血国恨,张秩捃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中国红:红酒世家 侠商传奇》这部美酒中的血泪创业史不仅讲述了张裕的发展轨迹,而且反映了中国晚清到民国时期的社会大环境,是一部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商战传奇小说。

展开
精彩书评
  深倾张裕葡萄酒,移植丰台芍药花。且避蟹鳌写新句,已忘蒙难征莲华。
  ——康有为

  浅倾张裕葡萄酒,移植丰台芍药花。更读法华写新句,欣于所遇即为家。
  ——康有为

  品重醴泉。
  ——孙中山

  美酒荣获金奖,飘香万国。怪杰赢得人心,流芳千古。
  ——孙中山

  沧浪欲有诗味,酝酿才能芬芳。
  ——江泽民

  醇厚芳香,朝晖光灿。
  ——刘海粟

  骊珠滴露收陈酿,玉液蜚声享万邦。
  ——欧阳中石

  南有胡雪岩,北有张弼士。
  ——晚清社会流行语

  胡雪岩为二品大员,张弼士是一品顶戴;而张弼士鼎盛时期资产达8000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的大清国库的年收入,可谓“富可敌国”。
  ——《跃过胡雪岩遥看张弼士》  李霄
展开
精彩书摘
  1891年秋冬之交的一个清晨,西北风呼啸而来。它穿过烟台这座小城的街巷,在海边码头戛然止步,与海上袭来的氤氲扑面的雾气纠缠在一起。
  与往常的热闹景象不同,这时候,许多带刀枪的兵丁在码头附近巡视,气氛肃杀,如临大敌。道台衙门书办陈子臻环视一周,见手下没有懈怠,重将视线转向茫茫海面。
  这次办差不同以往,陈子臻谨慎之外又很担心,生怕出什么岔子。
  “陈爷,船来了!”其中一个手下眼尖,指着破雾而来的轮船说。
  陈子臻带人在码头已经等了四天,生怕这次再看错,眯起眼睛细瞧,果然是客船,船舷上写着“太古”两个字。“来了,终于来了!”陈子臻表面装得平静,内心却紧张得揪成了一团。
  手下摸了摸枪问:“听说洪门会这帮亡命徒一个个都不要命,是不是就地打死?”
  “让兄弟们注意,发现可疑的人先不要急着抓,留心他跟什么人接触,想法子一窝端。” 陈子臻说完这话,顿了一下,“老爷请的张财神也在船上,你们几个仔细看着,接着人就走,别在码头耽误工夫,省得抓人时误伤。郁四,快去禀报老爷,就说船到了。”
  船缓缓靠岸,拴好缆绳放下扶梯。四五个兵丁把守出口,紧盯着乘客严加盘查。接船的人不知发生了什么事,都怕惹上官司,因此躲在远处观望。
  陈子臻留意着鱼贯而出的乘客,搜寻着目标,不留神,胳膊突然被人抓住,心头一惊。回头看,是个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歪戴着瓜皮帽,穿一件蓝色带补丁夏长衫,最扎眼的是脚上穿着皮鞋,不中不洋古里古怪。陈子臻精神极度紧张,首先想到的是要捉拿的洪门会走私要犯,但根据线报描述,眼前这人并不符合。再说,真是要犯的话,不会傻到自投罗网。
  “你是谁,干什么?” 陈子臻充满警惕。手下人闻声立刻凶神恶煞般跑过来,扭住年轻人说:“这小子不像好人!说,哪里来的?来烟台做什么?”
  年轻人莫名其妙,操着略显生疏的官话问:“你是陈子臻陈大爷吧?”
  陈子臻倒吸了口凉气,心想:坏了,只想着抓人,这小子莫非是张财神的人?转念又一想:不能啊,看他的穿戴不像有钱人,倒像寒酸的上海师爷。好在陈子臻还记得“人不可貌相”这句话,于是换了较为舒缓的语气问年轻人:“阁下怎么知道我的名字?”
  年轻人指指下船口说:“那些士兵,他们让我找你的。”
  陈子臻这时觉得能确定他就是张弼士的人了,连忙赔笑道:“兄台说得对,在下正是道台府书办陈子臻,奉命在此恭候张大人。”
  “我叫张秩捃,你说的张大人是我父亲。”年轻人指指陈子臻身后。
  陈子臻连忙回头,见五个人正站在近前。为首的是个老者,年纪在五十岁上下,中等偏瘦的身材,细目八字胡,着装貌似土财主。站在他身边的是张成卿,去年见过。陈子臻连忙上前问安:“张大人,小人奉盛大人之命在此恭候多时。”
  其他人听陈子臻这样说,忙磕头请罪道:“奴才们眼拙,不识真人!刚才多有冒犯,罪过,罪过。”
  那位老者正是华侨商界首富张弼士。他上前扶起众人说:“不知者不怪,要怪也得怪小儿鲁莽。”
  “张大人,这里风高浪急,不便说话,我让人送您去道台府,盛大人久候多日了!”陈子臻想尽快接走张弼士,以便放开手脚搜人。
  张弼士早就注意到了码头上戒备森严的士兵,看样子不像迎接自己。而且,盛宣怀没有亲自来迎接,这让张弼士很不高兴,他在心里说:“这个盛宣怀,请我来建铁路、开矿山,却不出面来接,分明是端架子!看来我的计划想要实施,不会像想象中那么顺利。”
  “陈书办,你们这是在搜捕逃犯?”张弼士试探道。他想确认盛宣怀是真的不便现身,还是有意给自己一个下马威。
  陈子臻不能泄露军机,笑着说:“您别误会,安排这些人只是为了迎接您的大驾……这样做是为了确保绝对安全。”
  张秩捃摇摇头说:“大驾?不是吧!盛宣怀不来,却让一帮带刀枪的手下在此耍威风,不像接人,倒像抓人。”
  陈子臻一怔,忙替主子辩解道:“误会,误会!盛大人公务繁忙,实在抽不出空。”
  张弼士也看出陈子臻在说谎,但并不说破,而是顺着他的话说:“秩捃,盛大人的名讳岂是你随便叫的?我们只是商人,怎敢奢望四品大员亲自来接?书办大人,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张弼士这样说是有目的的,他要借此机会传递一个信息:我是带着银子赴约的贵客,不是仰人鼻息的乞者。
  陈子臻赔笑说:“张大人多想了,我家大人真是抽不开身!我刚才已经派人送信回去,府里肯定在备宴,为您接风洗尘。”说完,他连忙吩咐手下把轿子抬过来。
  “慢!慢!书办大人先听我把话说完。你看我们行色匆匆、衣冠不整,这样去见道台大人,没有礼数。不如这样,我们先寻客栈住下,收拾妥当再登门拜见。” 张弼士说完,不容陈子臻答话,便问张成卿:“去年来烟台你住在哪里?”
  “朝阳街谦祥益客店,还算清净。”
  “还住那里吧。阿濠,去雇个车装行李。”
  保镖陈濠领命就近寻来车夫,与另外两个随从把行李装上车。
  陈子臻不知如何是好,对张弼士近乎哀告道:“您这样走了,我回去怎么交差啊?”张弼士当然知道他不好交代,但初次相见,不能输在气势上,否则日后与盛宣怀合作定会矮他一头,所以坦言道:“无妨。盛大人若问起,就按我刚才所说回禀,他不会怪罪你的。”说完,张弼士带着众人朝码头外走去。
  陈子臻愣了一会儿,不甘心,紧追过去。见他追来,张秩捃俯在陈濠耳边嘀咕了几句,陈濠心领神会,转身挡住道路。陈子臻见眼前这位目露凶光,知道不能惹,只得由他们去了。这时手下人来报,说仔细搜查过,不见洪门会疑犯,陈子臻只好打道回府。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初入烟台
第二章 横空出世
第三章 张秩捃的历练
第四章 万事开头难
第五章 艰辛的岁月
第六章 张裕的新生
第七章 商场就是战场
第八章 离间计
第九章 生死两茫茫
第十章 报仇雪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注册云书房的手机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账号密码?立即注册  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