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北京人在纽约
0.00     定价 ¥ 28.00
上海丹诚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所 属 馆 :
    打浦桥街道图书馆
  • ISBN:
    9787020102181
  • 作      者:
    曹桂林著
  • 出 版 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曹桂林,1947年生于北京,小学毕业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毕业后在中央广播艺术团任演奏员,一九八二年初协同妻子赴美国,同年底在纽约创建了公司,设计和生产高档针织时装,任公司总裁。处女作《北京人在纽约》被郑小龙、冯小刚改编成电视剧,一炮而红,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出版作品:
  《北京人在纽约》、《绿卡》、《偷渡客》(后被改编成二十六集电视连续剧《危险旅程》)
  自编、自导、自拍了二十一集电视纪录片《黑眼睛蓝眼睛》。


展开
内容介绍

  经典原著畅销100万册,《北京人在纽约》八十年代初,一个年轻的北京人携同妻子一起来到纽约,当他们走下了飞机,便落入了贫民窟……经过几年的努力,历尽了种种坎坷、艰辛和奇遇,他们终于获得了成功,成为美国成功的新移民。然而,当他们满怀热望把分别多年的爱女接到纽约,巨大的财富和豪华的生活,给女儿带来的却是另一番境遇。作者曹桂林先生便是八十年代初赴美成功的新移民。他根据自己的真实经历写下了这部真切、动人、细腻而富有激情的长篇小说。

展开
精彩书评

  《北京人在纽约》是1992年底开拍的,1993年完成,1993年10月开播。我参与了编剧和导演的工作以及创作的很多方面。开始的契机就是曹桂林的这篇长篇小说,当时真的是一口气读完,跌宕、热血、新奇,带给你无限的想象。读完后扑面而来的冲击至今难忘。

  ——郑晓龙


  曹桂林没把自己看得太高,编出一个情节曲折、起伏跌宕的故事来,然后变成一个大编剧、一个大小说家什么的。他不惦记那个。他就该写什么就写什么,不藏着不掖着,想到哪就写到哪,想起什么就写什么。这本书,是他回头上岸的垫脚石;是他杀回马腔的敲门砖。

  ——姜文


  我以为拉大提琴的手只会用拉弦来表达他的内心世界,没想到他还会写小说,而且写的那么好,好到他的每一部小说的人物都让我有去扮演的冲动。如果说《北京人在纽约》是他个人生活的写照,那《纽约人在北京》就是他深厚文化积淀的沥血创作。

  ——王姬


  曹桂林的作品是有感而发的,是真诚的。
  他率真的个性个敢于自嘲的精神令我佩服。他的本质很中国。
  ——叶英


展开
精彩书摘

  如果你爱他,
  就把他送到纽约,
  因为那里是天堂;
  如果你恨他,
  就把他送到纽约,
  因为那里是地狱。
  一
  二月初的北京,天儿真冷。
  天色还没有大亮,蓝灰蓝灰的晨空里,呼啸着西北风。
  历来勤勉的北京人此时已经吃完了早饭,出了各自的家门去上班。
  他们穿着厚厚的军大衣,或者蓝色的棉猴儿,或者式样说得上新式的风雪衣,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顶着寒风,走得匆匆忙忙。
  自行车和行人汇在了一起,车铃声和脚步声汇在了一起,成了一股喧闹的河流。这河流平稳,却又漾着不小的响动朝前方流淌了去。它的骚动与嘈杂,像是在告诉人们,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又开始了新的一天。
  在自行车的河流中,有一对青年男女并不引人注目。
  男的叫王起明,三十五岁,北京一家交响乐团的大提琴演奏家;女的叫郭燕,是他的同行,也是他的妻子。
  他们的穿着并不与众不同,他们骑的自行车更和众人的别无二致;淹没在这自行车的车流中,旁观者很难把他们从中择出来。
  但是,如果细心地观察就会发现,他们骑车的速度比旁人稍微快一点,显然他们比别人蹬得卖劲。而且,骑在途中,他们还偶尔交换一下只有他俩之间才能读懂的颇带神秘的微笑。
  其实,他们与众人最大的区别并不在外表,而在他们的内心。在
  这条大街上,多数人是去上班或者上学,走的是一条每天都走的平平常常的路;而王起明和郭燕走的却是一条他们平时没有走过的路,他们内心里觉得,路的尽头是一个从未见过的神秘的国度。
  王起明单手扶把,另一只手推着郭燕的后背,助她一臂之力。
  “你这么推着我,不累吗?”郭燕问丈夫。
  王起明一笑:“不累。哥儿们能这么着一直给你推到美国去!”
  郭燕眉宇间掠过一丝担忧。她说:“也不知道办得成办不成……”
  王起明胸有成竹地说:“办得成,准办得成。我有预感。”
  话是这么说,他心里也没有太大的把握。
  虽然是清晨,美国驻华使馆门前早已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看见这么多人,王起明心里头有点泄气。
  “你瞧瞧你瞧瞧,让你快点骑不是,这晚了吧?”他一边找地方放自行车一边埋怨郭燕。
  “知道晚,”郭燕反唇相讥,“你倒是早起呀。”
  “我早起也没用,”王起明锁上车,拉着郭燕去找队尾,“你不得伺候咱们宁宁吃了早饭去上学!”
  一提起女儿,郭燕又添了件心烦事:“要不咱甭办了,真放女儿一人在家,行吗?”
  王起明站在了队尾,听见了妻子的话,觉得十分好笑:“甭办了?都办到这份儿上了又甭办了?亏你说得出!宁宁?你得这么想,就是为了宁宁,咱们才死活得办成呢!”
  “办什么的?”一个干瘦的小青年从队首那边溜达过来,毫不见外地接过了王起明的话茬。
  王起明不大喜欢眼前这位面带菜色的小痞子,拉长了声音回答:
  “办美国啊!”
  “我还不知道是办美国,真是,”那瘦子一脸鄙夷的神色,“要办黑龙江兵团也不在这儿排队呀!”
  “那你问什么呀?”
  “我是问你,是办探亲,还是办自费留学?”
  “探亲。”
  “探谁?”
  “阿姨。”
  瘦子一指王起明夫妇:“小两口一块?”
  王起明点点头。
  瘦子又问:“非一块去不可?”
  王起明反问:“怎么了?办起来困难点,是不是?”
  “困难?岂止困难呀!”瘦子的话斩钉截铁,“根本没门儿!”
  一听这话,王起明心里一阵发紧。他觉出郭燕的手本来是扶着他的胳膊,一听那话,她的手不由自主地捏了他一把,生疼。
  “怎么就没门儿了呢?”王起明不甘心地问。
  看来,瘦子对自己的话产生如此强烈的效果极为满意。他立刻露出了一副签证专家的面孔,其权威性不容置疑。
  “跟您这么说得了,”他摆出一副细细道来的架势,“我爸我妈两口子,去探我大爷;俩人加起一百一二十岁了,美国人愣告诉说有移民倾向,办三回了,愣没办下来。您呢,我看,没什么戏,趁早回家,干点什么不好哇。”
  王起明没说话。不是不想说,是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堵,真堵心啊!
  “甭听他的,”郭燕低声对王起明说,“他懂什么呀,他又不是美国大使。来都来啦,怎么也得试试呀!”
  “那倒是!”那瘦子听见了郭燕的话尾,“既然到了这个地界,排上了这个队,好歹的也得试巴试巴。昨儿有个小妞怎么就签了呢,那是运气吧?不是!人家盘儿亮,条儿顺。老美看着这妞顺眼不是!签证这玩意儿没谱,谁也说不好哪块云彩下雨!”
  这时候,一辆飘着美国国旗的凯迪拉克轿车向使馆大门驶来。
  警卫提醒着人们:“让开!让开!”
  那瘦子弯着腰凑上车窗向里头瞅,然后回过头来悄悄地对王起明说:“今儿他妈的有门儿。金丝猴来了,有戏;碰上胡子不行。”
  王起明有点摸不着头脑,问旁边一个学生模样的青年:“怎么这使馆里头还养猴啊?”
  学生模样的人给他解释:“不是真猴。这是他们给领事们起的绰号。金丝猴是指的一头金发的女领事,据说,这位女士挺和气;胡子是说的另一个男领事,听说那男的不好说话,好像不会干别的,就会拒签。”
  王起明问:“好像您对这儿挺熟悉。有内线?”
  “没有。就是来的次数多了点。”
  “几回了?”
  “算这次,四次了。”
  王起明心里又是一紧。
  大约又过了半个小时,使馆里出来人给大家一人发了一张表格。人们先是三五一伙地商量,然后就分头去填。王起明和郭燕一面自己商量一面“不耻下问”,费了不小的劲才填好表格,这时人家来收表格了。
  “一号,张茂!”
  这是工作人员在叫名字。
  “OK了,您哪!”那个瘦子应声蹿了出去。大家听“张茂”这个名字觉得有趣,随着乐了一阵子。“张茂!他妈干吗给他起这么个名儿?”“张茂,这名儿不错,透着老实。”
  西北风还在叫唤,签证的人们都在等,都不怎么说话,心里想着同一件事。
  郭燕挽起王起明的手。她有点抖,可能是冷,也可能不是。
  没过几分钟,门开了。张茂瘦瘦的身材从里面闪出来。
  大伙问:“怎么样?”
  “没戏。”张茂一脸的沮丧。
  有人问:“今儿不是金丝猴吗?”
  “是金丝猴,”张茂回答,“金丝猴今儿也不够意思,可能是让胡子给传染上了。”
  大家伙一阵低低的哄笑声。
  工作人员又叫了几个人进去。人们在外头焦急不安地看着里头,探着身子,伸长脖子,好像能看出点什么。
  从门里头,不时走出一两个没精打采的人们,跟让霜打了一样地发蔫。
  “王起明、郭燕!”
  工作人员叫了他们俩的名字。
  王起明低声地问妻子:“你看,有戏吗?”
  郭燕回答:“准成!”
  王起明这时候明白了:女人比男人坚强。
  他们走进了使馆的大门。
  对于外边的人来说,他们进去不过二十分钟;对于他们来说,他们进去了整整一辈子。
  张茂对旁人说:“这俩是最没戏的。两口子一下都想办成,有这
  么美的事吗?美国梦也不是这么个做法呀,是不是?”
  可是他的话音刚落,使馆门开了,王起明和郭燕相拥着,脸颊上闪着泪花,从里面走了出来。
  张茂走上前去:“签啦?”
  王起明一个劲儿地点头。
  张茂“哎呀”一声,不尽的遗憾:“今儿这事,可真邪门了,嘿!”
  王起明低声问妻子:“给咱们签了?”
  妻子说:“签了。”
  “真的签了?”
  “真的签了。”
  王起明不顾一切地拥抱住郭燕,深深地吻她。
  “哟,这还没到美国呢,都美国派啦!”张茂在一旁不无忌妒地评价着。
  王起明和郭燕完全不顾这些了。他们在西北风里吻了半天,然后向等签证的人们挥挥手,走了。
  没走出几步,他们听到身后有掌声。两人回头一看,那个叫张茂的瘦子带头鼓掌为他们送别。
  王起明想了半天,才憋出一句话:
  “美国见!哥儿们!”
  北京音乐厅的舞台上,灯光通明,听众席上座无虚席。一阵热烈的掌声之中,王起明第一个走上舞台,随后是小提琴郭燕,中提琴邓卫和二提琴小珍。
  王起明向听众鞠躬后扫了一眼他们。在他的眼里,今天的听众比哪天都顺眼。他又瞥了一眼郭燕。郭燕红光满面,眼睛发亮。
  “她真美。”王起明心里在想。他觉得自己像初恋一样地坠入了
  情网。
  四个人坐稳后做了最后的音高调整。王起明向其余三位看了一眼,然后头猛地向下一点,乐曲像泉水一样地流淌了下来。
  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是他们心里熟得不能再熟的曲目。他们配合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演奏得格外动人。
  随着乐曲的高低起伏,郭燕的一头秀发有节奏地摆动。在王起明的眼里,那美得不能再美的秀发是莫扎特美得不能再美的四重奏的恰当注脚。
  邓卫和小珍也演奏得出神入化,真是没的说了。
  一曲终了,观众们的掌声像夏日打在屋顶的雨点。
  返场的小曲子也很叫好。听众们沉浸在乐曲中,不断地有节奏地鼓掌。王起明他们四个人脸上都红扑扑的。
  掌声经久不息。可是他们四个人却迅速地钻进边幕,一个劲地朝舞台监督摆手。不大一会儿,他们就把音乐厅里的掌声抛在了耳朵后面。
  “你们俩先回家。我去西单买点熟菜。”邓卫大踏步地走,抡着琴盒。皮鞋在冰凉的柏油路上响亮地敲着。“小珍,你回家把那瓶茅台拿来!”
  “别拿茅台了,”王起明拦住了邓卫,“又不是第一次聚会了。”
  “当然不是第一次了,”邓卫说,“可能是最后一次了!”
  一句话,说得四个人都站在了寒风凛冽的大街上,互相看着对方,说不出来的滋味。真是说不出来的滋味。
  小珍先是缓过劲来:“邓卫从来也不会说人话。什么叫最后一次呀,《最后的晚餐》?”
  王起明淡然一笑:“也没什么。可不就是最后一次吗?”
  “甭管是不是最后一次,”郭燕说,“吃好了最要紧!”
  ……

展开
目录
《北京人在纽约》无目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注册云书房的手机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账号密码?立即注册  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