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1965 : 耀邦早春行
0.00     定价 ¥ 39.00
上海丹诚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所 属 馆 :
    打浦桥街道图书馆
  • ISBN:
    9787224109511
  • 作      者:
    李大斌著
  • 出 版 社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div>   李大斌,陕西省安康市人,中共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杂文学会副会长。陕西省作协、书协会员。安康市文联委员。安康市杂文学会会长。安康市秦南文社社长、安康市兴安书画院院长、安康《家园》杂志主编。安康日报社主任编辑。出版有散文、杂文、文学评论等著作四本,编著五本。</div>
展开
内容介绍
  《1965:耀邦早春行》是国内第一部全景式披露1965年2月6日至2月14日胡耀邦同志亲赴陕西安康七县调查研究时鲜为人知的史实。其时,胡耀邦任中共西北局第二书记、陕西省委代理第一书记,而安康为极“左”路线的重灾区。他一路风尘仆仆,马不停蹄,所到之处,深入干部、群众之中,倾听他们的意见,为干部、群众打气、加油,纠正过火行为,大胆地平反了“四清”运动以来的许多冤假错案,提出了许多今天看来平平常常、当年却需要极大勇气的诸如解放思想、发展经济、尊重知识、向前看等观点,给安康带去了一股春风。作者以第一手丰富饱满的资料,运用文学纪实的笔法,客观、忠实、细腻地还原了胡耀邦安康之行前前后后、方方面面、点点滴滴的历史画面,具有强烈的现场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胡耀邦的个人魅力与政治智慧。
展开
精彩书摘
<div>  胡耀邦是一个随时随地了解民间疾苦的人,这可视作他多年职业革命生涯中早已溶入血液中的一种品格。他问刘师傅安康人的生活怎样,问刘师傅家里几口人,问单位的生意好不好。要求刘师傅一是一,二是二,不准说不实在的话。</div><div>  刘师傅如实向省上领导说:&quot;单位里的生意不好,社会上正时兴反投机倒把,农民不准进城,城里人本来就不多,而理发铺子不少,他们的红旗理发店少有人理发。单位已按劳计酬,生意不好做。&quot;</div><div>  对话一来一去,胡耀邦通过与刘师傅的交谈了解到了真实的民生。</div><div>  接着,胡耀邦又到鼓楼街的汉江浴池去洗澡。</div><div>  那时的浴池并没有现在的雅室单间,而是一池热水,浴者都在其中温搓泡洗。全城就一两个浴池,浴者蜂拥,没有官民贫富之区别。</div><div>  那时的浴池有几个服务员专事搓背、按摩服务。有一位年岁大的服务员给胡耀邦搓背。胡耀邦与其攀谈起来。</div><div>  &quot;一月多少口粮?&quot;</div><div>  &quot;二十五斤半。&quot;</div><div>  &quot;还有其他的吗?&quot;</div><div>  &quot;没有。&quot;</div><div>  &quot;够吃吗?&quot;</div><div>  那服务员知道这是省上的一个领导,不敢轻易说话,只是嘿嘿地笑。</div><div>  再问。</div><div>  那人大着胆子说:&quot;真不够吃。&quot;</div><div>  这夜,胡耀邦还找来一本《安康县志》,他要了解了解安康的历史,为明天的讲话找些根据。他有个习惯,每到一地,尽可能地找来县志翻翻。知古才能晓今。翻读县志,他以为这是了解一个地方历史和现状的捷径。</div><div>  2月12日上午,胡耀邦来到安康县正在召开的全县扩大干部会上。会场设在当时安康最耀眼的位于安悦街中段的安康电影院。</div><div>  他进到电影院,院内800席位座无虚席,院外也到处是人,有一种水泄不通之感。干部们多么渴望见一下这位省委书记,多么想多知道一些中央的政策、精神呀!见会议的规模不小,胡耀邦说:&quot;我们昨天晚上8点钟才从平利回来。今天你们县委的同志还没有汇报,就开这么大的会吗?你们的会开了几天啊?&quot;</div><div>  县长崔锦议回答:&quot;今天是第五天。&quot;</div><div>  &quot;你们县有多少个公社?&quot;</div><div>  &quot;93个。&quot;</div><div>  &quot;都到了没有?&quot;</div><div>  &quot;还缺几个。有的人有病没有来。&quot;</div><div>  &quot;有病就找人代替嘛。书记不是在搞社教嘛,还有其他什么组织委员嘛,财粮干部也都可以来嘛。……全县多少人口呀?&quot;</div><div>  &quot;53万人。&quot;</div><div>  &quot;53万人,是专区最大的一个县了,第二是旬阳,第三是紫阳。53万人,93个公社,有区没有哇?&quot;</div><div>  &quot;有11个区。&quot;</div><div>  &quot;多少个大队、生产队呀?&quot;</div><div>  &quot;1200多个大队,6480个生产队。&quot;</div><div>  胡耀邦又问在场的人:&quot;为什么叫安康呀?安康是怎么来的?白河有个白水河,旬阳有个旬河,宁陕没有弄清楚,汉阴,是汉水之阴,平利也没有弄清楚。安康为什么叫安康?&quot;这番话是一种自言自语,又有一种请教的口气。</div><div>  县委书记郭毅答道:&quot;安康,是因为过去西渡口有个石头,叫安康石。大概是宋朝的时候吧,是过去的人安的名。安康人希望在这个地方能享安康。&quot;</div><div>  胡耀邦问:&quot;你们看过县志没有?&quot;</div><div>  胡耀邦这一问,在座的干部怔了一怔,没有及时反应过来。他们不知道胡耀邦已经翻阅过《安康县志》,已经大略了解了安康的历史。</div><div>  刘文彬接上道:&quot;过去叫金州,这个地方出金子,后来又叫兴安府。&quot;</div><div>  胡耀邦问:&quot;农业人口多少?&quot;</div><div>  崔锦议答:&quot;48万多。&quot;</div><div>  &quot;去年粮食多少?&quot;</div><div>  &quot;1亿7600万。&quot;</div><div>  &quot;前年多少?&quot;</div><div>  &quot;2亿1000万。&quot;</div><div>  胡耀邦概算道:&quot;减少3400万斤,百分之十六点多。今年搞多少?&quot;</div><div>  &quot;准备两亿四,争取两亿六。&quot;</div><div>  胡耀邦立即来了兴趣:&quot;你们搞到两亿六,不是达到解放后最高水平了。有把握没有?有哪个公社增了产啊?&quot;</div><div>  崔锦议说:&quot;关庙区忠义公社去年增了产。&quot;</div><div>  胡耀邦问:&quot;忠义公社党委书记来了没有?&quot;</div><div>  忠义公社党委书记唐章荣站起来:&quot;来了。&quot;</div><div>  胡耀邦问唐章荣:&quot;你们公社增产多少?&quot;</div><div>  唐章荣答:&quot;10万斤。&quot;</div><div>  &quot;你叫什么名字?&quot;胡耀邦问。</div><div>  &quot;唐章荣。&quot;</div><div>  &quot;噢,唐朝的唐,文章的章,光荣的荣,那你就光荣嘛!你要做个报告:为什么人家减了产,你增产?有什么特殊条件吗?&quot;</div><div>  郭毅回答:&quot;地不好,就是些黄土梁。&quot;</div><div>  崔锦议补充道:&quot;他们主要是抓红苕,旱变水,扩大稻田。&quot;</div><div>  胡耀邦问:&quot;忠义公社的事迹登报了没有?&quot;他十分重视报纸的宣传作用,十分重视典型的引导作用。</div><div>  韦明海答:&quot;安康报上登过。&quot;</div><div>  胡耀邦对着唐章荣问:&quot;唐章荣同志,哪里人啦?&quot;</div><div>  &quot;当地人。&quot;唐章荣回应。</div><div>  &quot;你当党委书记多少年啦?&quot;</div><div>  &quot;11年。&quot;</div><div>  胡耀邦环视会场一周:&quot;其他92个公社,还有增产的没有?&quot;</div><div>  崔锦议赶忙回答:&quot;有,还有恒口千工公社。&quot;</div><div>  胡耀邦马上问:&quot;千工公社也是增了产的,千工公社书记呢?&quot;</div><div>  千工公社书记未到。崔锦议让恒口区委书记佘德坤来回答。</div><div>  佘德坤坐在电影院中间,他站起来回答:&quot;千工公社原来的书记是刘日明,现在留党察看,工作调开了。&quot;</div><div>  胡耀邦与佘德坤开始了下边的对话--</div><div>  &quot;为什么留党察看?&quot;</div><div>  &quot;工作上有错误。&quot;</div><div>  &quot;犯什么错误?&quot;</div><div>  &quot;包庇坏人。&quot;</div><div>  &quot;包庇什么坏人?&quot;</div><div>  &quot;新生资产阶级分子胡代勋,原来是云西大队党支部书记。&quot;</div><div>  &quot;第二个错误呢?&quot;</div><div>  &quot;生活特殊化。&quot;</div><div>  &quot;特殊化,特殊到什么程度?&quot;</div><div>  &quot;吃小灶饭,搞社教时另起灶,拿小口径步枪打鸟。&quot;</div><div>  &quot;在工作时间打鸟,还是在休息时间打鸟?&quot;</div><div>  &quot;有的在工作时间,有的在休息时间,主要是在六二年前后。&quot;</div><div>  &quot;主要是在六二年的时候,这是过去的事了。'闲来无事江边走'。你们看过《打渔杀家》了没有?有这么一句话,叫'闲来无事江边走'。汾河湾打雁。这里不是有黄鸭吗?叫汉江湾里打黄鸭。该不该留党察看呀?&quot;</div><div>  &quot;留党察看重了。&quot;</div><div>  &quot;留党察看重了,就减轻嘛!可以单独起伙。&quot;</div><div>  城关镇党委书记李化南插话道:&quot;刘日明还有胃病。&quot;</div><div>  胡耀邦感到有必要把单独起伙和过艰苦生活向同志们讲个透彻。他说:&quot;有胃病的同志单独吃饭,也可以嘛。没有胃病的人,在吃饭问题上也是可以商量的。好的可以吃,坏的也可以吃;好生活可以过,艰苦生活也可以过。我这个人15年都没过艰苦生活了,因为我当了官了,大大小小也是个中央委员嘛!也有过两年过了一下艰苦生活的经历。五九年我搞过一个礼拜,顿顿吃红苕馒头,那个东西才不好吃哟。开始吃那么一顿、两顿,还甜甜的,越吃越不是味道了。队上的青年团支书问我,好吃不好吃?我说不好吃。还是要讲老实话!那个东西就是不好吃。还吃了两顿榆树叶子,那个东西也不好吃哟。五九、六○年有些地方确实困难,在山东徐建春家住了五天,在河南也搞了五天,顿顿吃红苕窝窝头,吃了吐,一股鸡屎味。&quot;</div><div>  胡耀邦在这样的大会上说红苕不好吃,是要有一种勇气的。</div><div>  那时粮店供应的粮食,粗粮多而细粮少。五斤红苕抵一斤细粮,顿顿吃红苕,把嘴都吃歪了也不敢说话的。那时粮店的牌子上往往有一段毛主席语录:&quot;红苕很好吃,我很爱吃。&quot;胡耀邦此语一出,会场有人悄悄地发笑。</div><div>  胡耀邦继续讲道:&quot;说起吃饭问题,我的意见,好的也行,孬的也行,艰苦的生活,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过一过。玩哩,不能玩得太多了,太多了是不好的。前几年有些同志跳舞,跳到通宵,打麻将也打到通宵,打扑克也打得很久。我们讲:你是工作第一呢,还是玩第一?太多了就不对,这叫蜕化变质。礼拜六、礼拜天,玩半天也可以嘛。平常休息也可以玩,玩两个小时,散散步。孔夫子都会唱歌弹琴。玩,不叫玩,叫劳逸结合嘛。他还有什么错误啊?&quot;</div><div>  佘德坤答:&quot;包庇坏人。&quot;</div><div>  胡耀邦一听,感到有探讨探讨的必要了:&quot;什么叫坏人?究竟是叫包庇,还是叫自由主义?对别人的错误不批评、不教育。主席不是有个《反对自由主义》的文章吗?'二十三条'中不是有一句话叫'用人不当,检查不力'?包庇坏人不要搞得太宽了。我们绝大多数干部是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但是,他们中间有些人,对社会主义革命认识不清,用人不当,对工作检查不力,犯官僚主义错误。包庇坏人成了政治问题。所以,这个同志究竟是什么错误,叫检查不力,用人不当,还是叫包庇坏人?&quot;</div><div>  胡耀邦半诙谐、半幽默、半调侃地对崔锦议说:&quot;你这个县长不是包庇了很多坏人吗?有民主人士、国民党军官,噢,这叫统战工作。这个可能处分重了,不要紧,处分重了,改过来嘛。哪里有保证不犯错误的人呢?我来陕西后,处理问题不恰当也有好几次。我们各级党委,都要养成这个风气,处理问题不恰当,就马上改过来,这个不要紧。刘日明缺点是有的,批评一下可以调换到另一个公社去,调换一下工作,两方面都方便。这个同志还当党委书记行不行啦?还当党委书记,他是不是会翘尾巴呢?同志们,翘尾巴不要紧,你有办法压他的尾巴嘛!这是我的意见,不是决定,要说我的决定,那就违反了四大民主。对留党察看的改变,是不是翻案呀?什么叫翻案,处理不恰当嘛!不叫翻案。是不是叫纠偏?同志们,我们不用这个名词。错了就改嘛,这叫实事求是。你说纠偏就纠偏,我们不用这个名词。毛主席不是说'有错必纠'吗?我们要提高政治觉悟,不要抠名词。毛主席讲了一个笑话,讽刺一个书呆子。什么叫跳?什么叫跃?单脚为跃,并足为跳。有那么个秀才,下乡遇到一条沟,他就问一个老乡,'喂,老乡,怎么过去呀?'老乡说,'你跳过去嘛!'他就并起双足,往前一跳,好家伙,跳到沟里去了,搞了一身泥巴。农民把他扶起来,他就问,'看么,你叫我跳哩,我没跳过去,掉到沟里了。'农民说,'我叫你一只脚跨过去,你怎么搞的,两只脚并起来往过蹦呢!'他就说,'哎呀,你怎么不早些告诉我哩!书上说的,单足为跃,双足为跳,你叫我跃过去,不是就对了吗?'&quot;胡耀邦把这个讽刺教条主义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quot;同志们,好多事情大家都弄了多少年了,都有经验的。什么叫纠偏?什么叫修改不恰当的处分?有些同志学了那个秀才,弄不清楚了。历史上挖苦生搬硬套、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故事多得很。今天可要注意这个问题,不要在那里玩弄名词,脱离实际。&quot;</div><div>  故事讲完,故事背后的道理也讲了出来。胡耀邦指着唐章荣说:&quot;你做个报告好不好,你增了产,增产10万斤。你去年的总产量是多少?&quot;</div><div>  &quot;304万。&quot;</div><div>  &quot;前年多少?&quot;</div><div>  &quot;294万。&quot;</div><div>  &quot;增产10万斤,百分之三多一点,你这个公社搞得不错,过去怎么样?&quot;</div><div>  &quot;是从前年翻起来的。&quot;</div><div>  胡耀邦对着台下的干部职工说:&quot;他(指唐章荣)的办法不多,不搞烦琐哲学,只抓两条,这个好。'二十三条'中讲,不搞烦琐哲学。区长讲话,一条、二条、三条、四条、七条、八条、十条。陕北话叫概不了。意思是懂不了,吃不透的意思。解放军有个故事:一个新战士,高小毕业,问他们的指导员:指导员啦,什么叫干部?什么叫战士?指导员讲,这个问题嘛,我也讲不清,我光知道:干部就是干,战士就要战。我看这个话讲得好。同志们啦,解放军是不搞烦琐哲学的。干部不干,战士不战,那还能行吗?唐章荣同志抓住两条他就增产,这个方法对头,不搞烦琐哲学。你们全县搞两亿六,假使各个公社都抓关键,两条,三条,我觉得两亿六可以超过。做个报告嘛,拿起来就讲,我希望你把前三年不好的也讲一讲,三年前有缺点,没有把工作搞好,这么交代两句,不是更能说服人吗?&quot;</div><div>  胡耀邦又问唐章荣:&quot;你今年搞多少?&quot;</div><div>  &quot;准备搞440万斤。&quot;</div><div>  &quot;比去年增加136万斤,增加百分之四十五。你们好多人口?&quot;</div><div>  &quot;7500人。&quot;</div><div>  &quot;一个人平均600斤。公购粮多少啊?&quot;</div><div>  &quot;40万斤。&quot;</div><div>  &quot;除40万斤外,每人还有400斤。你们多少耕地啊?&quot;</div><div>  &quot;15000亩。&quot;</div><div>  &quot;你那里田土好不好?&quot;</div><div>  &quot;不好,我们准备再变500亩新田。&quot;</div><div>  胡耀邦是善于用数字说话的。在记忆上胡耀邦有过人的天赋,他能听属下一遍汇报,记住若干数字,且换算能力极强。&quot;昨天,我做了一个检讨,前几天的讲话抽象的多,典型抓得太少,就是要抓住一个麻雀不放。来来来,我们具体算一算。&quot;胡耀邦伸开指头,算起了忠义公社的粮食账:&quot;全年440万斤,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四十五。每个公社都要算这么一笔账。去年全县一亿七,今年两亿四,全县也是增产百分之四十多。唐同志呀,你要提高警惕。去年你是个标兵,我的意见,要讲这个标兵。今年谁是标兵?秋后再看。今后每年要树标兵。我看,明天的会好开,你们要选几个去年增产的公社,选几个增产的大队,让他们做报告,我们向他们学习。县委的同志、区委的同志、公社的同志向他们学习,不要搞什么烦琐哲学,不要枯燥无味的东西,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我的意见就是说,要把标兵搞出来,选那么两三个公社党委书记,选几个支部书记,叫他们做报告,全县学习。只搞那么几条,不要搞多了。搞多了人们会说:去年来了个'双十条'(指1963年5月和9月,中共中央先后制定的关于做好社教准备的&quot;前十条&quot;和&quot;后十条&quot;),就有点晕头转向;今年又来了'二十三条',这么多条!他越学越悲观:'我这一辈子不行了,马列主义搞不到了。'我说:'你就告诉他嘛,你就是马克思主义,活的马克思主义。'他说,'啊,我还是活的呀',这就大胆了。</div><div>  &quot;我说,究竟你们下一个会怎么个开法子?开活会,我的意见就是选几个公社、大队,请他们登台讲,然后县委讲话就好讲了。还是分两段开,一小段把文件学一学,如果还是讲不清,秋后再讲。我的意见是,后天就登台,你们开几天会?&quot;</div><div>  崔锦议答:&quot;七至十天。&quot;</div><div>  胡耀邦有点惊讶了:&quot;七至十天,长不长啊?&quot;他并没有批评崔锦议,而是以商量的口吻开导着:&quot;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验:会开长了,生产队的同志要说他们的腿肿,罚苦工。七八天行不行呀?前几年解放军学文化课,工农出身的战士,钻不进去,感到很苦恼,有的人一上课就往厕所里钻。同志们,这是个群众路线问题,不要小看这些问题,开会开长了,开久了,他苦了,把他吓住了,二回再不来了,要照顾这个问题。七八天行不行啦?提早散会,心情舒畅,不要希望一次会把问题都解决了。一次讲完,下次讲什么呢?你们对我的要求也不要太高了,胡书记讲话了,系统的呀,彻底的呀,解决了问题呀。同志们,一次讲完了,秋天我来讲什么呢?支部书记登台演说,不是一举两得吗?抓了典型,也培养了接班人。明天讲不讲哩?我的意见,先请唐书记讲。我们跑了六天,抓典型不够,也有缺点,因此,一个人要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讲什么呢?他讲两条,就搞了10万斤。我不是也讲了两条嘛。&quot;</div><div>  他觉得安康的问题仍然是对人的解放问题,还得从这个问题入手,才能把干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胡耀邦问:&quot;你们开除了多少人啦?&quot;</div><div>  崔锦议答:&quot;33人。&quot;</div><div>  胡耀邦不无幽默地说道:&quot;33人,一个排呀,从汉阴算起,该是第四排了。你们抓了几个干部呀?&quot;</div><div>  崔锦议道:&quot;9个干部,2名工人。&quot;</div><div>  胡耀邦说:&quot;这方面问题我不做调查了,类型大致差不多,不外乎是平利的张明元啦,汉阴的胡世禹啦--你们准备怎么办呀?&quot;</div><div>  他翻阅县上给他提供的&quot;双开&quot;名单。</div><div>  他边看边说:&quot;马汉祺,伪国民党区分部委员。&quot;</div><div>  下边有人回答:&quot;是反革命。&quot;</div><div>  胡耀邦问道:&quot;什么时候的反革命呀?解放后表现好不好哇?毛主席讲了,历史问题看现在。国民党留下了几百万国民党员、几百万三青团员,是不是查出一个,开除一个呢?不!历史问题必须看现在,不看现在,几百万人怎么办?历史问题看现在,这是我们党历来的政策。我为什么讲这个问题呢?我和教师有过那么几天关系。我搞了几年青年团的工作,知道教师与我们的青少年的关系。过去神牌子上不是写着'天地君亲师'吗?我们现在却随便把老师当你们安康的萝卜,五分钱一斤,一筐子一筐子的不算数哇。当然,我们现在不再叫什么'天地君亲师'了,那是封建的,我们叫革命的知识分子。只要是革命的,我们就欢迎。现在还反对共产党的人要注意,假若对共产党、对社会主义还仇视,我是不赞成当教员的。&quot;</div><div>  翻到一个叫谢毅臻的名字,胡耀邦说:&quot;谢毅臻,贪污7万多,这么多的钱,弄啥呀!搞清楚了没有?&quot;</div><div>  ……</div>
展开
目录
<div>1964年12月、1965年1月间。西安。</div><div>人人自危的时刻,胡耀邦果断做出“三个暂停、六个不查”的决定;生产一片凋敝,他提出全力以赴把生产搞上去。他要还陕西一个清明的政治,大有挽狂澜于既倒的气概。他大异于人的讲话和踔厉风发的举措,犹如声声春雷,震响三秦大地。</div><div><br />1965年2月6日、7日。宁陕。</div><div>在秦岭深处,目睹“大跃进”时期遗留下来的一排房子闲置着不让人住,群众却住在不远处的草房甚至岩洞里,胡耀邦说:“世界上竟有这样荒唐的事情!”</div><div>7日早上,胡耀邦从县公安局局长的眼皮下“失踪”了,他遛到东河河边去私访。一位农村妇女用布半露半盖着卖菜,见了胡耀邦避躲不及。那妇女怕被发现,晚上要在生产队挨批斗。胡耀邦给这位妇女壮胆:“不要怕,你就说省上胡耀邦让卖的。”又对一位背柴进城来的老人说:“共产党允许农民进城卖柴。”</div><div><br />1965年2月7日。石泉。</div><div>“你们‘左’,我有点儿右,是不是?我的意思是,犯错误的人,只要承认错误,要给出路。宽中有严,严中有宽。”在石泉,有人不同意他对干部的处理意见,胡耀邦这样说。</div><div>了解到石泉乡党委书记平均月工资三四十块钱时,胡耀邦显然有点激动了:“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未必党委书记30块钱也万岁。”</div><div><br />1965年2月8日。汉阴。</div><div>“我们人为什么要长两个耳朵?长两个耳朵就是要兼听,听两方面的意见。”</div><div>“今天发表意见的只有八九个人,讨论得不仔细。下去以后,你们自己讨论,不要马上投我的票。”</div><div>“从今年开始,不要着急,不要喊口号,不要说苦干三天改变面貌,苦干一冬改变面貌,这些都不行,不要重复过去的教训。要一步一个脚印,要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地干!”</div><div>“我再活十年可以看你们出成绩,看你们怎样领导汉阴19万人民在经济上翻身。翻不了,什么名字都是可以起的:吃干饭的。”</div><div>“讨论政治问题,就是讨论为人民服务问题。政治问题要争论,争论就要争论为人民服务,多做些工作。”</div><div>胡耀邦到城关镇西北村柑橘园场去参加劳动。苏大娘围着他的小轿车看稀奇。他请大娘坐进车,让司机拉着在公路上兜了一回风。</div><div><br />1965年2月8日。汉江上。</div><div>当了解到汉江梯级开发已有规划时,胡耀邦说:“真的开发了,安康就富了。”</div><div>当听到汇报全区公路情况的同志没到过西万公路的另一端万源时,胡耀邦有些愠怒了:“你们这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呀。……公路部门的同志有机会要去那里了解了解情况。”</div><div>“你那个水库能容纳多少立方水?你知道一亩稻田从插秧到收稻谷要消耗多少立方水?你那个水轮泵的扬程多高,半径有多大?”那干部却回答不上来。“一亩田从种到收要耗水666方。你说的那个水库容量,我计算了一下,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不停机地抽水也不够两万亩田的用水量。当领导的要研究问题,要学科学知识,不然就会让有的人把你蒙了,你办的工程就成了劳民伤财的工程。”</div><div><br />1965年2月8日。旬阳。</div><div>面对不按经济规律办事,限制农民把土特产销向湖北的事,胡耀邦发了少见的脾气:“这是蠢!死官僚!反党中央!……中央讲商业渠道,我们有的同志却反对中央讲的商业渠道。自己封锁,自己祸国殃民。搞社会主义连方向都不明确了。不想到国家,做官当老爷,哪里做事这么荒唐!”发脾气的事,后来成为胡耀邦的一条罪状。</div><div>几件没有任何关联的师生恋被传为有组织、有预谋的青年教师流氓案。对此,胡耀邦说:“我们自己文化不行,外地来了人,我们又不注意,发生了问题,我们又要抓人。这个问题,要做进一步研究。你们这个地方为什么有文化的人少?老师,我看没有多少权。我这是说公道话,因此,你们要对这项工作更加谨慎。”</div><div><br />1965年2月9日、10日。白河。</div><div>胡耀邦来到会场,看到会场设有主席台,他立即要求撤掉,桌子围成圆形,以拉近同与会人员的距离。</div><div>听说胡耀邦来了,前来参加会议的人不少。后面的人看不到讲话人的身影,纷纷站在凳子上瞭望。胡耀邦见势,一跃而上站到自己坐的木凳上讲话,满足了后排同志们要看看讲话人的愿望。</div><div>“我们有些同志只看到眼前的三尺布证、二十五斤半粮,要回去搞单干。我们共产党人至少要远看五年、十年,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要向前看。”</div><div>面对前来找他反映情况的妇女,他当下掏出一盒纸烟,倒出几支烟,拆开烟盒,拿起笔写了两行字。那位妇女拿着这张巴掌大的纸找到公社书记,解决了口粮供应和户口问题。</div><div><br />1965年2月11日。平利。</div><div>去城外一个大队了解生产情况,胡耀邦对耕牛询问得特别详细:“能耙田犁地的有多少?老弱病残的有多少?”陪同的人不便介绍胡耀邦的身份。农民说:“这人恐怕是个贩牛的吧?”</div><div>去会场做报告,随行的一位秘书夹着胡耀邦的大衣先入会场,人们使劲鼓掌,以为是书记来了。那人越摆手让停住,大家越是鼓掌不休,以为是胡耀邦谦虚。直到县委书记陪着胡耀邦进场,做了介绍,大家才又一次热烈地鼓起掌来。</div><div>“黄河、长江,还有你们这里的汉江,都是往东流的,河水都往前看。河水打一次转转就往前进了,你们老是打一圈五八年,再打一个转转还是五八年。……历史是前进的,事物是发展的,要立足现在,面向将来,经常向前看。”</div><div><br />1965年2月12日。安康。</div><div>他让生产搞得好的基层干部上台讲话,说“他们其实比我们这些人更有发言权”。</div><div>“顿顿吃红苕馒头,那个东西才不好吃哟。开始吃那么一顿、两顿,还甜甜的,越吃越不是味道了。队上的青年团支书问我,好吃不好吃?我说不好吃。还吃了两顿榆树叶子,那个东西也不好吃哟。”</div><div>“生产搞不好,叫什么大好形势;生产搞不好,叫什么为人民服务!天大的事情,就是把生产搞好,这是前提、根本嘛。根本就是生产上升,其他都要为这个根本服务。”</div><div>“困难时期不要卡死。困难,卡死;卡死,困难。越卡越困难,越困难越卡死,这叫恶性循环!为什么要卡呢?放开嘛!放开,就是在自由市场上收税嘛,打击那些真正的投机倒把,主要还是为了互通有无,发展经济。农民的互通有无,什么时候都得有。”</div><div>“同志们,二十五斤半怎么够吃啊!你允许少量红苕上市,不就对了嘛。所以,我讲,在灾荒下我们要把经济搞活一点儿,卡得太死,对人民不利,对生产不利。”</div><div>大型现代汉剧《梅刀新传》,演出将近两个小时,胡耀邦一直聚精会神地观看着。剧作者党永庵局促地坐在胡耀邦的身旁,听着他伴随剧情发展而不时发出的或爽朗或低浅的笑声。当然,胡耀邦有时也陷入一种不易觉察的深思之中。党永庵多想得到他哪怕一句对剧本的评价,但他始终愉快地看戏,没有发表观感。</div><div><br />1965年2月13日。安康。</div><div>他向台下一看,见不少干部掏出钢笔、笔记本,一副记录他讲话的架势。这在不少领导干部看来是求之不得的情景。而他却发话了:“不要记,又听又记的,不嫌麻烦。”台下的干部感到不适应了。这胡书记和别的领导干部的风格确实不一样。</div><div>“汉剧《梅刀新传》有些地方不太适合。头两句就是投机倒把,香油一斤半。农民种自留地,多余的吃不了,有的要换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卖了香油买弯刀。一斤半香油不能叫投机倒把。”</div><div>“所有把生产搞得好的公社干部、大队干部都是好干部。生产搞不好,你叫什么好干部啊?哪里有这个道理!叫‘好干部,赖生产’,‘孬生产,好干部’,哪有这个道理?!我不相信这一条!”</div><div>一方面免去了安康地区的棉花征购任务,一方面又鼓励安康农民多种棉花,为农民种棉花找出路、算细账。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div><div>免去安康地区的棉花征购任务,后来成为他的一条罪状。</div><div>“在省上、中央,我不能充老资格。到了安康,我有两个可以充老:第一,是老革命,先后搞了35年。在座的搞35年的寥寥无几,鄙人就算一个。第二,五十大寿。有胃病、有痔疮,牙齿掉了五个。成绩不大,身体不好,悲观不悲观?可我还想搞三个五年计划。三五一十五,那时我才65岁;要搞四个五年计划就是70岁。人活七十古来稀,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那时我就呜呼哀哉,重新参加地下党了。”</div><div><br />1965年2月14日。安康。石泉。</div><div>公元1965年2月14日,这一天注定成为胡耀邦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一个日子,安康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日子,被后来的人们不断提起的一个重要日子。这天凌晨,胡耀邦在安康草成并发出《电话通讯》。《电话通讯》的核心是“放宽政策,搞活经济”。它是继1月22日在省委工作会议上提出的第一个治陕施政纲领“解放思想、解放人”后的又一个施政纲领。</div><div>《电话通讯》发出才三天,胡耀邦便受到西北局领导人的责难。说它否定一期社教成绩,说可能引起翻案风……胡耀邦自此陷入无穷无尽的批斗之中。《电话通讯》成为胡耀邦“文革”前走向低谷的导火索。</div><div>现在看来,《电话通讯》是一份真正的马列主义文献。我国新时期全面改革的许多观点和提法,已在其中露出端倪。</div><div><br />1965年3月7日晚。西安人民大厦。</div><div>是晚,胡耀邦在西安人民大厦看望安康籍的岚皋知青王建元,鼓励他谦虚谨慎,好好干。知他患有关节炎,拨给1000元专款治疗。</div><div>西北局抓住《电话通讯》不放,“批胡”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大有置胡耀邦于死地而后快的阵势。西北局、陕西省委一共召开了13次批判胡耀邦的会议。胡耀邦在会上检讨了6次都未过关。批判会上,罗列胡耀邦的错误有四五条之多,要把胡耀邦朝“右倾路线”上推。</div><div>胡耀邦对速记员郭步越交心:“这是万万不能承认的,我虽然个子小,体重轻,但骨头还是硬的。”</div><div><br />1965年9月。安康。</div><div>遵照西北局、陕西省委的指示,1965年9月,安康开始对胡耀邦进行专题批判。</div><div>“走路、吃饭,都不要议论”,“单单片片要注意自行销毁”。透过这文字不多的“会议保密制度”,可以想见当时的政治气氛和如临大敌的场景。</div><div>历史的烟云已经散尽,今天我们可以通过档案材料洞若观火地看看昔日批判的残酷,或做一番长吁短叹,或一览有些人看风使舵的劣根性、落井下石的“本领”、黑白颠倒的手段,亦可看出不少智者的斗争技巧、浊世中的人性光辉。</div><div>当批斗会转入肃清“习仲勋反党集团”“罪恶影响”的时候,有人提出胡耀邦和赵守一是两个坏人勾结在一起,是“高、彭、习反党集团”的人。当时的安康地委书记韦明海站出来说:“不能把‘高、彭、习’的问题和胡耀邦同志的错误扯在一起,这是很不妥当的,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问题,不能混为一谈。”正是由于韦明海的发言,一锤定音,才没有把胡耀邦推向“高、彭、习反党集团”行列。</div><div><br />1985年3月。北京。</div><div>安康籍的新华社记者万武义,写出了《被干部们遗忘的穷困角落——陕西汉阴县太平村见闻》等关于安康地区的四个调查材料,发表于新华社内参。</div><div>胡耀邦在1985年3月24日阅后批示:“安康地区的问题,省委应切实摸清情况和提出主张。”</div><div>习仲勋于3月26日批示:“据知,陕南不止这一个‘穷困角落’,希望派人下去好好摸一下,力争今年内改变这种情况。”</div><div><br />1985年10月。商洛。</div><div>1985年10月,胡耀邦从河南伏牛山一直调研到陕西商洛,离安康一步之遥,却没有跨入安康。他向曾两度到安康采访的新华社副社长郭超人了解安康情况,心系安康人民。</div><div>1989年4月。安康。</div><div>这位思想情感如同清澈的泉水般纯净透亮,对什么事情的爱与憎、对什么问题的是与非,都有着鲜明的态度而毫不含糊的人,遽然辞世了。这在安康人民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悲痛。查彩岭哭了三天,说:“这么好的人,怎么就这样走了!”</div><div>人们在《安康日报》上发表了大量文章,赞颂胡耀邦安康之行解民倒悬的事,称赞他是真正的共产党人。</div><div><br />附录</div><div>在中南海会见胡德平</div><div>郭步越采访记</div><div>本书主要采访对象和提供线索者</div><div>参阅资料</div><div>跋</div>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注册云书房的手机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账号密码?立即注册  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