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田芳,著名评书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原鞍山曲艺团业务团长,现任北京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1934年生于天津,同年随父母到沈阳,1952年考入东北工学院,1987年退休,1995年赴京创办北京单田芳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从艺半个多世纪以来,共表演录制了《隋唐演义》《三侠五义》《乱世枭雄》等100余部计15000余集广播、电视评书作品,整理编著17套28种传统评书文字书稿,开创了评书走向市场的先河,并将评书艺术与动漫产业相结合,开发动漫评书新领域。“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在海内外华人心中,“单田芳评书”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他那苍凉、浑厚、略带沙哑、举世罕有的嗓音传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
单瑞林,单田芳之子。
展开
单田芳先生的评书是对我生活影响较大的文化现象之一。二十多年以来单先生极具特色的声音成为我最熟悉的声音之一。严格来说,单先生所说的这些评书故事,我基本上都知道,但是只要这声音出来,就是有磁力,就是吸引人,这是非常奇特的一种现象。他的声音中有一种特殊的沧桑感,尤其他在说的时候你一下子就能感觉到那种沧桑感。
我在电视中看到过单先生在做节目时谈到他文革时期的经历,那些经历也给我很深的印象。我觉得一个人经历过文革那样的一些伤痛之后,那么快地就恢复了他艺术的潜质,我觉得这个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有人说他是“永不消逝的电波”,我觉得是恰如其分的。
我同意这种观点,就是说评书艺人一定是“再创作”的,根据原来的文学书,或者史书,对一个人物、故事注入更多其他的元素。而且评书艺人完全不用笔,在头脑中揣摩自己的语言,说几次之后就基本上接近定型了,这是一项太了不起的能力。有些作家,可能到80岁以后还在创作。比如说王蒙先生现在还是思维敏捷的,周有光先生100多岁还在写着,但是这样的例子也不是很普遍。单先生80多岁的时候还能录音,还能说评书,他确实是艺术上的“常青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