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忠孝仁义
0.00     定价 ¥ 24.00
上海丹诚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所 属 馆 :
    打浦桥街道图书馆
  • ISBN:
    9787544083454
  • 作      者:
    李建生编著
  • 出 版 社 :
    山西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于漪,女,江苏镇江人。1929年2月7日生,曾毕业于镇江中学,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现年79岁。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候补执行委员,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现任上海杨浦中学名誉校长,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市教师研究会会长。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先进教育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及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教师,198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展开
内容介绍
  《忠孝仁义》对于传承中华五千年的德教精神,倡导基本的道德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非常及时和深远的意义。书稿编角度与众不同,涉及内容较为典型,语言通俗易懂,文字优美流畅,是一本非常好的文化通俗读物。
展开
精彩书摘
  《忠孝仁义》:
  包容会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范畴。它的内涵比较丰富,既包括包容异己、胸怀宽广、厚德载物的为人德行,又包括视野开阔、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处世眼光。“包容会通”四个字高度概括了中国人几千年以来形成的人格上的襟怀气度和生存的智慧谋略,这种气度和智慧熠熠生辉,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人文精神和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等价值取向的重要源泉。
  包容会通思想中包容异己、胸怀宽广、厚德载物的成分和中国传统儒家所倡导的“和”“恕”文化一脉相通。“和”的最初义即和谐、协调,“和”和“合”的联用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二者一同构成了“和合”这一概念,从此各典籍中均多见“和合”一词。
  《国语》中论述了“和”“同”的不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意思是万物和谐协调则生万物,完全相同的东西会阻碍事物的生长。换句话说,和合不是同等划一,而是包含了不同事物的差异,世界万物只有多样性的统一,才能生生不息,才能进步发展。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以“和”作为“礼”的核心,同时也是为人处世的核心。
  “礼之用,和为贵”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他认为“和”是治国为政和宗教礼仪的价值标准,同时也是为人处世、处理人我关系时应遵循的准则。他既看到了不同人或事物之间的差别,又主张强调和合不同的人和事物,并通过互补和济达到统一和谐。“恕”也是中国传统儒家所倡导的重要伦理,其核心思想是待人以宽容仁爱之心。恕,是“如”“心”的合字,即人心如己心,己心如人心,是儒家思想所推崇的“推己及人”,用自己的好恶去推想别人的好恶,这是仁的核心和出发点,所以《说文解字》上说“恕,仁也”。“忠恕之道”可以说是孔子首创的,这个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忠恕之道”被孔子当成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是其最主要的表现特征。这样,就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安定社会秩序。
  以上所选“鲍叔大度荐管仲”“蒙正不喜记人过”“东吴四杰相汲引”的故事,有的表现了朋友之问不计前嫌的气度胸襟,有的赞扬了国君任人唯贤的开明大度,有的彰显了君臣之间的互相信任、臣子之间的“更相汲引”。这些故事从不同侧面诠释了包容异己、胸怀宽广、厚德载物的德行,成为传诵千古的美谈。
  包容会通思想的另一侧面,是视野开阔、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处世眼光,这也是中国文化融合精神的表现。由于中国地理特征为相对封闭的内陆区域,加上文化的孤立发展和中国人的内敛性格,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内向性、封闭性和保守性,但中国文化又有着它与生俱来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叶小文先生指出:“(中华民族)很少发生文明之间的互相蔑视、彼此践踏,较多的是互相尊重、彼此欣赏;很少文明之间的以大欺小,弱肉强食,较多的是有容乃大、海纳百川;很少文明之间的区分优劣、生存竞争,较多的是互相平等、和合共生;很少文明之间的孤芳自赏,一花独放,较多的是互补共荣、百花齐放。”中国历史上几次民族的融合和文化的交流便是一个有力的明证。
  以上所选故事“太宗‘五事’治天下”,唐太宗对汉族与外族的“爱之如一”,并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来促进藏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汉藏两族的亲密友谊,体现了一国之君的开阔眼界和阔大胸襟;“郑和西洋播文明”里中国人的脚步已经跨出国界,不仅扩大了海外贸易,还传播了中华文明,促进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这些故事和“昭君出塞”“张骞通西域”“玄奘西天取经”“鉴真东渡日本”等故事一起构成了传统文化“包容会通”特色的亮丽风景线。
  包容会通用于经商,体现为一种有智有勇有仁德、权衡时变、开阔眼界和果敢决断的融会贯通,于是司马迁记载了白圭的经商有道;包容会通用于科学研究,则表现为博学多才,对自然现象的关注,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究,沈括著写《梦溪笔谈》便是一个典范;当然,国运维艰之时,包容会通则呼唤睁眼看世界的有识之士容纳天下事物、分析天下事情、纵观天下事理、应付天下变化,进而思求救国策略,共纾天下患难,以上所选“国父笃志纾时艰”便是其中典型一例。
  两千多年来,包容会通的文化传统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成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源泉,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安定、人才的培育和文明风尚的养成。直到今天,贯穿其中的宽容和谐、厚德载物、海纳百川、兼容并包、自强不息等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精忠爱国
文化典籍
一 孔子论“忠”
二 孟子议“忠”
三 王安石说“忠”
四 弦高机智救国
五 屈原自投泪罗
六 李广竭诚尽忠
七 苏武牧羊不屈
八 李善知恩乳主
九 祖逖闻鸡起舞
十 岳飞精忠报国
十一 范仲淹有志天下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二章 仁者爱人
文化典籍
一 孔子论“仁”
二 孟子议“仁”
三 柳宗元说“仁”
四 商汤网开三面
五 子产为相施仁爱
六 仁人贤相孙叔敖
七 龚遂“缓”治渤海郡
八 魏母爱前妻之子
九 乐羊子妻巧劝夫
十 唐太宗安人之道
十一 周济以仁心为政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三章 孝悌无违
文化典籍
一 孔子论“孝”
二 孟子谈“孝”
三 《孝经》说“孝”
四 缇萦上书赎父刑
五 子长承志作史书
六 薛包洒扫回亲心
七 赵孝争死救胞弟
八 李密辞官尽孝心
九 芳容负骨归葬父
十 江革苦读遂父愿
十一 岳飞孝亲忠君国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四章 见利思义
文化典籍
一 孔子论“义”
二 孟子议“义”
三 陆贾说“义”
四 身在曹营心在汉
五 李膺慷慨勇赴死
六 聂政舍身谢知己
七 魏乳母守忠死义
八 王忳埋金彰德义
九 武训行乞办义学
十 冯谖市义焚券契
十一 髯樵贱薪殴秦桧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五章 诚信为本
文化典籍
一 孔子论“信”
二 孟子议“诚信”
三 魏徵说“诚信”
四 曾子杀猪明不欺
五 商鞅变法立木信
六 军无戏言斩王姬
七 季札挂剑不欺心
八 范式与友言有信
九 夫妻守约镜重圆
十 建昌郡人贾无欺
十一 失信于人害人己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六章 谦和好礼
文化典籍
一 孔子论“礼”
二 孟子议“礼”
三 董仲舒说“礼”
四 乐者中和之纲纪
五 中山君礼招祸福
六 晏婴惜贤常自下
七 将相言和为交欢
八 张良拾履得兵法
九 夫妻恩举案齐眉
十 陈蕃下榻责孝子
十一 杨时诚心门立雪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七章 行己有耻
文化典籍
一 孔子论“耻”
二 孟子议“耻”
三 顾炎武说“耻”
四 勾践困卧薪尝胆
五 太史隐忍著信史
六 李陵遭围降匈奴
七 周处知耻改自新
八 文山有为隐忍行
九 晏婴尚俭拒新车
十 杨震公廉拒私谒
十一 温公训俭示子康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八章 包容会通
文化典籍
一 孔子论“和恕”
二 孟子议“和恕”
三 曾国藩说“敬恕”
四 鲍叔大度荐管仲
五 白圭经商有所长
六 蒙正不喜记人过
七 太宗“五事”治天下
八 沈括博学著笔谈
九 东吴四杰相汲引
十 郑和西洋播文明
十一 国父笃志纾时艰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注册云书房的手机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账号密码?立即注册  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