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仁义》:
包容会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范畴。它的内涵比较丰富,既包括包容异己、胸怀宽广、厚德载物的为人德行,又包括视野开阔、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处世眼光。“包容会通”四个字高度概括了中国人几千年以来形成的人格上的襟怀气度和生存的智慧谋略,这种气度和智慧熠熠生辉,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人文精神和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等价值取向的重要源泉。
包容会通思想中包容异己、胸怀宽广、厚德载物的成分和中国传统儒家所倡导的“和”“恕”文化一脉相通。“和”的最初义即和谐、协调,“和”和“合”的联用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二者一同构成了“和合”这一概念,从此各典籍中均多见“和合”一词。
《国语》中论述了“和”“同”的不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意思是万物和谐协调则生万物,完全相同的东西会阻碍事物的生长。换句话说,和合不是同等划一,而是包含了不同事物的差异,世界万物只有多样性的统一,才能生生不息,才能进步发展。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以“和”作为“礼”的核心,同时也是为人处世的核心。
“礼之用,和为贵”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他认为“和”是治国为政和宗教礼仪的价值标准,同时也是为人处世、处理人我关系时应遵循的准则。他既看到了不同人或事物之间的差别,又主张强调和合不同的人和事物,并通过互补和济达到统一和谐。“恕”也是中国传统儒家所倡导的重要伦理,其核心思想是待人以宽容仁爱之心。恕,是“如”“心”的合字,即人心如己心,己心如人心,是儒家思想所推崇的“推己及人”,用自己的好恶去推想别人的好恶,这是仁的核心和出发点,所以《说文解字》上说“恕,仁也”。“忠恕之道”可以说是孔子首创的,这个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忠恕之道”被孔子当成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是其最主要的表现特征。这样,就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安定社会秩序。
以上所选“鲍叔大度荐管仲”“蒙正不喜记人过”“东吴四杰相汲引”的故事,有的表现了朋友之问不计前嫌的气度胸襟,有的赞扬了国君任人唯贤的开明大度,有的彰显了君臣之间的互相信任、臣子之间的“更相汲引”。这些故事从不同侧面诠释了包容异己、胸怀宽广、厚德载物的德行,成为传诵千古的美谈。
包容会通思想的另一侧面,是视野开阔、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处世眼光,这也是中国文化融合精神的表现。由于中国地理特征为相对封闭的内陆区域,加上文化的孤立发展和中国人的内敛性格,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内向性、封闭性和保守性,但中国文化又有着它与生俱来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叶小文先生指出:“(中华民族)很少发生文明之间的互相蔑视、彼此践踏,较多的是互相尊重、彼此欣赏;很少文明之间的以大欺小,弱肉强食,较多的是有容乃大、海纳百川;很少文明之间的区分优劣、生存竞争,较多的是互相平等、和合共生;很少文明之间的孤芳自赏,一花独放,较多的是互补共荣、百花齐放。”中国历史上几次民族的融合和文化的交流便是一个有力的明证。
以上所选故事“太宗‘五事’治天下”,唐太宗对汉族与外族的“爱之如一”,并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来促进藏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汉藏两族的亲密友谊,体现了一国之君的开阔眼界和阔大胸襟;“郑和西洋播文明”里中国人的脚步已经跨出国界,不仅扩大了海外贸易,还传播了中华文明,促进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这些故事和“昭君出塞”“张骞通西域”“玄奘西天取经”“鉴真东渡日本”等故事一起构成了传统文化“包容会通”特色的亮丽风景线。
包容会通用于经商,体现为一种有智有勇有仁德、权衡时变、开阔眼界和果敢决断的融会贯通,于是司马迁记载了白圭的经商有道;包容会通用于科学研究,则表现为博学多才,对自然现象的关注,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究,沈括著写《梦溪笔谈》便是一个典范;当然,国运维艰之时,包容会通则呼唤睁眼看世界的有识之士容纳天下事物、分析天下事情、纵观天下事理、应付天下变化,进而思求救国策略,共纾天下患难,以上所选“国父笃志纾时艰”便是其中典型一例。
两千多年来,包容会通的文化传统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成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源泉,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安定、人才的培育和文明风尚的养成。直到今天,贯穿其中的宽容和谐、厚德载物、海纳百川、兼容并包、自强不息等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