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唐翔千传
0.00     定价 ¥ 88.00
上海丹诚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所 属 馆 :
    打浦桥街道图书馆
  • ISBN:
    9787208130210
  • 作      者:
    蒋小馨, 唐晔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他来自中国近代商界四大家族之一的唐氏家族
他是香港“纺织大王”
他开办了上海合资企业
他参与并见证了香港和内地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

展开
作者简介
       蒋小馨,《沪港经济》杂志社总编辑。
       唐晔,《沪港经济》杂志社执行总编。《沪港经济》创刊于1985年,是一份以介绍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和港、澳、台经济信息为重点的综合性经济期刊。沪港经济高级顾问委员会是沪港经济杂志社连接上海、香港等地著名人士、著名企业进行交流、联谊和开展经贸活动的纽带和桥梁。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采用纪实文学的写法,展现唐翔千先生作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直至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的亲历者、民族工业崛起的实践者的传奇一生,折射时代的百年变迁——民国的动荡、香港的崛起和改革开放带来的中华民族复兴。以大量故事写出一位民族企业家的传奇人生,展现其艰辛的创业之路,丰富的精神世界、超凡的商业智慧以及热衷教育、慈善的人间大爱。

展开
精彩书摘

      《唐翔千传》:
      当唐懋勋在商场上长袖善舞的同时,他的孙子唐殿镇(字骧廷)也渐渐长大了。唐骧廷本性聪颖,虽然也曾念过私塾,熟读四书五经,但他对秀才、举人这一条仕途并没什么兴趣,反倒是因为从小的耳濡目染,令他对做生意隋有独钟,祖父唐懋勋的经营之道,他一点一滴看在眼里记在心里。18岁时,他从母亲处拿了两千元,离开严家桥单枪匹马闯荡无锡城。在那里,他遇到了幼年时的玩伴程敬堂,两人谈得十分投机,遂携手合作在城中北大街开设了九余绸布庄。
      由于绸布庄地处无锡最繁华地段,且经营上讲求信誉,待客和气,服务周到,所以生意兴隆,名噪一时。
      清末民初,九余绸布庄已成为无锡最大的绸布庄之一。
      1916年,唐骧廷、程敬堂通过集资接盘一家布厂,将其扩建后改名为丽华织布厂。唐骧廷很清楚,织布比纺纱赚得多,印染又比织布赚得更多,利润能超过织布几十倍。在先期创业成功的激励下,他于1922年创办了丽新厂,增加了印染等多种业务,并在无锡、上海两地生产,成为当时全国独一无二的纺织印染配套齐全的全能厂。20世纪30年代,丽新职工已近三千人,日产细纱四十件、坯布两千多匹,每年盈利一百多万元。
      丽新创办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外商纷纷进入中国,城里乡下铺天盖地都是洋货。由于洋布采用机器生产,产量高、成本低,因而价格上具有优势,几乎垄断了整个中国市场。而丽新建厂之初,设备极为简陋,产品的产量与质量都无法与洋货匹敌。面对洋货非同寻常的竞争力,唐骧廷知难而进,不惜以全部厂房和自有家产作抵押,借款扩充资本,从国外引进大批先进设备。唐骧廷心里明白:中国人倘能仿制洋布,根本无须顾虑有没有销路,一定有厚利可图。事实也证明他确有先见之明,比如他引进的立脱精梳机,可以纺制高档纱或冷门纱,用这种纱织成的府绸、麻纱,以及染印的各色花布,很快成为市场上的紧俏商品。
      为了同洋货竞争,唐骧廷一方面积极罗致人才,不断招聘大学毕业生及其他高级技术人员,甚至重金聘请英国工程师汤麦斯来厂主持漂染部;另一方面,他派出厂里的工务主任唐君远去日本大阪的工厂参观,学习灯芯绒制造技术。
      唐骧廷对市场信息也十分重视。因此,丽新能根据市场需要,及时提供各种新的花色品种。它每推出一个新款,从设计到出厂,往往只需要半个月时间,因而受到众多订户的欢迎。那时,技术创新主要来自于国外,唐骧廷于是想方设法与洋行办事人员套近乎,以至于每当国外有新产品问世,洋行办事人员总会在第一时间告诉丽新。20世纪30年代初期,当时蓝布很容易褪色,买回家里洗了没几次,面料就蓝一块白一块的了。后来德孚洋行出品了新染料“海昌蓝”,它最大的特点是不容易褪色。丽新厂得到这一信息后,马上采用这种染料生产“海昌蓝”布,一经上市,十分畅销。又如德国产的增白剂,只需在漂白粉溶液中投入少许,漂染的布便显得分外洁白光亮。唐骧廷了解这个情况后,将德商运到上海的第一批货全部买下,投产使用后效果极佳,每匹布零售价提高了将近2元,而增加的成本则只有其1/10。
      在供销方面,丽新也很灵活,为了招徕顾客设立了邮购部,并以不收邮运费作为卖点,让利于客户,给人以物美价廉的感觉。丽新还有一项规定,如果有哪一家商号于年前预付货款,第二年交货时可以享受“涨价不涨,降价照退”的优惠。这一招使丽新收到了大量预付款,继而用于资金周转,增强了丽新的竞争实力。
      就在丽新厂办得红红火火的时候,唐骧廷的儿子唐君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设想,使祖辈开创的基业转入新一代手中。唐君远,名增源,字君远,1901年出生,是唐骧廷的第二个儿子。年轻时就读于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后转入苏州东吴大学攻读化学。他读书刻苦,学有所成。
      ……

展开
目录

序一  我敬重的唐翔千先生  徐匡迪
序二  父亲是我们的偶像    唐英年

第一章 传奇家族
风水宝地严家桥/3
生意好得把桥都挤坍了/5
他喜欢玩开店做老板的“游戏”/7
父亲的电报如同军令一样/9
人们称他为“呢绒大王”/11

第二章 动荡年代
含着“金汤勺”出生/17
一把火烧毁唐家大院/19
一路上都是逃难人群/21
昏死在木笼子里/23
把同学一个个抛在后面/25
唯一嗜好是看京剧/27
一场没能展开的恋情/30

第三章 青春岁月
从重庆飞来接收大员/35
荣家人真会做生意/37
在四川路33号的日子/41
肚子里要有洋墨水/44

第四章 留学欧美
一次次碰壁让人崩溃/49
父爱如山/53
天高皇帝远/56
外国人太有表现欲了/58
终究没能迷上橄榄球/62
成了华罗庚家里的常客/64

第五章 终身姻缘
像打火机那样擦出了火花/ 69
很乐意做“跑街先生”/73
中资银行也要“打老虎”/ 76
瓢泼大雨中的婚礼/ 78
“唐太,你有喜啦!”/ 81

第六章 创业维艰
“左派”眼里的资产阶级/87
开弓没有回头箭/90
做老板要吃得起苦/93
退一步海阔天空/96
五洲布厂有麻烦了/99
老板欠了一屁股债/102
李升伯设下连环计/105
像消防员那样四处“救火”/107

第七章 大展宏图
尝到了小股东的滋味/113
一定要研究游戏规则/114
每年可以赚二三千万了/117
一个铜钱掰成了两半爿/119
单打独斗时代过去了/122
“上海帮”借东风/124
人算不如天算/126
工人的工资确实太低了/128
关系到几十万人的饭碗/135

第八章 纺织大王
“针织皇后”开创新市场/137
一年生意只有几百万/139
三个女人一台戏/141
慧眼识英才/143
一定要有新思路/146
到毛里求斯开厂/148
赚回了好几百倍/150

第九章 十年动乱
家里遇到大麻烦了/155
过海关花了两个多钟头/158
小纸条派上了大用场/160
看不到一丝贵族气/163
赤脚在碎玻璃上走/165
清晨三四点钟就去排队买菜了/167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169
没想到周总理出现在眼前/171
想吃什么就在纸上画什么/173

第十章 新疆之行
这些人说话就像“阿宝背书”/179
为什么要舍近而求远呢/181
折腾了三天飞机才起飞/183
真要掘到这些宝,难那!/185
观念上的差距不是“一眼眼”/188
子虚乌有的“四通一平”/190
英国人关上了合作之门/191
创造历史的时刻/193
办法总比困难多/196
“左”的思潮还像幽灵一样/ 203

第十一章 上海情怀
“访问团出来一趟真不容易啊!”/206
恐惧感一点点消失了/208
海外关系是个好东西/211
办工厂不是捐款做慈善/213
产品不能出现在国外地摊上/215
不能只顾眼前利益/217
一分钱也不会转入香港账户/219
股价跳水似地直往下走/221
上海有大把的投资机会/223
不要国家投入一分钱/226

第十二章 艰难转型
一次会议改变了人生轨迹/233
“说50年不变就是不变”/235
“再也不愿做纺织了”/239
大股东对亏损束手无措/242
“我投资不是为了赚什么钱”/245
被压得几乎透不过气来/247
赚多了就多发奖金/248
不能利用权力占大家便宜/251
用制度控制流程/253
谁能管好企业就交给谁/256
以宗教般虔诚搞实业/258
做全球同行业中最好的/260

第十三章 电子王国
又要有大动作了/267
上海是绕不过去的/269
做实业的“第一资本”/271
不可能招到最优秀毕业生/273
显露出“眼高手低”的窘态/ 275
要的不是花拳绣腿/278
希望年轻人更阳光些/281
告别潇洒的时光/284
在资本市场打出了组合拳/287

第十四章 大爱无疆
有些事得抓紧时间办喽/293
一分钱也不会拿回去/296
对自己苛刻到了极点/298
不要捐出钱反惹来一包气/301
闲在家里只怕憋出病来/303


第十五章 难忘故乡
“既当官又当老百姓”/309
要让“小上海”留住人才/311
只有民间一头热是不够的/313
谁也不愿意低人一等/315
通往成功的天梯/317
要有更多的“溢出效应”/319


第十六章 薪火相传
不要留太多钱给子女/325
基金会要永远办下去/327
强强联手才能成为强中手/331
圆了唐家一个梦/334
书院制带来新气象/337
耕耘与收获是一对亲兄弟/339
喝点洋墨水大有好处/341
让基金会成为常青树/345
最后一个心愿347

第十七章 寻常一日
生活节奏变得慢了/353
每天必须做的“功课”/354
一级级台阶成了一道道坎/356
盼望着家人欢聚在一起/357
清蒸鱼是必不可少的主菜/359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361

附录一  唐翔千生活及创业经历摘要/ 363
附录二  唐翔千文选/ 371
后记    人生的一场修行/ 39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注册云书房的手机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账号密码?立即注册  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