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故事,于话题中见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视察各地,走遍大江南北,在和群众的接触中,也时时以幽默的语言,说些人们喜闻乐知的民间故事,增添和煦融洽的氛围。
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阔别三十二年的韶山家乡,有一次宴请乡亲友朋,见会宴者都相当拘谨,客气,就即席讲了一个故事:
古代有个皇帝,很威严,老百姓都怕他。他的一位朋友,在一个县当县太爷,他们过去的关系很密切。有一次,县太爷和一个老百姓去京城里见皇帝。皇帝赐他们御宴。但吃饭的时候,他们都不敢端碗,手抖得厉害。皇帝问他们怎么了。那老百姓说:我怕皇帝。皇帝又问县太爷:我们是老朋友,难道你也怕我吗?县太爷抖得更厉害,说:我不怕你,就怕你身上那件龙袍!为了友谊,皇帝本来应该脱下他的龙袍。但皇帝拉不下架子不脱。于是,他的朋友和那位老百姓,就根本没有动筷子,饿着肚子回去了……
毛泽东问大家:这个皇帝是谁,那个县官和老百姓又是谁,是哪个朝代的。没有人回答得出来。他本人也没有作回答。(《故国行》,海南出版社1993年版第209-210页)但会宴者都听懂了,再不会有拘谨,就喝酒举箸,热闹起来,毛泽东的目的也达到了。他就是这样恰到好处地讲故事,应用故事。
毛泽东讲故事,有时听了或很有趣、有味,其实不少是含有教育的成分,于话题中见精神。1960年12月25日,毛泽东在与亲属和工作人员谈到人须要有压力才会有进步的辩证法则时,又讲了一个言简意赅的短故事:
从前有个八岁的小孩子,到了阎王老爷那里。阎王要把他下油锅,油烧得滚滚的,一丢进去,结果没有什么动静。阎王到油锅跟前一看,那个小孩子在油锅里游过来游过去,看样子倒舒服得很。阎王就问他:你是哪里人呀?他说:我是汉口人。阎王一听,说:怪不得,你是汉口人噢,不怕油锅烫。原来汉口的夏天是很热的,汉口人是热惯了的,经受了锻炼。阎王拿他没有办法,只好说:算了吧,放他回去。看来人就是要锻炼,不要怕。
毛泽东经常是通过讲故事,寓教育于趣味。故事里常含有哲理。有如在他晚年,某日所讲的两只小故事。
(一)“有一个人,从自己脖子上捏下一个虱子,害怕别人嫌脏,赶忙扔到地下说:‘我当是一个虱子呢,原来是个虱子!’”
毛泽东说:这只故事就是说,要讲实话,虚伪的人真是可笑。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