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司马家(1):老子司马懿》:
1基因传承——非同凡响的家世东汉时期,颍川太守司马儁有一个儿子叫司马防,司马防长得英俊潇洒、仪表堂堂,平时很注重衣着,就算普通出门吃顿饭也会打扮得风度翩翩,由于家里有权有势,司马防为人又大方,很快就成为当地豪门的代表人物。司马防最初担任洛阳令,后来升为京兆尹,相当于我们现在首都的市长和市委书记。
司马防生有八个儿子,每个儿子的名字中都有一个“达”字,被周围人称为“司马八达”。司马防不但对自己平时的做人处事要求极严,对儿子同样从小严加培养,他的儿子们每次进家门都需报告,父亲不说让进就不敢进门,进门后父亲不说让坐就不敢落座,父亲没有提问儿子们就不敢随便说话。所有人都称赞他教子有方,他的儿子们后来果然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司马八达”中最为出名的就是司马防的二儿子司马懿,字仲达,乱纷纷的三国局面就是终结在他的手里,其中有何玄机?这需要从头说起。
公元179年,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上,司马儒与司马防父子二人正在书房焦急地等待着,不一会,从司马防妻子的房间里传出一声婴儿的啼哭,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来到了这个世界,出生在豪门大族是每个人都期盼的,但这还真得凭运气,司马懿就是这么一个幸运儿。
这时管家进来报告,说有客人登门道贺,请老爷出迎,司马防不敢怠慢,赶紧出去,发现来道贺的客人是好友杨彪,杨彪也是出身官宦世家,父亲杨赐曾任太尉,是握有军权的大人物,杨彪有个极为聪明的儿子叫杨修,从小被称为神童。
杨彪最初出任议郎,后来转任侍中,在京兆尹的位置上也干过些时候,大致相当于先是当皇帝的国策顾问,比如说政研室主任,然后转任类似副总理的官职,同时还兼首都市委书记的职务。
杨彪与司马防交好,这次听说司马防喜添贵子,杨彪立即前来祝贺,司马防把杨彪让进客厅奉茶叙礼,杨彪赠玉如意为贺。双方谈及朝廷之事,有感于外戚专权,宦官获宠,对儒家士族遭到压制深感不满。
当时的东汉王朝,早已形成了大族世袭的官僚体制,每一位重要官员,其背后都有庞大的家世背景,只有外戚和宦官才有可能从平民直升到统治最高层。
杨彪告辞后,管家又来禀报说:“北海的孔融来访。”司马防赶紧出迎,孔融是山东人,孔子的第19世孙,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父亲孔宙曾任泰山都尉,孔融喜欢结交朋友,与司马防交情莫逆,这次携名贵书画前来拜贺。司马防非常欣赏孔融的才华,孔融与陈琳、王粲等人组成的建安七子加上后来的曹操、曹丕、曹植,几乎囊括了东汉时期所有的文学成就,在诗歌、散文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因此孔融在当时的名声极大,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2做官的先决条件——论“孝廉制度”那个时代,年轻人想要当官,首先要“举孝廉”,这是什么意思呢?儒家的治国思想讲究的是“忠、孝、廉、节”,孔子曾经说过:“一个人只要对父母孝顺,就不会犯上作乱;作为一名有德行的人,仁义廉洁是最基本的操守。”到了汉武帝时期,当世大儒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汉武帝觉得很有价值,因为在此之前都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社会上各种不同的声音都有,这其中不免有些论调与统治阶级的想法不一致,比如说,道家的黄老学说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这就和汉武帝好大喜功的性格相抵触,而儒家提倡的“春秋一统,仁义道德,君臣等级,父子伦理”等思想非常符合汉武帝的需要。
在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把全国分为十三个州,各州设置刺史一人,也叫“州牧”。“刺史”是个官名,相当于各省省长,很多时候是兼省委书记,兼省军区司令。“州牧”是它的别称,意思是“代天牧民”,就是替皇帝放牧百姓,这个就说得很清楚了,在皇帝看来,全国的百姓和牛羊牲口没什么不同,皇帝一个人放养不过来,于是雇一些人帮着一起放,而这些被雇来的“放羊娃”就是州牧。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