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历史段子大V、非主流历史作家张发财爆笑历史人物故事合集。
嬉笑怒骂间,为您讲述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一如既往的轻松、诙谐、幽默、搞笑,全书笑点密集,笑到合不拢嘴。
一本适合所有非严肃时段阅读的历史书。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作三千字长序推荐。
锁线裸背装订,保证每一页都能轻松摊开阅读。(这是装帧设计,这真的不是脱胶,详情参看图片)
《人五人六》是张发财以历史人物为主题的文章结集。不同于他著名的微博历史小段子,张发财用一篇一篇两三千字的精炼文章,使众多的历史人物跃然纸上。
摆脱了微博体的字数限制,张发财的历史人物文章在保持一贯诙谐幽默、肆意联想的同时,变得更加有趣有料、妙语连珠,令人读来忍俊不禁、拍案叫绝。
脱下轻松搞笑的外衣,张发财的历史文章却是“言必有据”的严谨作品,每一篇文章皆有所本、皆有出处。张发财在阅读大量历史文献、经过严格考证之后,用“不正经”的风趣笔调,把数十万字的史料转换成两三千字的文章呈献给读者。
背黑锅的“纵火犯”项羽
记得当年我们班历史课上,历史老师讲到秦亡之时,项羽火烧阿房宫,恰好隔壁班语文老师在讲《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于是这边历史老师开始跑题,说阿房宫会不会是葫芦僧的四儿子葫芦娃烧的?那边语文老师跑题说“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湘云”;这边历史老师说,阿房宫怎么连一个姑娘都住不下?那边语文老师跟着跑,说阿房宫很大的,只是史姑娘胖得有点超凡,塞不进去。是的,我们的历史课和体育课一样,以跑为主。
阿房宫确实很大,放在当下也是宏伟建筑。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及阿房宫的前殿规模为“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古代的“步”与现今不同,现在的一步当时叫“跬”,迈出现在的两步才叫“步”,有一句话叫作“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跬步”就是现在的一步、当时的“半步”。以此推断,阿房宫前殿的东西跨度是现在的1000步,有600到700米。这个数据还可以更精确,据《汉书•律历志》记载,秦汉时一步合六尺,当时的一尺为23.2厘米,换算为公制,阿房宫前殿的东西跨度为696米;十尺为一丈,阿房宫前殿的南北长度则有116米。由此可知,阿房宫前殿建筑的周长是1624米,史湘云的腰围最小值为1624米。一组数据,两个课题,善哉。
根据杜牧《阿房宫赋》所说,阿房宫这座宏伟壮观的建筑被项羽烧掉了,“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项羽确实放过火,但他在放火这个领域的业绩并不突出。《史记•项羽本纪》提到项羽放火有四次:第一次,项羽“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第二次,项羽“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第三次,项羽找来一口锅,威胁刘邦说,不投降就烧水煮了他父亲刘太公,不料刘邦根本不在乎,放言说“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被这个无赖弄得没了脾气,只好把泡冷水澡的刘太公放了,点火未遂;第四次,也就是项羽最著名的一次放火,是公元前207年火烧咸阳,鸿门宴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就是项羽这第四次放火,被杜牧诬陷成“火烧阿房宫”并千古流传。文艺作品的影响是巨大的,项羽就这样背上了放火的黑锅,这个“火锅”一背千年,没有汤底,也没有刘太公。
杜牧文章写得漂亮,但以上内容基本胡说八道,项羽并没有烧过阿房宫。司马迁说得很清楚,项羽“烧秦宫室”,焚烧的是咸阳城内建筑群。而阿房宫地处咸阳偏东的郊区,中间有广阔的隔离带,要烧掉阿房宫,除非有火炬手接力。即使有火炬手,这把火也烧不到阿房宫,因为两地之间还隔着渭水这条大河。众所周知,有个名叫“自由女神”的火炬手,举着火把望洋兴叹就是过不去对岸,悲愤到石化。这把火想要过江除非发生在赤壁之战的时候,不过诸葛亮借的是东风,火还是会被吹回咸阳。除了地理和气象因素,还要考虑个人心理因素,人所共知,项羽死活不肯过江东,而阿房宫,正在渭水之东。
除了有史料支持“项羽并未火烧阿房宫”这一结论外,实地考证也显示,阿房宫所在地并没有发生过火灾。土壤遇高温后水分流失,其中的有机物、矿物质和金属离子发生改变,会出现板结固化的现象,形成无法再次分解的红烧土层。以汉阳陵东阙门遗址为例,汉武帝时期该陵园曾发生火灾,2011年在此考古时发现大面积红烧土遗迹。因此,阿房宫若经过焚烧,其后必然存在大面积的红烧土和瓦砾堆积遗存。很遗憾,考古工作者在阿房宫前殿遗址20万平方米的范围内进行勘探,只发现几小块红烧土残痕和灰烬。查资料,很巧,勘测的前一年此地办过烧烤节。
以项羽的性格,他不可能放过阿房宫这么宏伟壮观的建筑群。项羽之所以手下留情,是因为阿房宫当时根本没有建成。阿房宫始建于始皇帝三十五年(前212),《史记•秦始皇本纪》说这一年“阿房宫未成”,两年后嬴政去世,阿房宫“室堂未就”,工人转去骊山修建陵寝。二世皇帝元年(前209)四月,继位的胡亥批示说,先帝的陵寝已经修好,阿房宫可以复工了。但三个月后阿房宫又停工,这年七月陈涉在大泽乡起义,天下大乱,“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皆杀其守尉令丞反,以应陈涉,相立为侯王,合从西乡,名为伐秦,不可胜数也”。秦二世忙得晕头转向鹿马不分,阿房宫因此彻底停工。
阿房宫虽然未建成,但“火烧阿房宫”的黑锅却扎扎实实地落在了项羽头上,不但群众信,老师也信。我们老师就说:“秦朝特别不适合房地产开发,尤其是不适合搞大型建筑工程。建个阿房宫,被项羽烧了;修个长城,被孟姜女哭倒了。”我们老师除了教学,还是街道民间故事创作小组组长。
力能举鼎,亦可背锅。项羽背的这口黑锅,确实是《阿房宫赋》铸造的。杜牧有趣,不但信口开河诬陷项羽放火,还编造出一个凄美的故事,说阿房宫里的宫女们可怜啊,等秦始皇临幸足足等了36年,老嬴就是不来,“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前文已述,阿房宫根本未建成,为了使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成立,宫女们只好在草地上住了36年帐篷。这哪里是秦朝?分明是元朝。
原来如此
只尝胆,不卧薪 / 003
背黑锅的“纵火犯”项羽 / 006
李白的剑术 / 010
杨继业之死 / 015
还原真实的宋江 / 020
卖国贼秦桧的前半生 / 024
气死兀朮,笑杀牛皋? / 028
关于唐伯虎的美丽误会 / 032
偷懒的“图片编辑”王元翰 / 035
“暗杀系挂科生”蔡元培 / 039
鲁迅为何弃医从文 / 043
鲁大夫的医术 / 047
喝咖啡的鲁迅 / 052
人五人六
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 059
松赞干布求婚记 / 063
瘾君子韩愈的“火灵库” / 068
开封有个包青天 / 071
王县长兴学记 / 075
“两栖动物”沈括 / 080
大理段誉有段子 / 083
济南少年辛弃疾杀人事件 / 088
“科技工作者”李鸿章 / 091
“三将军”张继打人往事 / 095
马君武的拳头 / 099
徐志摩的大小舅子们 / 103
“旋转木马”传奇 / 107
东北青年戒毒记 / 111
三教九流
“老年派”的奇幻漂流 / 119
全真掌教丘处机 / 134
被泼脏水的尹志平 / 139
“邋遢道人”张三丰 / 143
“狂僧”一休的故事 / 147
“大清国第一外教”庄士敦 / 151
音乐大师“华少” / 156
行为皆艺术
永和九年的酒 / 163
“卫生标兵”米芾 / 167
“米癫”奇径异行录 / 170
“非典型残疾”祝枝山 / 174
“国产凡·高”自杀档案 / 178
“哭笑不得”的八大山人 / 182
“抠门大师”齐白石 / 187
历史的半边天
帮杨贵妃偷渡去日本 / 197
“女酒鬼”李清照 / 203
抱八又三分之二块金砖的满都海 / 207
我有一个梦想 / 211
关于慈禧的无稽绯闻 / 215
蔡锷小凤仙传奇真相 / 219
怪力乱神
孔子真的很难看? / 225
刘备长相有真相 / 229
怪模怪样?帝王长相 / 233
干宝与《搜神记》 / 240
肥水不流外人田 / 245
耶稣的中国亲戚 / 249
大王亲自去巡山 / 255
燕子李三传奇 / 259
“三进三出”李季风 / 263
张发财善于在历史的犄角旮旯里找出所谓的“硬货”。这些故事往往有着惊悚的外观,比较离奇,并且完全超出一般人的知识储备范围。这与发财平时阅读的芜杂有关。他在传统正史里寻找死角,在史学论文网站发现兴奋点,在历史笔记与个人回忆录考证真伪,在中外史料里构建某种有趣的关联。
张发财给自己的定位不过是一个历史爱好者。能让一脸肃穆的历史偶尔露出些孩童的天真,我看这是件好事。
——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
那些看到过张发财的设计,并且惊讶过“脑洞还可以这样开”的人,也许同样会被他的文字惊到,就像同样读历史,别人看到的是屋顶和房梁,他也许会把一座房子想象成时间隧道中的某个容器。
——易小荷(著名记者,资深媒体人)
中国人总说历史是镜子,其实历史是精子,绝大部分湮灭死亡,只有极少数幸运子在幽暗潮湿的子宫里撞上了卵子,得以延续传承,改头换面,重新做人,成了教科书。
发财鼓捣的这些,其实就是用放大镜找到的已死的历史精斑,或者活下来的怪胎畸儿,那些癫狂事体,那串疯言疯语,那些玩笑般的历史琐屑,让喜欢用“主义”总结历史的人们没了主意,让靠评书演绎获得历史哈哈镜卤鸭脖的寻常百姓有了真材实料,大可于酒肆巷尾间高谈阔论几分钟,获得几声喝彩,几缕秋波,几两下酒的免费鸭脖,不亦乐乎!
——高晓松(著名音乐人、主持人)
张发财,艺术家(非贬义),经常两三天吃一次饭,长则辟谷七天,这暴露了他的秘密,若即若离的表象下,他是一个自控能力超强的独立者,所以他善于借力打力,以少胜多。他自称八卦源于《故事会》、《知音》和《家庭生活报》,其实是来自《几何原理》、《大英百科全书》和《剑桥中国晚清史》。
——连岳(著名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