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关于故乡的散文集。作者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湘西。在这个大的变革时代,到处都在改变,而人在漂泊,故乡成为心灵最后的栖息地。作者在这本书中,以优美婉转的文字,回忆起湘西农村的种种人事,缓缓读来,如同打开了一幅风情画卷,又如同听取一首陶笛之音,悠扬而惆怅。
月光照彻
月光是有声音的。
很多年后,回想起老家的月光,我心里升腾起来的还是这样的印象。
湘西的山中没有雾霾,只要不下雨,每个月的农历初三之后,月光逐渐亮堂起来。静静的群山中,月亮或是悬在山尖,或是挂在山坳,把光华柔和地洒在树木和房屋上,踏上村间的小路,影随人动,周围没有人,只有你在走着,这时,你会感到,脚底踩着月光,发出了极细微的轻响,边上的月光似乎在轻轻地应和、颤动,形成了一曲柔软的交响乐。
这样的感觉是美好的。忆及此景,心中会有一种温暖的感动。只有在寂静的环境中,才能感受到月光的轻响。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说,“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小提琴)上奏着的名曲”。——他在独处的孤寂中,听到了月光的声音。
好久没有听到月光的声音了。哪怕走在深夜寂寞的街头,也无法听到月光的轻响,你看到的,只有路灯的闪烁和车辆偶尔飞驰而过的喧嚣。
月光那点儿声响正成为思乡的蛊惑,不时从记忆中跳出来,搅扰着我的灵魂,把我带回湘西山村的夜晚,让人想起月光下曾经的时光。
月亮,它是上天公平的恩赐,给每个人送来柔和的光明。
秉烛夜谈是很风雅的事。可是,偏僻的湘西,不仅长时间没有通电,而且煤油灯、蜡烛这些事物,村里人也舍不得无谓地耗费,他们不会为了闲谈,而点亮一支蜡烛。夜谈,就在月光底下吧!
一天忙碌结束后,伯母和母亲拿来一张条凳,坐在堂屋前的阶沿上,聊一聊近来的农事、村里的新闻、孩子的成长,这样的话题是琐碎的、随意的、轻松的。偶尔,听到她们埋怨在单位上工作的伯父、父亲,说他们不顾家,只知道忙公家的事。说着说着,不知不觉又变成“这几天猪吃得多、长得快”之类的主题。微风吹过,月亮西行,她们的话轻轻飘散在风里。
那时我已经读小学了。许多时候,我搬着凳子坐在伯母、母亲身边,写我的作业。小学三年级以前,用的是毛笔,本子是自己用“读书纸”(湘西一种土制的纸)装订的,字写得大,在月光下明晰可辨。我大概很专心,伯母、母亲看我聚精会神的样子,常常表扬几句,激起我一点儿自豪的心绪。月光在作业本上移动,伯母、母亲絮絮叨叨,蟋蟀、纺织娘等不时鸣叫几声。
时光就这样流到了夜深。
月光下的村庄,并非都是诗意。
春播季节,太阳下山,月亮升起,村里人赶着把禾苗栽下去。他们弯着腰,熟练灵巧地动着手,快速地插着秧,边插边退、边退边插,一排排的秧苗在眼前延伸,慢慢形成队列。村里人的身影倒映在水中,如同一尊尊移动的雕塑。
夏日炎炎,夜里要凉爽些。那些勤苦的人,在月光下挖土、翻地。风吹起,有人点起了叶子烟。烟火红红的,在月夜里闪烁。他们想:深夜如果再下一点儿露水,明早就可以种下作物了。
天旱的季节,水是珍贵之物。山上的水田,必须从更高的山上引水。一股水,往往得供好几块田地。这些田地,分别属于不同的村子、不同的人家。怎么合理地分水?湘西山民的智慧,这时显现出来。大家商议,在分水的地方,安装一方条石,条石上有大小不同的月口,分别流出大小不一的水量,这个比例,大体上按照灌溉田地的多少来确定。此法虽好,也难一劳永逸。有时,村里人一觉醒来,到田里一看,怎么是干的?查看分水的月口,发现自己这边的月口已被堵上,水全流到别的月口去了。村里人骂了几句娘,把月口扒开。从此,连续几夜,蹲守在月口边上,看水汩汩流进自己的田地,嘴角挂着满意的微笑。
男人在外干活,女人也没闲着。“笃笃笃笃”,那是她们在剁猪草。男人在地里没有回来。她们一边劳作一边等待。月光照在瓦背上,炊烟缭绕,在月华中升腾。
月光美好,月亮神圣。
它是一种图腾,一种神祇。村里的长辈们对月亮有个特殊的尊称:“月光菩萨”。
由于长辈们的反复教导,孩子们对月亮有一种敬畏。一般,我们不会用手指点月亮。偶尔,几个人月光下玩耍或行走,聊到了月亮的话题,一个人不自觉地往天上一指:“你看,月亮正跟着我们在走呢!”边上的人见了,略略有些惊诧,赶紧说:“不能用手指月亮的。快点儿作个揖,不然月光菩萨要割耳朵的哟。”那指月亮的小伙伴马上双手合十,对着月亮恭敬作揖。大约如此,月光菩萨就会原谅他了。
中秋,母亲会以一种正式的仪式来拜奉月光菩萨。这夜,月亮从东边的红岩岭升起,母亲在门前的禾堂上摆上长条凳,慎重地把月饼摆在长凳的正中,再摆上一些乡下的瓜果菜蔬,燃上香,烧好纸。她对着月亮,极其肃穆地作揖,口中念诵着一些祈祷的话语,大意是请月光菩萨保佑一家人健康、平安、幸福。拜祭结束,母亲会把月饼切成几块,我们每人分食一小块。那时很难吃到月饼,对手中那一小块月饼,我总是慢慢品尝,那花生、冰糖做的馅,那面粉做的坚硬的皮,那皮上稀疏的几粒白芝麻,似乎都是人间至味。如今,回想起当年吃月饼的情景,舌间隐约还有余香。
月亮,给村里孩子带来无尽的乐趣。
秋收后的月夜,家里农活少了,也没什么作业,我们到院子前面的晒谷田里玩“追人”(村里土话叫“盖人”)。谷子收起来了,晒谷田平整而宽敞。天空月明星稀,露出深蓝的底色。一个人在追,大家在跑,欢乐的呼喊声在村子里回响。当一个人被捉住,他就得充当“追人”的角色,原来的“追人”者换到奔跑的队伍中。一轮又一轮,我们跑动着,汗水湿透了衣背。月亮在天空注视着我们,分享着我们的快乐。
中秋,除了分享月饼,还有一件事让孩子们着迷。“八月中秋(土话读qī),乱偷东西。”这个晚上,孩子们去田地里偷摘一些蔬菜瓜果,主人家是不会责怪的。记得,我和小伙伴经常光顾的,是屋后良公公的南瓜地。良公公在这一点儿上很宽容,很爱孩子。每次我们“偷”了南瓜,他不仅不责怪,还让我们到他家的禾堂去煮了吃。月光照着禾堂,铁锅架在石头上,柴火熊熊,南瓜的香味在月色中弥漫,让人想起鲁迅看社戏归来时“偷”罗汉豆的情景。
山村精神生活贫乏,没有多少可以“享乐”的东西。有位叫六爷的,不仅会干农活,还是一位猎人,知道许多稀奇古怪的事情。哥哥他们经常去找他,听他讲述打猎时的奇闻趣事,以解精神的“饥渴”。六爷家边上有一口池塘,有一次,哥哥他们从六爷家听完故事出来,上弦月没那么明亮,几个人跌跌撞撞,看不清路。有个小伙伴喊道:“朝白白的地方走,那是石头。”池塘映着天光,微微泛出白色。听到这喊声,“扑通、扑通……”好几个人就这样跌进了池塘,把水中的弯月搅成了碎银。岸上的几个人一边笑,一边把池塘里的伙伴拖上来。那弯月亮,大概也在窃笑。
月光照彻,清辉如许。
城市里也有月亮,只是不复当年模样。
在这北国的寒宵,随手敲下这些文字,才发现故乡的月,一直荡漾在回忆里。
我似乎又听到了月光的声音。
第一辑
风景依旧
/ 1
月光照彻/ 3
无名河/ 8
院子/ 13
亭子/ 16
家园草木/ 20
苍山如海/ 44
缠绵春雨/ 57
豪放夏雨/ 61
微凉秋雨/ 66
凄冷冬雨/ 68
第二辑
往事随风
/ 71
老屋,老屋/ 73
做人家/ 102
电影放映在蓝色天幕下/ 106
踏着月色,我们去看电视/ 112
捕雀记/ 118
猎鼠传奇/ 124
摸黑起早,砍柴割草/ 129
与蛤蟆为敌/ 133
捉泥鳅/ 143
滑冰去/ 146
第三辑
民俗风土
/ 151
爷爷的“法术”/ 153
认“亲爷”/ 155
善咒/ 160
“弄手法”/ 162
有年味的年/ 165
匠人/ 189
盐老鼠,檐老鼠/ 199
沿盆/ 205
火箱/ 208
猪轿/ 211
第四辑
乡语村言
/ 215
控/ 217
筑/ 218
缘/ 220
嗨/ 221
/ 223
闹/ 226
野/ 229
秧/ 231
阳春/ 232
禾线/ 234
禾孙/ 237
壳落/ 239
片江/ 241
裆姑/ 244
下数/ 246
卧单/ 248
旋陀/ 249
叶夹/ 251
螳蜘/ 253
螃蟹/ 254
打新/ 257
油嘎子/ 259
渔公雀/ 260
退水牯/ 261
鸭听雷/ 264
外后日/ 265
喂呀嘶/ 266
播谷雀/ 268
啄木倌/ 269
抓现金/ 271
水牢倌/ 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