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集进退失据正当曹操在政治上步步为营一路逼进时,他最亲密的战友荀或却唱起了反调,并且神秘地去世。这事在当时闹得沸沸扬扬,谣言四起,正史的记载又含糊其辞,讳莫如深。那么,在这一事件的背后,究竞隐藏着什么?荀或为什么会和曹操决裂?与此相关的曹操封公建国,又意味着什么呢?上一集我们讲到,董昭等人在朝廷中大造舆论,主张曹操进爵国公时,曾经私下里征求荀或的意见,结果碰了钉子。其实,董昭他们这样做,意思很明显,就是不但希望荀或支持,而且希望荀或挑头来做这件事情。因为荀或出身东汉名门,名气和影响都大。而且,从建安元年曹操迎奉天子到许县以后,荀或就一直担任尚书令一职(先代理,后实任),而且“常居中持重”。尚书令,就是宫廷秘书长。东汉政归尚书,尚书令就成为总揽朝政的首脑人物,相当于不是丞相的丞相。当然,汉献帝那个朝廷,是被曹操架空了的。曹操本人,也在建安十三年恢复丞相职位后亲任其职,所以不能说荀或就是“不是丞相的丞相”。不过,曹操是经常要外出行军打仗的。即便回师,也住在邺城,不在许县。朝廷里的日常事务,就交给荀或了,由荀或帮他看住朝廷,看住皇帝。所谓“居中持重”,就是这个意思(居中,就是在朝廷做官;持重,就是承担重任)。荀或不但帮曹操看家护院,而且帮曹操出谋划策。曹操在外面打仗,有了问题,总要写信回去问荀或,荀或也总能给予协助和支持,想出办法,做出决定。起到的作用,和随军的郭嘉、贾诩一样。也就是说,荀或对于曹操,是萧何兼张良。由这样一个人领衔提出封公建国的议案,较之董昭,分量显然要重得多,身份也合适得多。但是荀或反对。尽管从“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的语气上看,荀或这话是对董昭等人说的。但以他之聪明睿智,不会不知道封公建国这事,表面上是董昭的建议,实际上是曹操的心意。董昭等人的“密以咨或”,也实际上是代替曹操来打探,所以他这话其实是说给曹操听的。但为了留有余地,他装作不知道这是曹操的意思,希望曹操听了这话以后能就坡下驴,阻止董昭他们的行动。然而曹操早就铁了心,哪里肯听?结果不但深感失望,而且大为光火,《荀或传》的说法是“太祖由是心不能平”。曹操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正好这时要南征孙权,曹操就上表朝廷,要荀或到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劳军,趁机把荀或扣在军中,以侍中兼光禄大夫的身份“参丞相军事”,实际上是免掉了他尚书令的职务。荀或随军来到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就病倒了。不久,神秘地去世,享年五十。荀或的死,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忧郁而死,一种是被迫自杀。前一种见于《三国志》荀或本传,说法是“以忧薨”(薨音轰)。后一种见于荀或本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说是曹操送给荀或一个食盒,荀或打开一看,里面是空的,于是服毒自杀。这事当时就闹得沸沸扬扬,谣言四起。荀或本传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说,荀或死后,有人从寿春逃出去报告孙权,说曹操要荀或谋杀伏皇后,荀或不肯,就自杀了。这当然是谣言。但我们也很想知道,荀或到底是怎么死的?他和曹操为什么最后会闹到这个地步?在史家讳莫如深的故事背后,又究竟隐藏着什么?先说《献帝春秋》的故事。这故事说,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车骑将军董承因“衣带诏”一案被杀,伏皇后便给她的父亲屯骑校尉伏完写信,说曹操杀了董承,皇上十分怨恨。伏完收到这封信,就拿给荀或看。荀或看了很反感,却又一直不说。后来这封信落到了曹操手里——据说是伏完的小舅子樊普密封了交给曹操的,萄或就紧张了,从许县跑到邺城,向曹操提出嫁女儿给皇帝的建议。曹操说,宫中有皇后呀!小女怎么能够配皇上?再说了,曹某位居丞相,靠的是战功,难道还要靠裙带关系吗?荀或说,伏皇后没有儿子,又本性凶残,内心邪恶。她在给伏完的信中恶毒攻击丞相,话说得很难听,可以因此废了她!曹操说,有这事吗?足下怎么不早说?荀或假装大吃一惊的样子说,早就说过了呀!曹操说,这么大的事,我还会忘记?荀或又假装大吃一惊的样子说,真的没说过吗?啊,啊,想起来了!当时明公不是在官渡和袁绍作战吗?荀或担心增加明公的后顾之忧,就没有讲。曹操又问,官渡之战后怎么不讲?荀或没有话说,只好连连认错谢罪。结果“太祖以此恨或”。这故事一看就是假的。裴松之就说“虽在庸人,犹不至此”,何况是荀或?再说了,董承“衣带诏”一案事在建安五年正月,伏皇后被杀则在建安十九年十一月。两件事间隔将近十五年,一封信怎么可能瞒那么久?荀或去世于建安十七年底,他什么时候去和曹操说这件事?至少也在该年十月曹操南征孙权之前。那么,曹操又为什么要过两年才杀伏皇后?其实,不但荀或这故事是假,就连董承“衣带诏”案和伏皇后书信案,都很可疑。“衣带诏”一案的可疑,我在《青梅煮酒》一集已经讲过;伏皇后一案的可疑,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也有分析。为了说清楚道理,我们还得把这故事讲一遍。据《三国志·武帝纪》,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十一月,伏皇后十四年前给她父亲屯骑校尉伏完写信一案东窗事发,皇后被废并被处死,她的兄弟也被诛杀。事情的经过,裴松之注引《曹瞒传》有比较详细的描述。《曹瞒传》说,当时曹操派接替荀或担任尚书令的华歆(歆音新)带兵去抓皇后,皇后关了门,躲在墙壁里。华歆劈开门,砸破墙壁,一把将皇后拖了出来。这时,皇帝正和御史大夫郗虑坐在一起。皇后披头散发光着脚走过,拉着皇帝的手说,就不能救救我么?皇帝说,我也不知道自己的性命什么时候结束。又对郗虑说,郗公,天底下还有这样的事么?郗虑怎么说书上没写,大约是形同木偶吧!这故事后来被载人《后汉书·伏皇后纪》,而且常常被用来证明曹操之犯上作乱,华歆之为虎作伥,郗虑之没心没肺。然而吕思勉先生却指出,“一望而知其是附会之谈”。吕先生还特别告诉我们,不要以为这事后来载人了《后汉书》,就信以为真。这话是对的,《后汉书》靠不住的地方多了!何况《后汉书》之所本,又是原本就很靠不住的《曹瞒传》!当然,伏皇后被废被杀,总是真的。不过事情的起因,却很可疑。吕先生的意思,是这事一定另有原因。吕先生说,但凡做大事的人,总会有人说好,有人说坏,根本就不可能人人都说好。所以,做大事的人,都是把毁誉置之度外的。何况曹操又岂是在乎别人说三道四的人。如果因为别人写了一封辱骂他的信,就要杀人,那真不知道要杀多少才够。因此,此案一定另有政治上的阴谋,只不过真相已不传于世了。吕先生这番话,我认为十分在理。我的看法,是这件事的背后不但另有原因,而且很可能是一个天大的阴谋,否则不会动到皇后头上。谁都知道,皇后位居中宫,母仪天下,哪里是可以随便废的?更不用说随便杀了。就算要废要杀,那也是皇帝的权力,岂能由丞相来代行其事?何况皇后并没有罪,她只不过转述了皇帝的话。皇帝说丞相的坏话,却由丞相替皇帝来处置皇后,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有人说,这正好证明了献帝是傀儡,曹操太猖狂。这话也似是而非。献帝窝囊不假,曹操猖狂是实,但窗户纸并没有捅破,面子还是维护着的。建安十九年的曹操,和皇帝的关系确实已经非常微妙,但绝没有到公开翻脸的程度。这年三月,皇帝还刚刚给了他“位在诸侯王上”的待遇;以后,也还有用得着这个傀儡皇帝的地方,曹操怎么会连假仁假义的样子都不装了?不管怎么说,越俎代庖替皇帝废皇后,总归是不给皇帝面子,在别人看来也是欺人太甚。这个利害,曹操不可能不知道。因此,这件事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背后有一个天大的阴谋。这个阴谋是冲着曹操来的,皇后卷入了其中,或者必须借皇后的一颗人头才能杀一做百。正因为阴谋太大,甚至皇帝本人也参与其中,他才忍气吞声,唯唯诺诺任由曹操大施暴虐。也正因为阴谋太大,谁都不能公开说出来,这才胡乱找了一个小岔子来做掩饰。我甚至怀疑皇后根本就没写什么信,这封信是曹操捏造的,用来陷害皇后的。反正伏完在建安十四年已经去世,死无对证。皇帝自己心虚,不敢公开证诬,只好眼睁睁看着那伏皇后变成冤魂。可怜一个弱女子,就这样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某些臭男人的替罪羊。P21-24
……
展开
目前《品三国(上)》发行量已达到200万册,经过8个月的等待,《品三国(下)》终于姗姗来迟。4月8日将问世的这本书约25万字,其中包括易中天继上册之后继续在《百家讲坛》进行的24讲内容。其中“三国鼎立”12集,百家讲坛已经播出。“重归一统”的12集,是尚未播出的内容。
记者看到,书中还有一篇他写的近3万字的结束语。这篇结束语通篇讲述了三国的兴衰原因。在文章开头,易中天写道:“本书只是《品三国》,不是《三国史》,我们不能拿《三国史》的标准要求它。但既然是‘品’,那么,有一些问题也不能不回答。比方说,三国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段历史?应该如何评价这段历史当中的那些主要人物?”这本书的责任编辑赵南荣告诉记者,这是一篇学术品位很高的文章,“我和易中天一直有个感觉。《品三国》出版后,大众读者可能看着过瘾,但高层次的读者可能会感觉不满足。这篇文章起到的就是这样一个作用,不仅把电视节目中一些受时间限制不能完全展现的内容表述出来,同时也从理论的高度为这48篇讲座进行了收尾。”同时,他认为,这篇文章也可回应此前个别读者在学术方面对易中天先生的疑问。
对于《品三国》的下册,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郏宗培充满信心。当记者询问他下册首印数字时,他笑着说:“首印数字已经不是关键了,现在全国各书店的预订数字已达到180万册,有的地区上册销售是6万册,下册跟我要货是8万册,因为认为下册会卖得更好。”
整整六个小时签售七千余本——易中天《品三国(下)》昨在京掀争购热潮
——《北京娱乐信报》
★易中天昨天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为其《品三国(下)》举行了首场签售,6个小时7000多本的签售数字,不仅打破了他个人的签售纪录,也打破了“易中天热只是暂时现象”的预言。
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郏宗培告诉记者,昨天的签售活动从上午9时45分开始,一直延续到下午3时45分,易中天兑现了自己此前对读者的诺言,足足签了6个小时,书店方面的统计数字为7280本左右,这还不包括之前就买好书自己带过来要求签名的读者。郏宗培说,易中天上午9时抵达中关村图书大厦时,读者队伍已经从5楼沿着楼梯排到了1楼,又围着中关村图书大厦绕足了一个圈子。为了占据前面的位置,有读者凌晨4时就已经到场排队,排队的人群中不乏年轻人的身影,还有人写了一副对联给易中天,上联是“中流砥柱领百家,青梅煮酒品三国”,下联是“天马行空谁奈何,一往无前飨万户”,其中暗含易中天之名。
从坐下签第一个名开始,整个上午,易中天没有挪过窝,没喝一口水、没抽一口烟,中午12时,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易中天吃了一个汉堡包充饥,吃东西的过程中,他签名的手也一刻未停,“就像外科大夫似的”。下午1时多,易中天有点吃不消了,书店方面请来了保健医生替他按摩肩膀和颈部,之后易中天一鼓作气,一直签到下午3时45分。郏宗培透露说,3天前,易中天在中关村图书大厦接受北京媒体采访后,就与书店工作人员一起举行过一次签售演习,当时签出了120本书,昨天,中关村图书大厦所有工作人员全部到位,并请来了100名保安,以防现场出现混乱。
郏宗培兴奋地告诉记者,110万册《品三国(下)》刚发到全国各地,就已经有反馈要求加货。《品三国(下)》在上海已经提前一天上市,上海书城第一天就出售了300多本。4月15日上午10时,易中天将在上海书城为读者签售,一向对上海读者特别有好感的他向记者表示,他很期待上海之行,希望能与更多的读者在上海见面。上海签售之后,易中天除了回到北京录制“百家讲坛”节目外,还将赴美国,在哈佛等3所大学演讲。
——《新民晚报》记者夏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