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品三国 ﹒ 下
0.00     定价 ¥ 25.00
上海丹诚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所 属 馆 :
    打浦桥街道图书馆
  • ISBN:
    9787532131624
  • 作      者:
    易中天著
  • 出 版 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编辑推荐
  《易中天·品三国(下)》作者在CCTV10百家讲坛所作同名讲座为基础充实润色而成。电视让学者有为!易中天《品三国》(上)创2006年超级畅销,至今已逾200万。《品三国》(下)在众目关注下,隆重面世,再创辉煌!
  首印110万册,创中国图书出版纪录
  易式说史再现江湖,引发万人争购狂潮
  《品三国》(上)创2006年超级畅销纪录,至今已逾200万。
展开
作者简介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与邓晓芒合作)等著作。近年撰写出版了“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
展开
内容介绍
  《易中天·品三国(下)》主要故事是讲述从天下大乱到诸侯割据,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魏、蜀、吴,在本质上都是“非土族政权”。他们与土族阶级都有矛盾,有冲突,有斗争。斗争的结果,是曹魏放弃,孙吴妥协,蜀汉坚持。因为坚持,蜀汉先亡。因为放弃,曹魏也亡。因为妥协,孙吴尚能苟延残喘,却也不得不亡。因为只有晋,才是完全彻底的土族地主阶级政权。
  《易中天·品三国(下)》只是《品三国》,不是《三国史》,我们不能拿《三国史》的标准要求它。但既然是‘品’,那么,有一些问题也不能不回答。比方说,三国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段历史?应该如何评价这段历史当中的那些主要人物?
展开
精彩书评
  ★易中天继去年7月推出《品三国(上)》后,本月8日将继续推出《品三国(下)》。在《品三国(下)》中,他除了写完24讲内容,还写了篇近3万字的“结束语”。这篇文章是易中天首次从学术的高度讲述了三国究竟是怎样的历史,该书责任编辑表示,这部分内容也回应了个别读者在学术方面对易中天先生的疑问
  目前《品三国(上)》发行量已达到200万册,经过8个月的等待,《品三国(下)》终于姗姗来迟。4月8日将问世的这本书约25万字,其中包括易中天继上册之后继续在《百家讲坛》进行的24讲内容。其中“三国鼎立”12集,百家讲坛已经播出。“重归一统”的12集,是尚未播出的内容。
  记者看到,书中还有一篇他写的近3万字的结束语。这篇结束语通篇讲述了三国的兴衰原因。在文章开头,易中天写道:“本书只是《品三国》,不是《三国史》,我们不能拿《三国史》的标准要求它。但既然是‘品’,那么,有一些问题也不能不回答。比方说,三国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段历史?应该如何评价这段历史当中的那些主要人物?”这本书的责任编辑赵南荣告诉记者,这是一篇学术品位很高的文章,“我和易中天一直有个感觉。《品三国》出版后,大众读者可能看着过瘾,但高层次的读者可能会感觉不满足。这篇文章起到的就是这样一个作用,不仅把电视节目中一些受时间限制不能完全展现的内容表述出来,同时也从理论的高度为这48篇讲座进行了收尾。”同时,他认为,这篇文章也可回应此前个别读者在学术方面对易中天先生的疑问。
  对于《品三国》的下册,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郏宗培充满信心。当记者询问他下册首印数字时,他笑着说:“首印数字已经不是关键了,现在全国各书店的预订数字已达到180万册,有的地区上册销售是6万册,下册跟我要货是8万册,因为认为下册会卖得更好。”
  整整六个小时签售七千余本——易中天《品三国(下)》昨在京掀争购热潮
  ——《北京娱乐信报》

  ★易中天昨天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为其《品三国(下)》举行了首场签售,6个小时7000多本的签售数字,不仅打破了他个人的签售纪录,也打破了“易中天热只是暂时现象”的预言。
  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郏宗培告诉记者,昨天的签售活动从上午9时45分开始,一直延续到下午3时45分,易中天兑现了自己此前对读者的诺言,足足签了6个小时,书店方面的统计数字为7280本左右,这还不包括之前就买好书自己带过来要求签名的读者。郏宗培说,易中天上午9时抵达中关村图书大厦时,读者队伍已经从5楼沿着楼梯排到了1楼,又围着中关村图书大厦绕足了一个圈子。为了占据前面的位置,有读者凌晨4时就已经到场排队,排队的人群中不乏年轻人的身影,还有人写了一副对联给易中天,上联是“中流砥柱领百家,青梅煮酒品三国”,下联是“天马行空谁奈何,一往无前飨万户”,其中暗含易中天之名。
  从坐下签第一个名开始,整个上午,易中天没有挪过窝,没喝一口水、没抽一口烟,中午12时,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易中天吃了一个汉堡包充饥,吃东西的过程中,他签名的手也一刻未停,“就像外科大夫似的”。下午1时多,易中天有点吃不消了,书店方面请来了保健医生替他按摩肩膀和颈部,之后易中天一鼓作气,一直签到下午3时45分。郏宗培透露说,3天前,易中天在中关村图书大厦接受北京媒体采访后,就与书店工作人员一起举行过一次签售演习,当时签出了120本书,昨天,中关村图书大厦所有工作人员全部到位,并请来了100名保安,以防现场出现混乱。
  郏宗培兴奋地告诉记者,110万册《品三国(下)》刚发到全国各地,就已经有反馈要求加货。《品三国(下)》在上海已经提前一天上市,上海书城第一天就出售了300多本。4月15日上午10时,易中天将在上海书城为读者签售,一向对上海读者特别有好感的他向记者表示,他很期待上海之行,希望能与更多的读者在上海见面。上海签售之后,易中天除了回到北京录制“百家讲坛”节目外,还将赴美国,在哈佛等3所大学演讲。
  ——《新民晚报》记者夏琦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十七集进退失据正当曹操在政治上步步为营一路逼进时,他最亲密的战友荀或却唱起了反调,并且神秘地去世。这事在当时闹得沸沸扬扬,谣言四起,正史的记载又含糊其辞,讳莫如深。那么,在这一事件的背后,究竞隐藏着什么?荀或为什么会和曹操决裂?与此相关的曹操封公建国,又意味着什么呢?上一集我们讲到,董昭等人在朝廷中大造舆论,主张曹操进爵国公时,曾经私下里征求荀或的意见,结果碰了钉子。其实,董昭他们这样做,意思很明显,就是不但希望荀或支持,而且希望荀或挑头来做这件事情。因为荀或出身东汉名门,名气和影响都大。而且,从建安元年曹操迎奉天子到许县以后,荀或就一直担任尚书令一职(先代理,后实任),而且“常居中持重”。尚书令,就是宫廷秘书长。东汉政归尚书,尚书令就成为总揽朝政的首脑人物,相当于不是丞相的丞相。当然,汉献帝那个朝廷,是被曹操架空了的。曹操本人,也在建安十三年恢复丞相职位后亲任其职,所以不能说荀或就是“不是丞相的丞相”。不过,曹操是经常要外出行军打仗的。即便回师,也住在邺城,不在许县。朝廷里的日常事务,就交给荀或了,由荀或帮他看住朝廷,看住皇帝。所谓“居中持重”,就是这个意思(居中,就是在朝廷做官;持重,就是承担重任)。荀或不但帮曹操看家护院,而且帮曹操出谋划策。曹操在外面打仗,有了问题,总要写信回去问荀或,荀或也总能给予协助和支持,想出办法,做出决定。起到的作用,和随军的郭嘉、贾诩一样。也就是说,荀或对于曹操,是萧何兼张良。由这样一个人领衔提出封公建国的议案,较之董昭,分量显然要重得多,身份也合适得多。但是荀或反对。尽管从“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的语气上看,荀或这话是对董昭等人说的。但以他之聪明睿智,不会不知道封公建国这事,表面上是董昭的建议,实际上是曹操的心意。董昭等人的“密以咨或”,也实际上是代替曹操来打探,所以他这话其实是说给曹操听的。但为了留有余地,他装作不知道这是曹操的意思,希望曹操听了这话以后能就坡下驴,阻止董昭他们的行动。然而曹操早就铁了心,哪里肯听?结果不但深感失望,而且大为光火,《荀或传》的说法是“太祖由是心不能平”。曹操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正好这时要南征孙权,曹操就上表朝廷,要荀或到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劳军,趁机把荀或扣在军中,以侍中兼光禄大夫的身份“参丞相军事”,实际上是免掉了他尚书令的职务。荀或随军来到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就病倒了。不久,神秘地去世,享年五十。荀或的死,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忧郁而死,一种是被迫自杀。前一种见于《三国志》荀或本传,说法是“以忧薨”(薨音轰)。后一种见于荀或本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说是曹操送给荀或一个食盒,荀或打开一看,里面是空的,于是服毒自杀。这事当时就闹得沸沸扬扬,谣言四起。荀或本传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说,荀或死后,有人从寿春逃出去报告孙权,说曹操要荀或谋杀伏皇后,荀或不肯,就自杀了。这当然是谣言。但我们也很想知道,荀或到底是怎么死的?他和曹操为什么最后会闹到这个地步?在史家讳莫如深的故事背后,又究竟隐藏着什么?先说《献帝春秋》的故事。这故事说,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车骑将军董承因“衣带诏”一案被杀,伏皇后便给她的父亲屯骑校尉伏完写信,说曹操杀了董承,皇上十分怨恨。伏完收到这封信,就拿给荀或看。荀或看了很反感,却又一直不说。后来这封信落到了曹操手里——据说是伏完的小舅子樊普密封了交给曹操的,萄或就紧张了,从许县跑到邺城,向曹操提出嫁女儿给皇帝的建议。曹操说,宫中有皇后呀!小女怎么能够配皇上?再说了,曹某位居丞相,靠的是战功,难道还要靠裙带关系吗?荀或说,伏皇后没有儿子,又本性凶残,内心邪恶。她在给伏完的信中恶毒攻击丞相,话说得很难听,可以因此废了她!曹操说,有这事吗?足下怎么不早说?荀或假装大吃一惊的样子说,早就说过了呀!曹操说,这么大的事,我还会忘记?荀或又假装大吃一惊的样子说,真的没说过吗?啊,啊,想起来了!当时明公不是在官渡和袁绍作战吗?荀或担心增加明公的后顾之忧,就没有讲。曹操又问,官渡之战后怎么不讲?荀或没有话说,只好连连认错谢罪。结果“太祖以此恨或”。这故事一看就是假的。裴松之就说“虽在庸人,犹不至此”,何况是荀或?再说了,董承“衣带诏”一案事在建安五年正月,伏皇后被杀则在建安十九年十一月。两件事间隔将近十五年,一封信怎么可能瞒那么久?荀或去世于建安十七年底,他什么时候去和曹操说这件事?至少也在该年十月曹操南征孙权之前。那么,曹操又为什么要过两年才杀伏皇后?其实,不但荀或这故事是假,就连董承“衣带诏”案和伏皇后书信案,都很可疑。“衣带诏”一案的可疑,我在《青梅煮酒》一集已经讲过;伏皇后一案的可疑,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也有分析。为了说清楚道理,我们还得把这故事讲一遍。据《三国志·武帝纪》,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十一月,伏皇后十四年前给她父亲屯骑校尉伏完写信一案东窗事发,皇后被废并被处死,她的兄弟也被诛杀。事情的经过,裴松之注引《曹瞒传》有比较详细的描述。《曹瞒传》说,当时曹操派接替荀或担任尚书令的华歆(歆音新)带兵去抓皇后,皇后关了门,躲在墙壁里。华歆劈开门,砸破墙壁,一把将皇后拖了出来。这时,皇帝正和御史大夫郗虑坐在一起。皇后披头散发光着脚走过,拉着皇帝的手说,就不能救救我么?皇帝说,我也不知道自己的性命什么时候结束。又对郗虑说,郗公,天底下还有这样的事么?郗虑怎么说书上没写,大约是形同木偶吧!这故事后来被载人《后汉书·伏皇后纪》,而且常常被用来证明曹操之犯上作乱,华歆之为虎作伥,郗虑之没心没肺。然而吕思勉先生却指出,“一望而知其是附会之谈”。吕先生还特别告诉我们,不要以为这事后来载人了《后汉书》,就信以为真。这话是对的,《后汉书》靠不住的地方多了!何况《后汉书》之所本,又是原本就很靠不住的《曹瞒传》!当然,伏皇后被废被杀,总是真的。不过事情的起因,却很可疑。吕先生的意思,是这事一定另有原因。吕先生说,但凡做大事的人,总会有人说好,有人说坏,根本就不可能人人都说好。所以,做大事的人,都是把毁誉置之度外的。何况曹操又岂是在乎别人说三道四的人。如果因为别人写了一封辱骂他的信,就要杀人,那真不知道要杀多少才够。因此,此案一定另有政治上的阴谋,只不过真相已不传于世了。吕先生这番话,我认为十分在理。我的看法,是这件事的背后不但另有原因,而且很可能是一个天大的阴谋,否则不会动到皇后头上。谁都知道,皇后位居中宫,母仪天下,哪里是可以随便废的?更不用说随便杀了。就算要废要杀,那也是皇帝的权力,岂能由丞相来代行其事?何况皇后并没有罪,她只不过转述了皇帝的话。皇帝说丞相的坏话,却由丞相替皇帝来处置皇后,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有人说,这正好证明了献帝是傀儡,曹操太猖狂。这话也似是而非。献帝窝囊不假,曹操猖狂是实,但窗户纸并没有捅破,面子还是维护着的。建安十九年的曹操,和皇帝的关系确实已经非常微妙,但绝没有到公开翻脸的程度。这年三月,皇帝还刚刚给了他“位在诸侯王上”的待遇;以后,也还有用得着这个傀儡皇帝的地方,曹操怎么会连假仁假义的样子都不装了?不管怎么说,越俎代庖替皇帝废皇后,总归是不给皇帝面子,在别人看来也是欺人太甚。这个利害,曹操不可能不知道。因此,这件事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背后有一个天大的阴谋。这个阴谋是冲着曹操来的,皇后卷入了其中,或者必须借皇后的一颗人头才能杀一做百。正因为阴谋太大,甚至皇帝本人也参与其中,他才忍气吞声,唯唯诺诺任由曹操大施暴虐。也正因为阴谋太大,谁都不能公开说出来,这才胡乱找了一个小岔子来做掩饰。我甚至怀疑皇后根本就没写什么信,这封信是曹操捏造的,用来陷害皇后的。反正伏完在建安十四年已经去世,死无对证。皇帝自己心虚,不敢公开证诬,只好眼睁睁看着那伏皇后变成冤魂。可怜一个弱女子,就这样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某些臭男人的替罪羊。P21-24
  ……
展开
目录
第三部 三国鼎立
第二十五集 半途而废
第二十六集 得寸进尺
第二十七集 进退失据
第二十八集 借刀杀人
第二十九集 命案真相
第三十集 夺嫡之争
第三十一集 乘虚而入
第三十二集 蜜月阴谋
第三十三集 白衣渡江
第三十四集 败走麦城
第三十五集 猇亭遗恨
第三十六集 永安托孤

第四部 重归一统
第三十七集 非常君臣
第三十八集 难容水火
第三十九集 痛失臂膀
第四十集 祸起萧墙
第四十一集 以攻为守
第四十二集 无力回天
第四十三集 风云际会
第四十四集 坐断东南
第四十五集 情天恨海
第四十六集 冷暖人生
第四十七集 逆流而上
第四十八集 殊途同归
结束语 滚滚和长江东逝水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注册云书房的手机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账号密码?立即注册  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