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步履
张堰镇:一代名相张良曾隐居此地
张堰镇位于金山区中部,东邻朱行、山阳镇,南、西与金山卫镇接壤,西北与干巷镇毗邻。境内山明水秀,土地膏腴,民风淳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
张堰镇古称赤松里、张溪、留溪。相传刘邦打败项羽,坐上帝位,封张良为留侯。一代名相张良为刘家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可他深知伴君如伴虎,找好友赤松子谈起了隐居之事。赤松子云游四海,见多识广,对留侯张良隐居之念大为赞赏,并自告奋勇携留侯张良出游寻找隐居之地。两人四海为家,足迹遍及神州大地。这一日到了湖边一条小溪旁,只觉浑身神清气爽,抬头展望:溪水清澈见底,两岸果木郁郁葱葱,满地庄稼硕果累累。张良不禁赞道“好地方,好地方”,便不想离开了。不久,当地百姓得知隐居小溪边的是留侯张良,便把这无名小溪称作了张溪。
多年以后,一次海潮侵袭,横扫百里良田民居,庄稼受淹,茅屋皆塌。所幸张溪百姓由张良带上山去而逃过一劫。张良看到百姓遭此劫难,心中隐隐作痛,立志要办筑堰大事。正当他日夜盼望着早已远走高飞的赤松子重归张溪之际,赤松子竞然真的又来了。赤松子知道张良要为民造福的心愿,布阵作法,使张溪上一夜之间冒出了一条堤堰。
由此相传神仙筑堰,后人仿效。至唐代为御海潮之袭,更是筑华亭十八堰,其中张泾堰便筑于张溪处。
堰成潮退,百姓安居乐业,张溪边集市逐年兴旺繁荣起来,老百姓为感念张溪上张泾堰御海潮之好处,就把张溪边由集市成镇之地称作张泾镇,而后来又索性叫开了张堰镇。张堰镇之名便一直传至今日。
张堰镇内还有相传为秦始皇登山望海的秦山(又名秦望山、秦皇山、秦驻山)。唐末至元代,浦东盐场课司大事署设于张堰。明代驻金山巡检司署、税课局,一度设金山分府,为金山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张堰在晋朝已形成商市。明清商业兴旺,尤以米业为盛。《重辑张堰志》称:“牙行米市聚晨昏。”民国初期,相继出现金山地区最早的商会、钱庄和银行,近代工业起步。
张堰人自古以来重视教育,张堰重视教育的传统由历史积淀形成的。早在元代,张堰白杨竹西树帜吟坛后,明清之“能诗者不下数十辈,或专集,或录总集,指不胜屈”。清代金山出过两名状元,其中康熙三十年(1691年)状元戴有祺,他的老师黄枢就住在张堰;辛亥革命时期名震天下的进步文学团体南社的创始人之一高天梅,是张堰人;南社后期主任姚石子是张堰人;南社耆宿高燮是张堰人;还有近代著名书画家白蕉,也是张堰人。清末,张堰有6所两等小学堂,12所初等小学堂,还有1所女学堂。张堰重视教育的程度,可见一斑。1923年发表《周髀北极睿玑考》的中国近代天文学开拓者高平子,曾担任张堰中学前身张堰浦南中学校董主席。经过多少次改朝换代,张堰“教脉”不断,时至今曰,张堰中学仍有出色的教学成果。
张堰镇曾是金山革命的策源地。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高天梅等人创办《觉民》月刊,宣传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恽代英、萧楚女、陈云等革命家曾来张堰地区指导革命活动。1924年国共合作时期的国民党金山县党部、1926年成立的中共浦南特支,皆建于此。
张堰经历过沧海桑田的变迁,走进今天的张堰镇,这里巷陌洁净,几乎家家养花,姑娘、妇女都善打“木兰拳”。从20世纪50年代始,张堰就以“苏南首个卫生镇”而闻名于江浙沪,如今,张堰又被列为“国家健康镇”试点镇(全国仅有2家),被市政府列为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中心镇。世界500强公司中的6家在张堰工业园区投资建设,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颇具影响力的“南社纪念馆”正吸引着四方宾客,引人注目的包玉刚国际实验学校已经落户。
张堰,正朝着“实力张堰、活力张堰、魅力张堰”的目标迅跑。
亭林镇:上海“良渚文化”主要发现地之一
亭林是历史悠久的江南名镇,位于金山区的东北部,南至金山卫和上海石化总厂,西抵沪浙边境,东达上海市区,距上海市中心45公里。面积122.27平方公里。
亭林是上海地区“良渚文化”的主要发现地之一。位于镇区西部祝家港东岸、大寺场及原亭林中心小学周围的良渚文化遗址,在四次挖掘中,共出土墓葬23座,石器制作场1处,出土文物近500件,这些文物目前主要收藏在上海博物馆和金山博物馆中。良渚文化印证了早在4000多年前,亭林先民已创造了灿烂的原始文化。
亭林镇相传由“十二家埭”发展而来,原是农村鱼米集市。南朝梁、陈年间,著名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游学隐居于此,他的住宅旁边有一片树林,人称“顾亭林宅”,亭林由此得名。唐代以后,亭林已形成集镇。明清时成为浦南重镇。亭林镇清代属华亭县云间乡,1912年称亭林市,1930年为松江县十二区驻地,1945年称亭林区,翌年改称浦南区。解放后,为亭林区政府驻地,1957年撤区并乡,成为县属镇。1966年10月,改属金山县。
亭林工商业发展较早。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已有以柴油机为动力的碾米厂,民国时期全镇有60多家米行。1922年曾建蓄电池厂,并利用米厂动力在晚间发电,商店开始有电灯照明。1937年,日军入侵,南、东两街商店、住宅焚毁殆尽。抗日战争胜利后,工商业诼渐恢复,至1949年,全镇计有商号222家。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