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开国外交纪实 : 崛起在1949
0.00     定价 ¥ 22.00
上海丹诚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所 属 馆 :
    打浦桥街道图书馆
  • ISBN:
    7503319682
  • 作      者:
    陈敦德著
  • 出 版 社 :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作者简介
    陈敦德,作家、电影艺术家。其电影力作《血战台儿庄》、《法庭内外》、《芙蓉镇》、《铁血昆仑关》、《周恩来万隆之行》等,先后荣获金鸡奖、百花奖、华表奖、夏衍文学奖等各种奖项。其擅长于通过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来着力表现首脑外交,所刻画的领袖人物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尼克松、卡特、戴高乐、苏加诺、尼赫鲁、田中角荣、特鲁多等领袖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内心世界,栩栩如生,极富可读性。日本《读卖新闻》称其为“中国首屈一指的外交题材文学作家”。
展开
内容介绍
    《开国外交纪实:崛起在1949》全面客观翔实地记述了在复杂多变的冷战国际环境中,新中国建立前后坚持独立自主、“另起炉灶”和“一边倒”等独特的开国外交战略思想的历程。真实细致地刻画和再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领导人在定都北平、“建交要经过确认一个中国的谈判”、组建共和国外交部、将军大使走出国门、废除外国驻兵权和“打扫”东交民巷等重大事件中的决策过程。斗智斗勇的交锋较量,惟妙惟肖的秘密细节,视野开阔,内蕴丰厚,丰富可读,是研究和了解新中国外交史的必读书,堪称纪实文学的精品。
    《开国外交纪实:崛起在1949》是陈敦德外交题材纪实文学《新中国外交年轮丛书》分册。全书共分十部分,披露了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外交战略思想的历程。真实细致地刻画和再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领导人在定都北平、“建交要经过确认一个中国的谈判”、组建共和国外交部、将军大使走出国门、废除外国驻兵权和“打扫”东交民巷等重大事件中的决策过程。《开国外交纪实:崛起在1949》内容全面具体,资料丰富,叙事详细真实,可供广大读者参阅。
展开
精彩书摘
    马歇尔突然要司徒雷登出任驻华大使,使他大吃一惊
    司徒雷登这个美国人,有着独特的经历与独特的性格。
    他出生在杭州一个美国传教士的家庭里,能讲一口纯正的杭州话。他熟
    读中国经史百家的国粹,在美国人当中,算是一个罕见的中国通了。他经常
    在嘴边挂着三句关于中国的话:
    “我爱美国,也爱中国。”
    “与其说我是一个美国人,还不如说我是一个中国人。”
    “我生在中国,也愿意死在中国。”
    他11岁离开中国返回美国,受家庭的宗教氛围影响,进了纽约协和神学
    院攻读神学。1902年,他在神学院毕业后,被封为牧师,奉派在华盛顿的第
    一长老会堂。两年后,在与其表妹艾琳女士结婚后,受南长老会派遣来中国
    做传教士,这年他26岁。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司
    徒雷登应美利坚合众国际通讯社的邀请,担任驻南京的特约记者,开始留意
    和收集有关南京政府的情况,每日发出电讯,报告中国政局的发展,并且由
    此结识孙中山、蔡孑民、王儒堂等政界人物。1915年因家事留美期间,他曾
    应威尔逊总统邀请到白宫汇报中国的情况。由此开始,他与美国政府有了接
    触。1918年底,他受教会的派遣到北京筹办燕京大学,1919年1月31日被任
    命为燕京大学校长。
    客观地说,他是一个杰出的教育家,因在中国倾注了大量心血创办燕京
    大学而蜚声海内外。办校的经费,是他亲自奔波在中美两国,向政要、军阀
    、富豪、金融家、企业巨头等人物募集来的。他看中了北京西郊海淀的一片
    土地做校址,就亲自跑到西安去找这块地的业主陕西督军陈树藩,经过讨价
    还价,只花了6万块光洋就买下了这200多亩土地。有一次,他去找军阀孙传
    芳。孙传芳不知这个洋人的来意,只给了他100块钱,后来得知他是要办学
    校,就派人送去两万块。他还设法从美国铝业大王霍尔的教育基金、石油大
    王洛克菲勒的教育津贴中搞到了办校的资金。为提高教学质量,他请来执教
    的都是海内外有名的教授,而且给他们以很高的待遇。他把学校环境办得很
    中国化:宫殿式的教学大楼,庙宇式的大学校门,宝塔式的校用水塔,校园
    内还有亭阁、古钟、石碑等园林建筑。他还要求学生们熟读孔孟之学。
    他对师生总是一副笑眯眯的样子,十分关心。每聘到一位新教师,他总
    是先请到家里款待一番,体贴人微,使新教师一入校就感到校长的亲切和温
    暖。他吩咐学校的注册处,对各班比较突出的学生以及学生会领袖的名单和
    他们的情况,都要向他汇报,并在百忙中总要抽空去找他们或请他们到家里
    谈心,使得学生“觉得他是兼有了严父的沉静和慈母的温存”。刊物《燕大
    友声》曾这样描述过他:“这团体上上下下、前前后后,总有上千上万人,
    这上千上万人的生、婚、病、死四件大事里,都短不了他。为婴孩施洗的是
    他,证婚的是他,丧礼主仪的也是他。你添了一个孩子,害了一场病,过一
    次生日,死一个亲人,第一封短简是他寄的,第一盆鲜花是他送的,第一个
    欢迎微笑,第一句真挚的慰语,都是从他而来的……”
    “九一八”事变时,他不但在学生举行的反日爱国大会上慷慨陈词,谴
    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行径,还亲自带领学生上街游行,和学生们一
    起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日本人占领北平后,他也蹲过日本人
    的监狱。
    由于他的声誉日渐升高,罗斯福就任新总统后曾召见他,咨询中国问题
    ,想了解除了战争之外,美国怎样才能阻止日本人侵占中国。
    在当时,中国人并不简单地将他看做是美国长老会派来的传教士,而是
    将他作为一个对中国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的教育家来看待。在素有尊师传统
    的中国,人们对他献身教育的敬业精神,就更多了一分尊敬。而美国政府又
    把他当作熟悉中国社会并与中国社会各阶层有着广泛联系的“中国通”来看
    待。
    抗战胜利以后,在国共两党的纷争中,声望很高的马歇尔将军奉杜鲁门
    总统派遣来中国调停。马歇尔的调停政策在本质上仍没有脱开“扶蒋反共”
    的窠臼,决定了其调停工作屡屡碰钉子。1946年7月间,马歇尔在无计可施
    的情况下,向杜鲁门总统提名司徒雷登为美国驻华大使。马歇尔希望利用他
    在中国的良好声誉以及与中国各方的交往关系,使国共政治谈判不至于陷入
    死胡同。
    当马歇尔突然派人送来一封信、问他是否愿意出任美国驻华大使时,他
    真是大吃一惊!
    尽管他舍不得苦心经营的燕京大学,但他本人是一个富于牺牲精神的人
    ,他觉得自己是美国人,理该服从美国政府政策的需要,加上提名人又是在
    美国普遍受人尊敬的马歇尔将军,他还是表示愿意接受这一职务,帮助马歇
    尔一起促进国共的政治谈判。
    司徒雷登辞去校长职务出任美国驻华大使,走上政治舞台,在美国充满
    矛盾陷入泥潭的对华政策中,充当了一个悲剧角色。
    P21-23
展开
目录
卷一 在太得山下的小小村子里规划了共和国外交方略
卷二 渡江前夜,英国兵舰闯入长江
卷三 发生在渡江后的中美外交较量
卷四 毛泽东决策外交实行“一边倒”
卷五 刘少奇率中共秘密使团从大连起飞
卷六 毛泽东发面开国公告
卷七 共和国组建外交部
卷八 一号专列驶往莫斯科
卷九 首者“打扫”东空民巷
卷十 毛泽东说建交要经过谈判
主要参考书刊、资料及采访材料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注册云书房的手机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账号密码?立即注册  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