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十八湾
“三湾一弄”大变迁
说到“三湾一弄”,我的脑子里马上会跳出“滚地龙”三个字。
我们念小学的时候,老师在课堂里告诉学生什么叫“滚地龙”。她举的例子是闸北区的“蕃瓜弄”。于是,我们这些孩子就牢牢地把“滚地龙”式的居住环境印在了脑子里。
前两年,我去看普陀区东新路、光复西路口的“新湖明珠城”商品房,吸引我的是光复西路边上的苏州河。经过整治的河岸,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美”!岸边绿是绿、红是红,曲曲弯弯的小径、上上下下的台阶,真的是看看也惬意。
走着走着,居然还看到有公园——普陀公园。中午时分,游人很少,走在公园里觉得整个景致都属于自己,好奢侈啊。
坐在公园的长椅上,一位大爷也来散步,也许是老人家喜欢有人陪着说说话,他坐在了我身边。我们相视一笑,开始攀谈起来了。
我跟他说是来看“新湖明珠城”的房子,他呵呵笑着说:“现在这里像个样子了,一个平方米要卖两万多块,老底子,这里是一片乱坟堆,老百姓叫它是‘阴阳街’。”
还有这段历史?于是听大爷说起了“过去的事”……
“阴阳街”是怎么得名的呢?原来,1946年前后,从苏北来沪的难民在普陀区的沪杭铁路与光复西路之间搭起了“滚地龙”。那是用几张芦席和几根竹片在泥地上搭盖的呈半圆形的小窝棚。里面只能放一张地铺,而棚子的高度仅仅到成年人的胸部,矮得人走进走出要弯腰才行。我不清楚这个形状的窝棚为什么叫“滚地龙”,难道它像一条蜷缩成一团的倒了霉的龙?
除了“滚地龙”,还有就是搭建草棚。草棚用毛竹做柱子,竹笆涂上泥就成墙了,稻草盖顶,竹径做门,墙上开个小洞为窗,有的连窗都没有。就因为“滚地龙”与西侧的乱坟岗仅隔了一条土路,形成了死人与活人同处的陋巷狭弄,于是就有了一个挺形象化的名称:“阴阳街”。
解放以后,普陀区政府将坟堆和尸棺铲除了,开辟了普陀公园。而那些“滚地龙”和草房也翻建成了占地八千多平方米的平房及简屋。住在这里的老百姓开心得不得了,他们说,过去是“阴阳街”,现在成“迎阳街”了。
如今,旧区改造又有了新气象,在我眼里看到的已是耸立的“新湖明珠城”高档气派的商品房了,“滚地龙”成为昨天的回忆,连影子都不见了。
说完了“滚地龙”的形状和由来,再回过头来说“三湾一弄”。
上海闻名的“三湾一弄”棚户区集中在朱家湾、潭子湾、潘家湾和药水弄一带,于是就有了“三湾一弄”的名字。
我们知道,近代以来,普陀区一带、沿苏州河两岸的工厂多,工业相对比较发达,那时候,大批从苏北、安徽和山东等地来上海谋生的劳动人民白天在工厂做工,晚上没地方栖居,他们便就地解决,在工厂附近的荒地、废墟、垃圾处理场,甚至于坟地搭建起了草房和“滚地龙”居住。
在这种所谓的房子里,晚上点的是煤油灯,用的是苏州河里的水:喝的饮用水,淘米啊,洗菜啊,洗衣、刷马桶都在一条苏州河里。夏天,这里蚊子苍蝇横行霸道;冬天,满是缝隙的棚壁根本挡不住刺骨的寒风;而下雨天屋里漏水,地面泥泞,举步维艰。这种生活环境是现代人无法想像的艰难。
“三湾一弄”中的那个“弄”,就是“药水弄”。它位于苏州河小沙渡西南,当年的称呼叫“石灰窑”。至于为什么叫“药水弄”,那是在1907年,英国商人将他们制造三酸的药水厂搬到了这里,于是,叫啊,叫啊,就改口叫“药水弄”了。
上海解放时,“药水弄”的统计数字是住着三干多户、近一万五千人。因为没有水电设施、没有下水道,到处是垃圾、臭水坑,住在这里的老百姓唱着这样的民谣:“吃水不清,点灯不明,走路不平,出门不太平。”
还有:“宁坐三年牢,不住石灰窑。”何等的形象。
“潭子湾”和“潘家湾”的东面邻近闸北区。当年,也是因为陆陆续续建起了一批工厂,还由于水陆交通方便,先是苏北、安徽过来的人去工厂做工了,然后拖家带小地一点点蚕食了河两岸的地方,人口越来越多。
“潘家湾”的得名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苏州迁来一些居民在河湾居住,形成了村落,村民以姓潘的届多,所以就叫“潘家湾”了。抗日战争期间,“潘家湾”和“潭子湾”曾遭受到日军的轰炸,不少简屋被炸掉了。流离失所的人们只得又添建了一些棚屋简房,这就形成了范围很大的两个棚户区。
后来,有一些从事经营的小贩们在这一带搭建了“水上楼阁”。那是一种一半埋在岸边,另一半靠毛竹支撑着,悬空架在水面上的棚屋。解放后,政府统计过,仅仅这一带就有346户这样的楼阁人家。一到下大雨时,苏州河里的污水泛滥,漫进了屋内,又臭又湿。而那些插在河里的毛竹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腐烂了、下陷了,向苏州河的方向倾斜着,你都不敢肯定哪一天这房子就会倒进苏州河,然后被水流漂走……
“朱家湾”在“潭子湾”的西面。传说清朝初年,淮北发生了灾荒,朱姓的族人在家乡过卜下去了,他们扶老携幼来到江南上海。到了清代的中叶,朱姓后裔中的一部分迁到了河湾北岸,这才有了“朱家湾”的名字。抗战时期,那些从苏北高邮、兴化、泰兴等地摇着木船来申城谋生的船民摇到这里,看到有居民区,也就在这里栖身了。这时,他们摇来的船大部分已经破损了,但毕竟也是个遮风挡雨的地方,他们把船拖上了岸,继续件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