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时期混乱的币制和形形色色的钱钞 资耀华
袁世凯政权以迄以后所谓北京政权,在货币制度及有关货币政令上先后制定和颁布了许多条例和章则,可是政令不出都门,有的是议而不决,有的是决而不行。当时所谓“金汇兑本位制”、“金本位制”、“银本位制”、“复本位制”,都是帝国主义列强用作经济侵略的御用工具。目的就是把中国经济变成各帝国主义经济体系的附庸。他们一切的所谓“货币改革措施”、“货币改革建议”,无不归结到上述这个阴谋侵略的目标。
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各派军阀割据的局势下,国家没有完整的铸币权,更没有统一的发行制度。以致在货币铸造和货币流通中,形成了现代货币与封建货币,“中央”货币与地方货币,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三重对立的态势。这种混乱现象,就使一些帝国主义列强达到瓜分中国的目的。民初币制及《国币条例》的颁布民国元年(1912年),货币本位之争又起。1912年,财政部特设币制委员会,经美国人推选,聘任荷兰银行总裁卫斯林为北洋军阀政府的币制名誉顾问。当时他建议:中国暂时宜于银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两者并用;更别有用心地主张在国外的金储备总机构设于荷兰首都,由一两位荷兰人任经理,以中国人员数人任襄理。当时,海内外人士对这个方案议论纷纷。北洋军阀财政部币制委员会自1912年10月18日成立到1912年12月17日讨论结束,对该建议讨论了23次,结果只作一个报告存部而已。
1913年,财政部又组织第二次币制委员会,重新讨论货币改革问题,亦未得到成议。1914年,熊希龄组阁,由于袁世凯的暗示,将币制委员会撤销,另于国务院内组织币制会议,决定先采用银本位制,并制订《国币条例》及其施行细则,于1914年2月8日公布。
所谓《国币条例》,实际上是清末所颁布的《币制则例》加以修改补充而成,本质上并无多大改变,仍旧采用银本位制,以元为主币,还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措施,谈不上根本改革。开铸一元新银币为主币,又称袁头币,实为袁世凯政权利用它达到其借外债、搞扩军、进行复辟的野心。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