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你低碳了吗 : 你的一小步,就是人类的一大步
0.00     定价 ¥ 39.80
上海丹诚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所 属 馆 :
    打浦桥街道图书馆
  • ISBN:
    9787122097705
  • 作      者:
    黄志华编著
  • 出 版 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安静的星球。但是,伴随人类的活动,地球已经微微发红,微微发烫,温度越来越高。我们每个人都应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人类的低碳之路,编者们特意编写了本书,全书包含8章,主要内容包括:生活在高碳社会;美国模式不可持续发展;城市低碳运动风生水起;饮食低碳,健康低碳吃出来等。 <br>    希望读者阅读完本书之后,从我做起,协调安排自己的生活,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过上低碳环保的新生活,为保护地球,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
展开
作者简介
    黄志华以观察社会、报道公司发展的记者为谋生职业。业余好读书,勤思考,以目前人类生活方式对自然界的破坏为忧。近年来扩大观察写作范围,涉及经济、教育和社会生活,希望以一支笔让世界更美好一点。 <br>    爱旅游,喜青山绿水,崇尚环保生活。目前以山地车为个人主要交通工具,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以细腻的观察全面展现全球面临的气候变暖问题,说明低碳之路的必须性和紧迫性,以普及知识唤醒人们的危机感为首要目的。全书共分8章,从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灾难以及对我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寻求产生这些灾难和危机的根源,说明低碳生活是我们不得不做的选择,号召人们立刻从我做起,开发利用新能源、节约能源,从一点一滴做起,为改变全球环境做贡献。<br>    本书适合所有关心地球环境、热心环保人士及政府公务人员、能源生产和消耗企业的领导员工、研究低碳环保问题的师生阅读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2.1  一场火引发的千年纠缠<br>    对不少人来说,在2005年8月,卡特里娜飓风发生时,才开始思考高碳和气候变化这些问题。但如果你看到2007年11月7日《洋葱新闻报》刊登的一篇《秋天将在30亿个季节后消失了》的文章时,文章提到“秋天已经从3个月缩短为可怜的两周,并且来得越来越晚……”你会开始惶恐,开始从自身找原因,但其实,人类社会的碳基史,早在千年前,就已经开始了。<br>    2.1.1  千年前的因与千年后的果<br>    众所周知,火之于我们的功效很多。火可以用来烤熟东西,可以带来温暖,可以进行工业制造;但是火也可能带来灾害,自从有了火,火灾就像噩梦一直跟着我们。但这不是最重要的,可怕的是自从有了火,人类就开始了“碳基社会”,并且随着日积月累,一发而不可收拾。<br>    在古代中国流传着很多关于火的传说:钻木取火、火神祝融大战共工、凤凰涅巢以及彝族的火把节的传说……在燧人氏教人们钻木取火之前,中国人对于四时昼夜或许还不甚了解。在那个黑夜是黑夜、白昼是白昼的时代,突然晴天一个霹雳,雷电打在树木上,熊熊大火开始燃烧。“劈里啪啦”树木被烧着后发出的声音、动物奔跑逃命的嘶叫声、高耸入云的火焰、漫天遍野的灰尘、高温、摧枯拉朽的破坏力,人类睁大了眼睛,里面满是惊恐。<br>    但当大火过后,一股诱人的香气从废墟上传来。我们的祖先,拿着树枝、木棒等简陋的工具,在废墟中寻找,终于被他们发现,原来经过烧烤的兽肉是如此美味。于是从他们开始,人类尝试接近火、保存火、利用火。<br>    然而天火终究是难以捉摸的,靠天吃饭不是长远之计。距离祖先开始尝试保存天火之后的很久很久以后,一个叫燧人氏的人,很善于观察,一次他偶然发现鸟啄燧木能发出火光,他想:假如人类学习鸟儿的样子啄燧木,会不会也有火光产生呢?于是最早的仿生学应用就发生了。他拿了一根木棍,不停地在燧木上来回摩擦,慢慢地有烟冒出来了,烟越来越浓,再加一把劲儿,第一场人类自酿的火种就诞生了。<br>    然而,此时围在篝火旁,又唱又跳的老祖宗们,并不曾想这其实是个因,种下了千百年后一个果。那时候,没有科学只有图腾,否则以祖先的聪明,定会知道,燃烧会产生碳,碳会污染空气。但知道也没用,因为量变到一定程度才能形成质变。谁能想到,利用煤炭作为动力的蒸汽机,能在一夕之间改变延续了几千年的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此后人类以火箭般的速度奔向现代文明,也以同样的速度掉入高碳的深渊。<br>    2.1.2袅袅炊烟时代<br>    人类对能源的利用,最早是从火开始的。火,说到底只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物质燃烧过程中散发出光和热的现象,是释放能量的一种方式。翻看历史资料得知:从100多万年前的元谋人到50万年前的北京人,都留有用火的痕迹,但人类真正用火的开始,是在继石器制作之后的50万~60万年前。那时,原始人开始掌握火这种强大的自然力,促进了他们自身的体制和社会的发展,而最终把人与动物分开。<br>    原始人发现火后,最早是燃烧树枝杂草来煮食和取暖。这样,他们不但可以随时都吃到熟食,减少疾病,促进大脑的发育和体制的进化,熟食的推广,还扩大了食物的来源和种类,使原始人最终摆脱了“茹毛饮血”的时代。有了火来取暖,原始人的活动范围自然扩大,他们不再害怕寒冷与黑夜,不再受气候和地域的限制。原始人开始从一个相对温暖、水草丰沛的地区,向寒冷、贫瘠的地区扩散,于是“世界”不断形成。<br>    火也是原始人狩猎的重要手段之一。做成火把,用它来驱赶、围歼野兽,这很有效,提高了狩猎力,增加了食物来源。一场天火后,有被焚烧的草作为肥料的土地,格外肥沃,原始人从中领悟到奥妙,开始有意识地焚烧草或者庄稼茬子,作为肥料促进野草或庄稼生长,这些方式被后起的游牧部落所继承,至今在一些农村地区还被沿用。最初的农业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就是依靠火来进行的。至于原始的手工业,更是离不开火的作用。弓箭、木矛都要经过火烤矫正器身。高温制陶、高温冶炼,没有火的能量,这些都无法进行。<br>    但火也有失控的时候,如火山爆发引起的大火,雷电使树木等燃烧产生的天然野火,我们称之为火灾,危害很大。那时候,人们也有消防意识,因为房子是木头和草搭建的,那时候没有消防队,只有现在经常在电视剧里看到的“打更人”,他们每到了时间交替的时候,就在街上敲锣打鼓地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烛。”<br>    岁月悠悠,匆匆而过。从远古直至中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人类最先进的交通工具不过是马车而已。不存在汽车尾气,更谈不上污染。那时,在人们的生活里,柴火是第一位的主题能源。这种最接近自然的原始文明,在长达几千年的岁月中,用袅袅炊烟给我们留下的是充满诗意的画面。<br>    上山砍柴、卖柴,一度是中国人简单也是最艰辛的赚钱方式,还记得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搞的“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是身上穿的衣服,口中吃的粮食。但在卖炭途中却被宫使给截了,“一车炭,干余斤”,最后只落得个“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br>    但其实,白居易时代已经发现了煤炭——一种与柴薪相比能量更高的能源。资料显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的国家,《山海经》中称煤为“石涅”,魏、晋时称煤为“石墨”或“石炭”。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首次使用“煤”这一名称。辽宁省新乐古文化遗址中,已经发现有煤制工艺品,在河南巩义市也发现有西汉时用煤饼炼铁的遗址。同时文明古国的希腊和古罗马也不甘落后。希腊学者泰奥弗拉斯托斯在公元前约300年著有《石史》,其中记载有煤的性质和产地,显示了希腊也是用煤较早的国家。而古罗马史料中也记载,大约距今2000年前,古罗马也已开始用煤加热。<br>    尽管发现煤炭很早,但古代中国人也仅是用于冶炼等很少的行业中。即使应用于近代工业,也是在鸦片战争后。<br>    ……
展开
目录
第1章  地球:我们危险的家园<br>1.1  全球变暖,不只是时尚话题<br>1.1.1  全球气候正在变暖,这是个不争的事实<br>1.1.2  “今后20年最有威胁力的恐怖主义”<br>1.1.3  人类研究“全球变暖”,已然35年了<br>1.2  全球变暖让气候有点“极端”<br>1.2.1  “历史罕见”变常见<br>1.2.2  地球越来越“暴躁”<br>1.2.3  天气为什么会这样?<br>1.3  温室气体效应导致全球变暖<br>1.3.1  二氧化碳有保温作用<br>1.3.2  其他“温室气体”<br>1.3.3  温室气体的增加导致全球变暖<br>1.4  罪魁祸首:我们人类自己<br>1.4.1  人口剧增,排放大量温室气体<br>1.4.2  森林资源锐减因素<br>1.5  症结在于“高碳”式消费模式<br>1.5.1  中国也患“高碳症”<br>1.5.2  “高碳”消费模式透支环境<br>1.6  拯救地球上的净土<br>1.6.1  湿地:地球的肾<br>1.6.2  海洋:生命的摇篮<br>1.6.3  森林:地球的肺<br>1.6.4  草原:地球的唇舌<br>第2章  生活在高碳社会<br>2.1  一场火引发的千年纠缠<br>2.1.1  千年前的因与千年后的果<br>2.1.2  袅袅炊烟时代<br>2.1.3  滚滚浓烟世纪<br>2.2  现代化就是高碳化<br>2.3  我们都是高碳人<br>2.3.1  只要用电,我们就在排碳<br>2.3.2  只要消费现代化产品,我们还会排碳<br>2.3.3  人口膨胀,高碳更加盛行<br>2.4  “高碳”后果:不只是气候变化<br>2.4.1  大气污染,海洋生态环境恶化<br>2.4.2  土地环境恶化<br>2.4.3  “酸雨”的纠结<br>2.4.4  褐云有毒<br>2.4.5  灰霾——降低的褐云<br>2.4.6  石油泄漏05<br>2.5  被高碳排放包围的生活05<br>2.5.1  呼吸废气05<br>2.5.2  路怒族<br>2.5.3  极端气候催发更加频繁的疾病<br>第3章  美国模式不可持续发展<br>3.1  美国——世界第一经济大国<br>3.2  美国式能源消费模式<br>3.2.1  美国经济一直是高耗能之路<br>3.2.2  “美国人”的地球?<br>3.2.3  中国能否做“美国梦”<br>3.3  他们为油“翻脸”<br>3.3.1  世界油田分布<br>3.3.2  石油与政治<br>3.3.3  能源争夺战<br>3.4  如果蝴蝶有了对“高碳”翅膀<br>3.4.1  变异的蝴蝶<br>3.4.2  捕杀“蝴蝶”需要全球共同努力<br>3.5  未来属于低碳经济<br>3.5.1  什么是低碳经济<br>3.5.2  地球的“退烧药”——低碳经济<br>3.5.3  各国尝试“低碳经济”<br>3.6  低碳城市,我们和谐的家园<br>3.6.1  贝丁顿——来自伦敦的桃花源<br>3.6.2  马尔默——从车间遍地到零排放<br>3.6.3  废物发电<br>第4章  低碳,不得不做的选择<br>4.1  那些正在消失的人间美景<br>4.1.1  南北极<br>4.1.2  威尼斯<br>4.1.3  马尔代夫<br>4.1.4  大堡礁<br>4.1.5  乞力马扎罗山<br>4.1.6  埃及卢克索神庙<br>4.1.7  瑞士冰河<br>4.1.8  萨加玛塔国家公园<br>4.1.9  死海<br>4.2  那些消失的物种<br>4.2.1  消失的物种<br>4.2.2  它们遭受的攻击<br>4.2.3  保护物种多样的内涵<br>4.3  人类还剩下多少生存空间<br>4.3.1  生态足迹<br>4.3.2  《增长的极限》<br>4.3.3  所剩无几的生存空间<br>4.4  来自哥本哈根的声音<br>4.4.1  即将被淹没的图瓦卢<br>4.4.2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br>4.5  全球低碳历程<br>4.5.1  《京都议定书》<br>4.5.2  “后京都”问题<br>4.5.3  巴厘岛路线图<br>4.5.4  中国的低碳历程<br>4.6  打响地球保卫战<br>4.6.1  打响地球保卫战正当时<br>4.6.2  各国的努力<br>第5章  城市低碳运动风生水起<br>5.1  低碳经济是建设世界城市的必由之路1<br>5.2  创生态绿色低碳家园<br>5.3  低碳建筑引领未来地产发展<br>5.3.1  建筑新潮,地产新风<br>5.3.2  建筑业可以采用的低碳技术<br>5.3.3  一个经典案例:“零排放”四合院<br>5.4  世博——低碳建筑潮流袭来<br>5.4.1  非洲馆:喷绘贴膜+先进的UV墨水<br>5.4.2  丹麦馆:热反射特性的涂料让整个场馆自然通透 <br>5.4.3  零碳馆:墙面使用了特殊的荧光涂料<br>5.4.4  中国馆:通过特殊涂料将阳光转化成电能储存起来<br>5.5  绿色行动:未来的低碳建设<br>5.5.1  建立低碳社区<br>5.5.2  让低碳城市从概念走向现实<br>5.5.3  生态住宅区与低碳工业园 <br>5.5.4  引领未来的低碳城市<br>第6章  同在蓝天下,低碳新生活<br>6.1  走进低碳新生活<br>6.2  网络,让生活更低碳<br>6.2.1  低碳生活风行网络<br>6.2.2  网购——零出行的低碳生活 <br>6.2.3  快乐网购,轻松减碳<br>6.2.4  电子商务刮起“低碳”风<br>6.3  丰富的低碳生活 <br>6.3.1  低碳也时尚 <br>6.3.2  低碳饮食——无火烹饪低碳菜<br>6.3.3  低碳办公每一天<br>6.3.4  低碳旅游先锋<br>6.4  低碳又省钱——节俭的绿色生活<br>6.4.1  废物再利用,低碳乐趣多<br>6.4.2  自己动手,又时尚又个性<br>6.5  让低碳成为一种生活态度<br>第7章  饮食低碳,健康低碳吃出来<br>7.1  厨房里的隐形“杀手”<br>7.1.1  “潜伏”在厨房里的“杀手”<br>7.1.2  厨房成耗能大户<br>7.1.3  我们一直在努力低碳<br>7.1.4  低碳厨房:厨房里的新“革命”<br>7.2  低碳做饭新潮流<br>7.2.1  几种低碳烹调方式<br>7.2.2  不环保的做饭方式<br>7.3  食品包装面面观<br>7.3.1  过度包装已成“公害”<br>7.3.2  包装材料已朝低碳方向发展<br>7.4  一瓶饮料的碳足迹 <br>7.4.1  炎炎夏日话饮料 <br>7.4.2  饮料不能随意“可乐”<br>7.4.3  饮料业掀起“低碳”革命<br>7.5  健康低碳食品盛行<br>7.5.1  低碳食品:食品行业下一个“宠儿”<br>7.5.2  低碳食品从“碳足迹”标签开始<br>7.5.3  有机食品,吃得更健康!<br>7.6  高碳食品<br>7.6.1  食物也有高碳、低碳之分?  <br>7.6.2  多食高碳食物不利健康 <br>7.6.3  食物低碳有学问<br>7.7  燕窝、鱼翅吃不得<br>7.7.1  传说中的“燕窝”<br>7.7.2  物以稀为贵的“鱼翅”<br>7.8  避之不及的蛋白粉<br>7.8.1  何为“蛋白粉”?<br>7.8.2  不是人人都能随性“蛋白” <br>7.8.3  蛋白质也“高碳” <br>第8章  消费低碳,节俭的贵族<br>8.1  省钱时代来临了<br>8.1.1  “抠”得很酷<br>8.1.2  “拼”出来的省钱经<br>8.1.3  新省钱时代来临<br>8.2  永久经典的衣饰搭配<br>8.2.1  低碳穿衣少公害<br>8.2.2  低碳达人的穿衣经<br>8.2.3  又低碳,又经典的衣饰搭配<br>8.3  奢侈品也低碳<br>8.4  巧手DIY的潮流生活<br>8.4.1  关于DIY<br>8.4.2  DIY家居里的低碳密码<br>8.4.3  DIY生活用品中的低碳妙招<br>8.5  变废为宝乐趣多<br>8.5.1  变废为宝之老PC篇<br>8.5.2  变废为宝之垃圾篇<br>8.5.3  变废为宝之美容计<br>8.5.4  废品里的“金算盘”<br>8.6  小日子过出大滋味<br>8.6.1  “虾米族”:节省并时尚着<br>8.6.2  “乐活族”彰显健康生活<br>8.6.3  “森女”的潮生活<br>8.6.4  “NONO族”的新节俭主义<br>8.6.5  “账客”——向理财要低碳<br>8.6.6  “百元周”——对自己最狠的节俭<br>8.7  一个普通人的低碳一日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注册云书房的手机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账号密码?立即注册  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