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武禅》:
坛经
一
要不是那天晚上月亮很圆,很亮,照着天泰寺山坡上的石阶路,躲在山门里的小和尚也看不见上山来的大兵。
那些大兵都背着汉阳造的大枪,上着刺刀,月光把刺刀照得一闪一闪的。
几十人排成一排,像一条长蛇似的正向山上蠕动,早就听说大兵要来寺院要一件什么宝物。
这不就来了吗!
小和尚吓得魂不附体,急慌慌地去找老和尚素垣。
天泰寺也是依嵩山而建,规模不算太大,是一座三进寺院。当年,是为明代几位皇子陆续到嵩山出家而修建的。
据说,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少年时候当过和尚,他的子孙后代中那些当不了太子的孩子,或是孩子的孩子,有的也选择出家,在庙里当上几年和尚,表明自己与世无争,对权力没有兴趣。
这些龙子龙孙进了寺院,当然不能与普通的僧人一样对待,当地官员便筹资兴建了这座天泰寺,让他们在这里养尊处优。养尊,就是既不起早也不贪黑,像在家里一样时时有人伺候着。处优,就是不习佛法,不受戒律约束,酒肉女人应有尽有。
“天泰”,这两个字就是选《周易》六十四卦中的“地天泰”卦命名的。意思是时来运转,“否极泰来”。也是希望这些人能够在这里度过背运时期,早日回到花花世界去。
等到清军进关,江山易帜,姓朱的和尚都跑得没影了,天泰寺就成了少林寺的下院。
这里的住持叫素垣,六十出头,是少林寺住持素恒的同门师弟。他十三岁出家,三十年后到天泰寺做住持,接替已经圆寂的老僧。这一接,就历经光绪、宣统和民国,收了三十多个徒子徒孙。每天诚心礼佛,专心诵经,是一位寺内、寺外都受人尊敬的高僧。
本来,天泰寺和少林寺一样,几十年不论是历经晚清还是民国,都是相安无事。善男信女敬香施舍,僧人们打坐的打坐,参禅的参禅,习文的习文,练武的练武。种地的种地,烧饭的烧饭……一切都在素恒和素垣两位大师的安排下,井井有条,丝毫不乱。
可是,近几个月来,骤然紧张的时局让人担心起来。
连续几天,嵩山地区炮声隆隆,河南当地的军队调动频繁,有几次调动的部队还在少林寺住过几天。据当兵的说:冯玉祥跟张作霖正在打,咱们河南当年的建国军司令樊钟秀趁机拉起了队伍,春天,樊司令指挥部队连克七八个县,最近又占了临汝、偃师,包围郑州,直逼洛阳。眼看着这樊司令就要当上“河南王”了。
可眼下的战事,对这位樊司令好像不大有利。本来,这位樊司令原本是冯玉祥手下的部将。后来,樊司令投靠过蒋介石,两个人从此反目,不得不兵戎相见。可是,也有人说樊司令的闲话,两个人再有嫌隙,也不该趁老长官跟奉军交战无暇兼顾的机会,抄了他的后路呀。
眼看郑州被围,洛阳吃紧。冯玉祥急调山东的石友三,陕西的宋哲元两支嫡系部队驰援河南,夹击樊钟秀。眼下,石友三的队伍一路披靡,直杀得樊司令的大军节节败退。
前几天光听到炮声,听不见枪声,说明战场距离这里还远。可是这两天不仅炮声没断,连机关枪的枪声都听得清清楚楚,说明这战场就离这天泰寺不远了。更准确的消息是,昨天,石友三的先头部队已经攻进了嵩山脚下的登封县城。
这不,昨天他还派一位姓郭的副官,带着七八个扛大枪的士兵来到天泰寺,指名道姓要面见素垣。
干什么?
他们要向素垣大师要一件东西。
什么东西?
天泰寺的镇寺之宝,唐代留传下来的无价之宝:黄金打造的《坛经》。
许多人都知道,当年,禅宗六祖慧能留下一部《坛经》。《坛经》是佛门修身的重要经典。一千多年来备受佛门弟子重视。
古代的经卷有的刻在石头上,有的写在竹简上、纸上、绢帛上,这什么时候又有个黄金打造的《坛经》呢?
天泰寺真的保存有从唐朝流传下来的黄金版的《坛经》吗?
回答是肯定的,有。
肯定还是唐代的。
敢说两个肯定,就是根据十足。
要问根据,这得从汉传佛教传到唐代鼎盛时期出现的两位佛门大师——神秀和慧能说起。先说神秀大师。
据说他年轻的时候出家当的是道士,几十年钻研《道藏》。五十岁的时候,到湖北黄梅县的双峰山东山寺,拜禅宗五祖弘忍为师,受具足戒。
他在寺中曾从事打柴、汲水等杂役长达六年。吃苦耐劳,又肯帮助别人,受到众僧爱戴,弘忍见他既有道学根基,又肯研修佛法,日有精进,便对他愈加器重,称他是“悬解圆照第一”,擢升为“神秀上座”,让他做“教授师”,替自己为弟子讲经说法。数年后,弘忍年迈体衰,为了传授衣钵,他命弟子们各自写一个学佛心得。
神秀做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可是,弘忍见到这个偈帖,却暗自摇头。他认为神秀虽然学法刻苦,却一直拘于书面理论,未见本性,没有达到他所期望的境界。
就在当天晚上,一个人寺数年,同样在做烧火做饭差事的广东籍的弟子慧能,看了神秀的偈帖之后,也做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