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型家庭教育倡导者和实践者大J,积淀3年、历时半年打磨的大脑开发精品课;
100000+父母选择的千聊畅销精品课《0~6岁儿童全脑启蒙课》图书升级版;
18节课、5大基础模块、16种核心能力,提供全面、科学、系统的大脑开发知识体系;
了解孩子大脑的发展规律,激发孩子未来多种可能性;
没有理论堆砌,只有实战技巧,每个普通家庭都能在家实践的大脑开发知识!
好的老师是父母,好的早教在家庭。儿童的早期教育和潜能开发问题越来越受到家长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家长们通过订阅育儿类公众号、上早教班和兴趣班、参加夏令营、国外游学等多种形式,致力于培养高智商、高情商的孩子。但很多情况下,家长做出这些决定是因为周围的人都这么做,所以自己也跟风这么做。
但是作为家长,你是否从一开始就知道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否从一开始就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设计好了蓝图?本书正是出于这个目的——为家长提供全面、科学、系统的全脑开发知识体系,让家长在了解孩子大脑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思考能力、质疑精神、专注力、记忆力等16种关键能力,为打造高情商、高智商的孩子做好充分的准备。
本书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堆砌,更不是假大空的鸡汤,而是一本所有父母都能理解、每个家庭都能上手实践,而且具有坚实理论支撑的完整知识体系。
01 掌握大脑的设计图
1.1 大脑启蒙概述
早教启蒙最容易让我们焦虑
为什么早教启蒙很容易让我们焦虑?所有父母都希望孩子今后的大脑灵活,这是为人父母的愿望。但我们没有全局观,不知道目标在哪里,很多时候执行到一半,我们脑子里两个分裂的小人儿就开始打架了。
另外,我们死扣局部,事倍功半。看到很多微信公众号都在说绘本,你突然觉得亲子阅读特别重要;过段时间,你再去看微信公众号,大家都在说积木、乐高,突然你又觉得:“是哦,空间能力特别重要,我也要抓紧时间培养。”结果就变成一只无头苍蝇,别人说什么,自己就跟着做什么,没有一个全局观。
最后,也是最可惜的,我们通常所做的只能作用于孩子大脑的某个部分,然后重复了很多次,我们还沾沾自喜地以为自己在开发孩子各方面的潜能。好长一段时间后,你回头来看,却发现:“我家孩子好像就喜欢‘过家家’游戏,其他的好像都不行。”然后,一下子又慌了。
所有这些,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没有掌握大脑的设计图,而这正是本章内容想告诉大家的。
学龄前孩子的大脑像毛坯的连体别墅
我们现在都在说“启蒙”,启蒙的主要对象就是大脑。那大脑到底像什么呢?哈佛大学医学博士丹尼尔·西格尔在其著作《全脑教养法》一书中曾对人的大脑结构做过一个比喻,他认为大脑就像一座两层小楼。如果让我对儿童的大脑结构做一个比喻,我认为学龄前儿童的大脑就像毛坯的连体别墅。
孩子出生后,这个连体别墅就“交货”给我们了,有一些东西,我们是无法改变的,比如户型大小。有的孩子的连体别墅是特别大的户型,有的孩子的户型就会局促一点儿。这个户型大小就是智商,很多时候,智商是基因决定的,我们无法改变。
此外,还有硬件设施完善程度、透光度等也是无法改变的。这是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小D是28周的早产宝宝,出生时候窒息,没有自主呼吸,左右脑有最高级别的出血。那她自带的连体别墅有可能窗户是破的,墙也是破的,这些是我们无法改变的。
很多父母没有想明白这一点,所以常常会觉得“别人家孩子已经会××了,我家孩子为什么不行”,其实有一些东西是硬件和户型,是天生的。对于天生的这些局限,我们首先需要接纳。
有人可能会说:“那是不是就不需要启蒙了?全都是天生的,我干吗费劲做启蒙呢?”并不是这样的。大家如果有装修经历,对于这个比喻应该特别有共鸣。上海人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住房条件特别困难,但上海人有一句话“螺蛳壳里做道场”。北方人来上海人家做客都会说:“哟,家里看上去特别小,但是女主人一收拾,感觉也挺敞亮的,而且感觉物尽其用了。”
这就是我们做启蒙的关键,也就是装修的艺术。不装修的房子能住吗?也能住,但装修得当的房子,一定看上去更敞亮,住起来更舒适。
天生有局限性的户型,我们可以让他更加物尽其用;天生就好的户型,就让他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才是启蒙真正的意义所在。
你的设计图在手吗
孩子的大脑是毛坯的连体别墅,启蒙就是装修的过程。理解了这个概念以后,我们来想一想,装修一开始最重要的是做什么?一定是画设计图。
装修前,一个好的设计师一定知道这两点:
第一,理想的户型是怎样的?我们要规划的这个户型,最理想的状态是怎样的?
第二,现有户型的局限性是什么?它的现状是什么?
回到全脑启蒙的话题,好的父母也一定要知道这两点:
第一,大脑的理想户型到底是怎样的?
第二,孩子自带户型的局限在哪里?
有了这样的设计图,我们才能够有全局观,有了目标就不会焦虑,因为这份设计图你已经拿在手里了。
早教启蒙的真正意义
早教启蒙的真正意义,是一个整体规划、综合调理的过程,是装修的艺术。
第一,我们不强求要提高智商,但是我们能让大脑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不管别墅户型大小,通过整体的规划,让它看上去更敞亮、更宽大,住起来更舒适。
第二,要接受、允许每个大脑存在偏好、差异,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启蒙,让大脑整个团队的合作达到最优化。如果是小户型,就让使用面积最大化;如果是大户型,更要锦上添花,让它看上去更大。
第三,我们需要引导孩子自己学会如何学习,让大脑主动运作的积极性更高。教会孩子怎么打扫自己的连体别墅,等我们帮孩子装修、规划以及教会孩子怎么去维护和打扫以后,就可以退出了,孩子接下来知道自己该怎么弥补。比如,哪一天窗户破了,孩子自己就知道该怎么去修补。
1.2 左右脑的性格特征
左右大脑——住户性格不同
前面说学龄前孩子的大脑像连体别墅,为什么叫“连体别墅”?我想象中的大脑就是分为上下左右这样的两层连体别墅。
大脑分“左右脑”,其实很多人都知道这个概念。打个比方,左脑和右脑相当于连体别墅里面住的两个住户、邻居。现在有很多人会把左右脑称为“情绪脑”和“理智脑”。我曾在一本书上看到有人把左右脑进行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他认为左脑这个邻居特别严谨,是个“老学究”,喜欢细节、秩序、文字和逻辑;右脑是一个“艺术家”,特别自由,喜欢大方向,不喜欢细节、秩序这些,更喜欢随性、情感、表情等。
左右大脑——理解练习
每个孩子,包括我们成人都有“左右脑”偏好。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练习:现在你闭上眼睛,回忆(或想象)一下你结婚的场景。
现在睁开眼睛,描述给我听,一定可以听到下面两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的人会这么说:“3年前结的婚,那时候是2014年10月1日,正好是国庆节,我们在上海的锦江饭店办了一场婚礼。人不多,我和他的亲戚朋友加起来大概有8桌人,但是整场婚礼还是办得挺温馨的。”
这种人就是左脑偏好者。为什么?因为他谈的是逻辑,会告诉我们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而且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描述的,一开始怎样、接下来怎样、后来怎样。他讲述的很多是事实,突出的是故事的完整性。
但还会有另外一个版本:“那天我哭得不行,你知道吗?真的,这一辈子我所有的眼泪都在那天流了。我爸爸后来也哭了,特别是当我爸爸牵着我的手,把我的手交给我老公的时候,我看到我爸爸的眼睛也红了,然后我就哭得不行了。我从小到大跟我爸爸的关系其实不好,但是爸爸那一天眼眶却红了,特别舍不得我。他告诉我说,你接下来要好好过日子。当老公拉起我的手,把戒指戴在我手上的时候,我又哭了。然后我就觉得,哇,我长大了,接下来我也有家庭了,我一定会好好对他,那一天特别感动。”
这样的人其实就是右脑偏好型。你听半天可能都不知道她是哪一年结婚的,你也不知道在哪里办的婚礼。她的描述是跳跃式的,强调的是情感,突出的是非常零散的片段。
希望这样的一个小练习,能够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左脑、右脑有怎样的区别。其实不光是为了给孩子进行全脑启蒙,我们理解这一点后,对于工作、生活以及跟老公的沟通、跟领导的沟通都有好处。
学龄前的孩子都是右脑偏好型
所有学龄前的孩子都是右脑偏好型。他们的思维都是跳跃的、随性的、自由的,他们才不管道理和逻辑。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你有没有喜欢我?有没有感动我、打动我?我有没有兴趣?我讨不讨厌?
这是他们最本能的反应,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在进行早教启蒙时,会产生沮丧感、无力感、无助感。因为我们不知道孩子这个年龄段都是右脑偏好者。
有的妈妈经常说:“你这孩子,跟你说了那么多遍道理,你为什么不听呢?”也有的说:“我教你那么多遍,你怎么还是学不会呢?”这些妈妈在沟通的时候,所有的话都是说给“左脑”这个邻居听的。我在跟你讲道理,我在跟你谈逻辑,我在跟你演示一步一步怎么做,你为什么听不进,为什么学不会?但是这个阶段的孩子都是右脑偏好型,所以孩子的反应是:“我已经被右脑绑架了,我控制不住。我当下的情绪就是不感兴趣、不喜欢、不要听。”这就回到问题的根源,为什么很多父母觉得启蒙很难?就是因为我们不理解左右脑的差异性。
所以,进行启蒙的要点之一,是先对右脑“投其所好”,再引导孩子使用左脑。我们先要安抚好右脑自由的“艺术家”,然后再请出左脑严谨的“老学究”。让“老学究”能够走进“艺术家”的家,互相串门,互相合作,这样全脑启蒙就会更有效、更轻松。
说完左右脑,很多父母肯定会有些共鸣,说:“对哦,回想之前好多次跟孩子发生这样的冲突,就是这个问题。”接下来,很多父母就会问:“那该怎么做?”关于这个问题,在后面会进行详细的分析。
1.3 上下脑的进化程度
上下大脑——施工进度不同
为什么学龄前孩子的大脑就像一个毛坯的连体别墅?因为连体别墅分上下层,分别对应着孩子大脑的上层和下层。
西格尔把人的大脑分为上层脑和下层脑。其实上层脑和下层脑并不是医学名词,但这样划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更加直观来说,如果给脑部拍一个CT,从侧面看,从鼻子下面一直连接到颈椎这一块大脑发育特别完善。从娘胎里起,它就开始发育了,因此进化程度会更高、更完善、更成熟。
下层脑这块区域管的是一些最基本的人类需求,比如吃、喝、吞咽、呼吸,以及一些非常激烈的情绪反应。
为什么每个孩子一出生就会大哭?这说明他下层脑这一块发育得很完善。所以,医生会说:“你家孩子哭声响亮,特别好,新生儿打分很高。”
那么连体别墅上面的一块,或者也是我们叫“上层脑”的那块是完全未发育的。想象一下,如果你恰好走进孩子的大脑连体别墅,走到下层一看,哇,已经收拾得挺整齐,好像马上就能拎包入住了。这时再往上走,你可能会发现,往上走的楼梯被堵住了。然后,你好不容易把楼梯上的东西挪开再往上走,里面是水泥地,破破烂烂,还有一些小工具散落在地上。
这就是上层脑的现状,完全未发育,但是又特别重要。它管的是人类更加高级的一些思维能力,比如思考能力、计划性、同理心、自我管理这些东西。
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小游戏,以帮助大家理解上下层脑到底有什么区别。
现在大家都闭上眼睛想一下,你工作时和伙伴们一起做一个项目,你是主要负责人,辛辛苦苦熬夜一周,赶出了一份特别好的报告。但第二天去分享成果的是你的同事,老板赏识的也是你的同事,对他大力表扬:“哇,你真是可造之才。”这时你会有什么反应?我相信每个人的反应是不同的。
有的人马上生气:“怎么可以这样?”有的人可能直接跟同事大吵大闹,去讲理:“你为什么抢了我的功劳?这个公司太不公平了!”有的人会生闷气,在心里想:“吃了个哑巴亏。”也觉得很郁闷:“在这个公司干活儿没劲,我跳槽吧,这个公司什么都不好。”
还有一种人,当下会生气,但是马上就想道:“我要找领导谈谈,因为我要给自己争取利益。”接下来他就会想:“我跟领导谈时要说什么?”因为光去抱怨情绪没用,跟领导谈话的目的是要解决问题。然后,他就会说:“我做了什么?我的预期是什么?我需要从领导那里得到的支持是什么?”
我相信大家在工作中一定遇到过这3种人,说不定你本人就是其中的某一类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这就是上下脑的区别导致的。
很多时候,我们在工作或者生活中会评论一类人:“他做事很靠谱,行事果断,情商很高,涵养很好,我就做不到,我肯定当时就大吵大闹了。”
说“我当时肯定就大吵大闹”的人,就是在运用下层脑,用本能应激反应看待一件事情。我不爽了、吃亏了,那我就要吵、要闹,但是这样的吵和闹有用吗?
不管在职场上还是生活中,光宣泄情绪没有用。很多人到事后,反而会感到后悔、郁闷,觉得没解决问题,发泄过后会问自己:“如果重新来过,我应该怎样?”
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就表明我们的上层脑开始参与工作了,上层脑这些更加高级的思维开始加入后,你会用同理心去想:“我要找老板去谈,老板希望得到的信息是什么?”你会进行计划:“既然要去谈,要争取的是自己的利益,那我应该一步一步怎么谈?”你也会进行自我控制,会告诉自己:“生气没用,所以我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然后进行思考。
这个过程就是上层脑参与了做决定。
学龄前的孩子都是上层脑未开发的人
如果你想明白了下层脑和上层脑的关系,回到孩子的启蒙上,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都已经是几十岁的人了,做很多事可能还是用下层脑在进行决策,本能反应就是:“我不爽,我要论个理。”孩子更是这样。
孩子的上层脑完全没有开发,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妈妈会说:“孩子脾气太臭了,一不满足就撒泼打滚。”有的长辈会说:“这孩子从小就这么自私,只想着自己。”其实这些,都是因为孩子的上层脑根本没有开发。孩子一不开心,就进行下层脑的应激反应,这是最原始和本能的反应,因为他们还不具备人类的高级思考能力。
所以,全脑启蒙的第二个要点,是我们要理解下层脑的“初级化”特征,多用策略去把上下脑之间的楼梯打通,运用策略,让孩子在这些应激本能反应之后或者之前,学会多引进上层脑的高级思维参与决策。
大J的课让我明白了语言和社交的重要性,它是其它一切能力的基础。感谢大J,让我的育儿观逐渐清晰,希望以后通过学习,可以形成比较系统的观念和计划,这样就不用无时无刻焦虑了。
——课程学员 SAI
非常庆幸在宝宝还小的时候遇到了大J,给自己的育儿方向指明了一条道路;全职妈妈不要求能做到全部,能从中学习到一种育儿理念和指导,并且在自己可掌握的时间内和孩子一起努力就足够了,不可求宝宝未来能多聪明,只是享受和孩子一起学习和探讨的过程。
——课程学员璇
感谢大J的分享,我是一位爸爸,听了课才知道平时跟孩子的互动太过着急,也不讲究方式方法,今后还要不断地学习!
——课程学员韩文星
一直以为自己对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还是很好的,宝宝2岁,在与人交往时友善大方,喜欢互动交流。但学习课程之后,还是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比如对于孩子与人的冲突看得太重,对孩子有时过于苛刻等。我会努力改变,对孩子慢慢引导。感谢大J。
——课程学员朱丝婷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注重幼儿各种能力的培养,比如好的情商、好的记忆力等,此课程完全满足家长的需求,让家长用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进行“在家早教”。
——课程学员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