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生态康养十一讲
0.00     定价 ¥ 50.00
上海丹诚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所 属 馆 :
    打浦桥街道图书馆
  • ISBN:
    9787220111044
  • 作      者:
    李后强[等]著
  • 出 版 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
收藏
编辑推荐

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庞大中产阶层的出现,生态的健康养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生态+养生”成为热点话题,生态康养产业也成为朝阳行业。本书分十一个话题,讲述了生态对健康的重要性,怎样才是生态康养,生态康养产业的现状等,为人们提供了较全面的生态康养知识。特别是讲述了中外养生故事,增加了该书的可读性。

展开
作者简介

作者均为四川省社科院的研究人员。主要作者: 李后强,博士,教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委员、党委书记。在非线性系统学、区域经济学、科学哲学、政治学、政策学等方面有较多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生态康养十一讲》着眼于目前越来越受到关注的生态康养现象,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将生态康养作为一个产业,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其发展现状、综合配套设施、产业特征和保障措施等,对生态康养的产业前景进行可行性预测,对生态康养的理论建设和实践具有启发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讲  健康与生态康养.

随着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破坏的不断加剧,人们逐渐意识到,生态失衡最终将威胁人类自身健康和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保护生态环境,探索养生与环境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生态康养的理念开始提出并被广泛接受。

 

康养的定义

 

美国丹佛大学教授海尔弗利克在1961年提出,以胚胎细胞分裂次数推算的人类寿命,应在120岁。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动物(包括人)的寿命与其生长期、性成熟期等有关,人的寿命应在100~175岁之间。世界上大多数老年医学学者认为,人类寿命应在110~120岁之间。换句话说,人活过100岁应是正常现象。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指出,人的寿命长短,60%取决于自己平时活动(心理状态、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15%取决于遗传因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影响。因此,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适宜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是长寿的主要因素。

俗话说,生命的最高境界是“哭着来,笑着走”。对人来说,健康是第一位。没有健康,其他都是零。康养,从字面上理解,康是指健康、康泰、康复、康乐,养则指养生、养神、疗养、修养,因此它主要包含了“健康”和“养生”两个方面的含义。(见图1-1)

 

 

什么是健康

 

健康是指人体的身体机能处于一种良好运行的状态。过去习惯于将无病无残看作是健康的标准,认为“结实的体格和完善的功能,并能发挥其作用者”就是健康。现代健康观认为,健康是指整体健康,包括精神和肉体、内在与外在等多个维度。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逐渐意识到,健康是一种涉及人体多个层面的复杂、综合状态。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身体强壮,而且要有健全的身心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1978年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上签署的《阿拉木图宣言》重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且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

 

(一)健康五要素

健康有五个要素(见图1-2),包括:(1)人处于一种平和、安静的状态,心情愉快,能按照基本规律正常生活。如果一个人因病生活不能自理,那么他(她)就是不健康的。(2)自我的认知和感觉保持一种良好积极的状态。如有的人明明没有病,但总觉得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到处求医问药,这种人肯定是不健康的。(3)为人处世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能够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比如,一个人失恋了,整日觉得做任何事情都没有意义,即使身体再强壮,也应认为他(她)处于一种不健康的状态。(4)能够较为有效地从事各项工作和劳动,保持对家庭和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如社会上一些希望不劳而获的人,身体再好,也不能说他(她)健康。(5)道德修养好,不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比如,有的人常常做出排队加塞、随地吐痰、闯红灯等行为,这种人也不是健康的。

马克思曾经指出:“一种美好的心境,比千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二)健康的五个维度

健康于人生十分重要,需要争取和维护。《阿拉木图宣言》还指出: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一项重要的社会性目标。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一次深化了健康的概念,认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physical healthy)、心理健康(psychological health)、社会健康(social health)、社会适应良好(good social adaptation)和道德健康(ethical health),此为健康的五个维度。(见图1-3)

现代的健康概念涵盖了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即考虑了人的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是对传统生物医学所主张的“无病即健康”观点的重要补充和发展,对健康的认识更加深刻和全面。

 

什么是养生

 

养生可分为广义养生和狭义养生两类。从广义上讲,养生是一门人类提高自身组织、自身康复能力的学问,人们可以借由该学问实现延年益寿的愿望。中医学说就是属于广义的养生学。如《吕氏春秋》将医学定义为“生生之道”,即提高生命力的根本规律。从狭义上讲,养生是指通过非药物的方法提高人体自身康复能力的学问。一般认为,公元前5世纪,“人天合一”整体观的形成标志着养生概念的基本成熟。

本书所谓的养生,古称“摄生”“道生”“保生”,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实现延年益寿、生生不息的生活方式和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因此,养生的核心要义就是保养生命、摄养身心、阳光生活。

具体而言,养生包括以下含义:(1)保养生命、维持生计。东汉思想家荀悦在《申鉴·政体》里说:“故在上者,先丰民财以定其志,帝耕籍田,后桑蚕宫,国无游民,野无荒业,财不虚用,力不妄加,以周民事,是谓养生。”(2)摄养身心、健康长寿。如《庄子·养生主》中说:“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南宋文学家陆游《斋事》中也提到:“食罢,行五十七步,然后解襟褫带,低枕少卧,此养生最急事也。”

 

什么是康养

 

结合健康和养生的含义,本书将康养定义为:在特定的外部环境中,通过一系列行为活动和内在修养实现个人身体上和精神上的最佳状态。与一般意义上的休闲、旅游、保健等行为存在显著差异的是,康养是一种持续性的健康养生状态和行为。从时间期限上看,我们认为,持续15天以上的,以健康和养生为目的的行为可称为康养行为;而低于15天的行为则是一般意义上的休闲、旅游行为,其目的在于获得精神上的短暂满足,与康养有着明显的区别。

康养可从不同角度细分为不同的层次:参照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康养可分为五个层次,即养身(身体)、养心(心理)、养性(性情)、养智(智慧)、养德(品德);参照中国传统文化,康养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治未病、治欲病、治已病;从现代医学理论出发,康养可分为四个层次,即药物康养、膳食康养、运动康养、生态康养。(见图1-4)

 

 

影响健康的因素

 

人类健康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可归结为遗传因素、行为因素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是先天决定的,不能轻易改变;而行为因素和环境因素是后天决定的,经努力是可以改变的。

 

遗传因素

 

(一)遗传因素的特征

遗传因素是人类个体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遗传、成熟、老化及机体内部运动的复合因素。遗传因素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内部传递。遗传基因的内部传递是指,遗传基因仅在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中进行传递,无血缘关系的个体不会受影响。

二是垂直传递。遗传基因的垂直传递是指,遗传基因在血缘亲属间是自上而下进行的,即父母传递给子女,不会发生横向和逆向的传递,如哥哥传递给弟弟、子女传递给父母等。

三是遗传疾病的先天性和终身性。人类遗传疾病是由个体身上所携带的致病基因决定的,发病原理是染色体异常或基因突变。由于遗传基因从受精卵开始就被置于个体体内,因此遗传疾病具有先天性,加之缺乏有效的临床治疗措施,遗传疾病很难实现彻底根治,个体所带的致病基因将伴随患者终身并可能遗传给下一代。

但随着现代医学对遗传基因致病机理认识的逐步深入和现代医学技术的长足进步,有的遗传疾病可通过饮食控制,运用内外科技术以及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基因技术进行临床治疗,显著改善或纠正临床症状。

......


展开
目录

目 录

 

第一讲 健康与生态康养/001

康养的定义/ 003

影响健康的因素/ 007

生态康养的基本概念/015

生态康养产业的概念/018

生态康养的现实意义/ 020 

第二讲 中外生态康养思想简述/ 023

中国古代的朴素思想/025

中国近现代主要康养学说/ 039

国外的主要流派及观点/042 

第三讲 生态康养理论基础/047

生态康养的哲学基础/ 049

生态康养的系统学基础/ 052

生态康养的生命学基础/054

生态康养的中医学基础/ 056

生态康养的生态学基础/ 059

生态康养的经济学基础/ 061

第四讲 生态康养基本原理/067

人地协同原理/069

形神转化原理/075

心相一体原理/077

生物共生原理/078

正负反馈原理/079

群落演替原理/083

种群混沌原理/084

第五讲 生态康养“六度理论”/087

“六度理论”之温度/089

“六度理论”之湿度/.094

“六度理论”之高度/097

“六度理论”之洁静度/101

“六度理论”之优产度/103

“六度理论”之绿化度/107

第六讲 生态康养配套度/111

医疗配套/113

食宿配套/119

交通配套/124

商贸配套/130

通信配套/132

文化配套/135

第七讲 生态康养产业特征/139

自然垄断性/141

学科交叉性/145

产业综合性/148

经营季节性/150

期望增值性/152

第八讲 优化生态环境/155

森林保护/157

土壤治理与保护/160

水环境保护与水污染治理/164

大气污染及控制技术/166

生态恢复重建工程/169

生态质量监测与评价/174

第九讲 产业发展保障措施/179

规划设计/181

投资主体/189

媒体宣传/196

政策支持/200

人才队伍/202

第十讲 生态康养产业化趋势与前景/205

人口老龄化加快/207

人口亚健康普遍化/209

环境污染日趋严重/212

健康养老的愿望更加强烈/214 

第十一讲 典型案例研究/219

古代生态康养故事/221

国内生态康养基地/225

国外生态康养胜地/235

参考文献/247

后 记/25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注册云书房的手机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账号密码?立即注册  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