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承州城下苦鏖战
九月初九,岳飞命部将张宪留守泰州,自己领兵出征,率军进驻承州以东几十里的三墩,与金兵营寨对峙。这时刘光世派来的王德已经领军返回镇江府,王林和郭仲威畏缩不前,李彦先一部被金军阻截在了楚州山阳县北神镇的淮水当中,无法前进。岳飞探得了周边形势,深知救援楚州任务的艰巨。自己孤军数千人,缺衣少粮,虽然凭着一腔豪情,带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悲壮去救援楚州,但现实问题不解决,仍然难以完成任务。于是,岳飞便写了两份奏折给两浙西路招抚大使刘光世,寻求他的援助。
但求救信送出之后,都如石沉大海,没有回音。刘光世显然一点都不想给岳飞支援,似乎楚州的存亡与己无 关。
岳飞并没有因此停下救援楚州的脚步,他召集自己部下的将士,以忠义报国动员大家,激起将士们的抗金报国之志。在外援断绝、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岳飞知难而进,孤军出击。九月二十日,岳家军进抵承州,在承州及楚州外围和金兵展开激战,三战三捷,杀敌将高太保,擒金兵、契丹、渤海、汉儿军等70多人,押解到后方,献俘于行在。
但是,围攻楚州的金军势大,并且倾尽了全力攻城,昼夜不息,岳飞在承州城外的苦战没有办法使楚州幸免于难。楚州镇抚使赵立,徐州张益村人,魁梧伟岸,天性勇敢,屡立战功,平时能和士卒们同甘共苦,战时每次都是冲锋在前,是一个豪气的英雄人物。在之前的徐州保卫战中,他作战英勇,多次受伤,但仍洒血以战。在一次战斗中,赵立口中箭,不能说话,但坚持以手指挥诸军。金军的箭长有六七寸,比宋军所用长很多,而且形如凿,射入就拔不出来。赵立就命医生用铁箝把牙齿拧掉,凿骨把箭镞拔去,用了很久才把箭头取出,取出之后,流血盈襟。左右看了毛发皆耸,而赵立却颜面不变。
金人围城日久,城内军民越发难守。一天深夜,战事稍歇,赵立焚香,流泪望向东南方向而拜,发誓死守楚州,不敢负国家。又让手下击鼓,说如果援兵到了,听到鼓声,一定会应和。可是这样过了一天又一天,援军一直没有到来。城外的金兵也知道楚州没有外援,愈发把楚州城围得如铁桶一般。
楚州这座没有援兵的孤城,总会有弹尽粮绝的一天。到了九月中旬,赵立被金兵的炮石打碎了头颅,一个“贯精忠于日月,塞英气于乾坤”的英雄就此死去。临死前,赵立慷慨却又遗憾地说:“我终不能与国灭贼矣!”金军听到城内的哭声,知道赵立已死,于是更加猛烈地攻城。
九月二十五日,楚州城破,金军与楚州军民发生了激烈残酷的巷战。赵立在生前曾对破城之后的战斗进行部署,让楚州军民在每个巷口都设立砖垒,誓死抵抗。这真是一场血战。城中兵荒马乱、战火烛天,男人几乎全都上阵,一些女子也不示弱,拼却一死,拉住金兵,一起沉入河中。楚州城中,血流成 河。
楚州是金军南侵以来遇到的一个意外。金军攻打大部分城市,都势如破竹,有的略做抵抗,有的甚至是不攻自破,从未像楚州之战这样,让金军破城之后还付出了伤亡几千人的代价。
楚州失守后,金军掌握了渡淮水的交通要道,两淮地区再无天险可守。完颜昌此时调动兵力,转攻前来救援但是被堵在北神镇的李彦先所部。在大量金兵包围之下,李彦先英勇奋战,后全家都在淮水中殉难。随后,完颜昌又以重兵南下,扑向承州附近的岳家军。岳家军无险可恃,再加上衣食不能保障,只能一面抵抗,一面掩护百姓向江南撤退。
岳飞此时已经接到了退守通州和泰州的命令,无奈之下,他忍痛指挥将士们撤退。在回师途中,金军屡次追击,但是屡次被岳家军击退,伤亡众多,不得不停止了追击。岳飞的部队终于退回了泰州。
打完了仗,更残酷的斗争接踵而至。十月下旬,刘光世上奏朝廷,反诬岳飞“迁延五十余日”,贻误了军机,还不听指挥,抵抗会师,这才导致楚州的陷落。朝廷和宋高宗对此不置可否。签书枢密院事赵鼎主张问刘光世等违命不救楚州之罪。但宋高宗认为刘光世当此一面,责任重大,如果责备太重的话,怕他心不安,更没办法专心为国效力了。于是,宋高宗发布的诏旨中反而给予刘光世嘉奖,说他“体国忠勤”,令他“节制诸镇”,“戮力保守”通、泰两州。[ 《金佗稡编》卷二十五。
]宋高宗功过不分,息事宁人,让有功者愈发心寒,有过者更加胆大。果然,刘光世明白朝廷对自己无可奈何,只会姑息迁就,对纯粹是照顾体面的嘉奖,也并不真正感恩戴德,于是照旧违诏抗命。当完颜昌率20万大军转向通、泰时,曾夸口说已经把沿长江的诸处要隘严为防守,保证不会让敌人南渡的刘光世,此时闭目塞听,装作不知道敌人已大举侵入通泰军区,没有发出一兵一卒援助。整个淮东陷入危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