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是东野圭吾早期的个人随笔文集,历经三年连载出版成册,延续了这位作家剖析人性和关注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对人类未来怀有的关怀。科技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便利的生活,却也有诸多需要冷静自省的地方。网络交友陷阱、盲目减肥热潮、隐私泄露、诈捐……这些问题如今也成了国内社会的热点,这部作品放在当下依然具有不同一般的意义。
理科作家东野圭吾从个人的视角出发,在本书中发表了关于生活、未来和创作的诸多看法。
电话、相机和交通工具的进步对推理小说产生了什么影响?
在时代的发展中,东野圭吾是如何改变创作方式的?
他的小说又有怎样有趣的幕后故事?
数学为何是学科里的无冕之王?
为什么说血型不靠谱?
对于曾经的北京奥运会,他又发表了怎样的神预言?
一环养一环的作家世界如何形成良性发展?
阅读文化衰退的当代要如何阻止恶循环?
我们又要如何抵御风险、投资未来呢?
我原本打算写一篇探讨科技进步如何影响文学的随笔,却发现那是一块啃不动的硬骨头,只好将“文学”换成了“推理小说”。仔细想想,出道十七年以来,我从来就没有在意过“文学性”,即便偶尔提及,也对何谓“文学性”感到一头雾水。
那么,科技进步对推理小说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答案是彻头彻尾的颠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手机的普及。
比如,有人在荒郊野外发现一名男性死者。经检查,他的死因是后脑勺遭到重击后引发脑出血。这是否是一起命案尚无定论,但警方查明,在死者被发现前的十分钟左右,他曾给妻子打过一通电话,并得到后者证实。然而,距离死者最近的电话机也有超过一小时的路程,他究竟是怎么联系他的妻子的?
假如是若干年前的推理小说,单凭这一谜团便足够吸引读者了。警察或侦探必须绞尽脑汁发散思维,来解释这种乍看之下不可能出现的情况。
可惜时过境迁。我能断言,如今的读者再也不会对上述状况感到好奇。参与查案的警察会毫不犹豫地去搜寻手机,否则读者也会感到疑惑不解。如果找不到,他们也会像读者那样怀疑手机是被人拿走了,使线索变得毫无悬念。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不过伴随着手机的登场,古今作品中众多的电话诡计大都丧失了意义。当然,故事本身并不会因此变得乏味,只是读者在阅读这类小说时必须考虑时代背景。
目录
虚拟交流陷阱(一)
虚拟交流陷阱(二)
科学技术改变了推理小说吗?
工具的变迁与创作方式
不祥的预感
数学的意义
信息透明与选择权
高科技的矛与盾
是谁在伤害创作?
肥胖的罪魁祸首
辅助工具的限度
自生自灭
过目即忘
谁来替他们发声?
读理科赚到了?
应对少子化
堀内无能?
一个建议
灾难中的排头兵
责任与义务
莫要哀叹
是谁游离于网外?
老生常谈
两种规范
四十二年前的回忆
何去何从
衣食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