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家族,童年,柏林和曼彻斯特(1889—1911)
一、谁是维特根斯坦?//002
二、与哲学相遇?//010
第二章
剑桥,挪威,还有哲学(1911—1914)
一、剑桥有哲学?//022
二、旅行,以及平森特?//031
第三章
战争·思考·神秘主义·《逻辑哲学论》的诞生(1914—1918)
一、在死亡的喘息中思考?//044
二、《逻辑哲学论》:语言的图像说?//055
第四章
理想·现实·荒芜的人生(1918—1929)
一、失败的荒野人生?//084
二、新的职业和旧的身份?//097
第五章
剑桥,博士,还是哲学(1929—1939)
一、重返剑桥,哲学的下半场?//108
二、斯金纳·爱·宗教的观点?//123
第六章
教授·战火·无所遁形的消解(1939—1947)
一、种族和职称的转变?//138
二、离开,开始漂泊?//147
第七章
死亡并不是隶属于生命的事物(1947—1951)
一、走向消失的身体和长久留存的思想?//160
二、语言游戏和璀璨的光芒?//180
维特根斯坦生平年表?//216
参考文献?//219
展开
奥裔英籍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是二十世纪具影响的哲学家之一,也是如今依旧屡屡被提起的一名“天才”。他主张哲学问题可以归结为语言问题,全部哲学是一种“语言批判”,力图消解传统形而上学,为哲学开辟新的发展道路。在罗素眼中,维特根斯坦是“天才人物的完美范例”。当年维特根斯坦回剑桥的时候,经济学家凯恩斯说“上帝到了,我在5点15分的火车上接到了他。”
维特根斯坦的人设原本应该是一个多才多艺的高富帅。他1889年出生于奥匈帝国的维也纳,父亲是欧洲的钢铁大王,母亲是银行家的女儿。他家在维也纳的住宅无比豪华,每周末家里都是名流云集,外人都称作“维特根斯坦宫殿”。他会演奏多种乐器,特别擅长吹奏单簧管;他喜欢飞机和机械,拥有一项改进螺旋桨的专利;他打过仗,当上了中尉;他独立设计过一幢现代风格的房子;他当过药剂师,制作的药品质量出众;他当过医学实验室助理,设计了新的医学实验方法;他甚至还编写了一本针对小学生的字典。
但是,维特根斯坦却时不时有着自杀的倾向,他散尽家财,把钱全部捐给了穷苦百姓,甚至不把遗产留一些给他的姐妹。他称她们已经足够堕落了,不再需要金钱再去让她们腐败。一战后他远离了哲学,去当乡村老师,过着深居简出的日子。再后来,他又去修道院当园丁,整日与花花草草为伴。
在学术领域,维特根斯坦在生前虽然是一名备受赏识的哲学家,但他其实年近40才取得博士学位,活着的时候学术著作仅仅只有一本在一战的战壕里写就的《逻辑哲学论》。无论是这本《逻辑哲学论》还是他死后出版的《哲学研究》,其中都充满了格言、警句式晦奥难懂的思想,其中的主要观念往往含糊不清,或者是用了隐喻式。在剑桥正式拿到教职后,他也从来不备课,想到什么说什么,基本上都是自己一个人的独角戏,有人反驳他的观点就会生气。他还受不了研讨会,学生说开完会就去看电影,他才答应。
《维特根斯坦传》并不聚焦于他学术成就,而是一本通过窥视维特根斯坦的生活逸趣以满足我们对“天才”猎奇心理的小书。不过,维特根斯坦的生活经历与其思想特征高度契合,追随他的生活轨迹亦即寻觅他的思想历程,可以看到他的思想完全出自于他的生命感悟。
因此,你可以在这本书中看到以下两部分的内容:
第1部分主要描述的是维特根斯坦在前期和后期的哲学思想,用简单的方式来解释“图象理论”、“语言-游戏说”、“家族相似性”、“不要去想而要去看”等等理论和理念。从莱布尼茨开始,西方哲学家就不断有人指出日常语言的不精确性,不能够很好地表达哲学命题,并产生许多不必要的误解和问题。维特根斯坦相信语言和世界具有同构性。他讲的语言不是日常语言,而是所谓“理想语言”。希望能够构造一种人工的理想语言来使哲学变得精确,让哲学问题变得简化。这种理想语言的必须是清楚唯1的,不会产生歧义的,与世界之间存在着不可替代的同构关系。其实,前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目标具有一致性——都致力于构建一种理想语言。但他对理想语言的理解前后不一致:在前期,他认为理想语言是人工的逻辑语言;在后期,他主张的理想语言是日常的自然语言。
第二部分是维特根斯坦的人生。他的人生之路并不是孤单一人,跟他有着交集的大牛不仅有摩尔、罗素、弗雷格等哲学家,还有凯恩斯、图灵,甚至希特勒。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更重要的人,这些人名我们并不熟悉,比如彭森特、斯金纳和理查德,但这些人是他生命中的光和热。拿掉“天才”的标签后,他是一个喜欢西部片和音乐剧的普通人,通常坐在前排,让自己淹没在电影的音像中。他还总是一厢情愿地劝学生不要读太多的书,多去从事体力劳动。
德里克·贾曼在去世前一年拍摄上映了一部现代风格的戏剧电影《维特根斯坦》,其中的台词讲道:
曾经有个年轻人,他想把世界简化到纯粹的逻辑里。因为他非常聪明,也确实做到了。他在完成时,回首看着、欣赏着。一个非常美丽,摒除了不完美和不确定的新世界,像闪耀的冰面无边无际地延伸到天边。那个聪明的年轻人环视他所创造的世界,决定探索它。可是当他向前迈出第1步,立即摔倒了。你看,他忘了摩擦力。冰面平坦光滑,洁净无瑕,但是人无法在上面行走。聪明的年轻人坐在那里不禁流下心碎的眼泪。当他成长为一个智慧的老人时,他开始理解粗糙和混沌并不是缺陷,世界就是因此而运转。他想奔跑舞蹈,顿时语言失去光泽,模糊不清;世界支离破碎,散落一地。智慧的老人知道这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但在他的内心依然怀念着那纯净的世界,那里的一切闪耀着纯粹的光芒。虽然他甚至已经日渐喜欢那坑坑洼洼的地面,但无法让自己在那里安顿下来。现在他在地面和冰面之间徘徊,哪里都不是他的归宿。这是他所有悲痛的来由。
这就是维特根斯坦的一生写照。1951年4月29日早上,维特根斯坦离开了人世。在他失去意识之前告诉身旁的人: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