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纳博科夫传 : 俄罗斯时期
0.00     定价 ¥ 158.00
上海丹诚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所 属 馆 :
    打浦桥街道图书馆
  • ISBN:
    9787559817563
  • 作      者:
    (新西兰)布赖恩·博伊德著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
收藏
编辑推荐

尽管人们经常称赞纳博科夫,说他是那个时代非常优秀的文体大师,但许多读者仍为他在语言上的处心积虑感到烦恼。在他们看来,纳博科夫的句子过于精雕细刻、关注自身,以至于无法表达真正的感情,甚至说不出什么名堂来。这倒让纳博科夫找到了知音,因为这些读者对他的反应恰恰是托尔斯泰对莎士比亚的反应。从托尔斯泰的前提出发,他的看法很正确。莎士比亚的句子表明,他对语言的控制力让人难忘。

展开
作者简介

布赖恩·博伊德(Brian Boyd),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英语系杰出教授,国际知名学者,纳博科夫研究专家。他非常盛名的学术成果包括两卷本纳博科夫传传记,关于纳博科夫《微暗的火》《阿达》的研究著作等。


译者 刘佳林 现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现代传记研究》副主编。译著、《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难的年代》《尼古拉·果戈理》,专著《纳博科夫的诗性世界》。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纳博科夫颇具威望的传记的第一卷,讲述纳博科夫在去美国之前的生活与创作。作者从纳博科夫的家族史与其童年写起,到纳博科夫一家踏上美利坚国土前一刻结束。作者复原了纳博科夫在圣彼得堡、克里米亚、柏林、巴黎的生活场景,并揭示其谜一般的个性及对其创作的影响,揭示出其对人类意识的哲学思考,描述其哲学观的发展轨迹,并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就这些观念之于其艺术创作的影响加以阐发。

展开
精彩书摘

第十三章作家纳博科夫

 

我们对时间的感受也许是来自下一个维度的草稿。

 

——《最后的证据》手稿

 

纳博科夫之艺术的真正故事在于,他要发现创造性的形式与虚构手段,去表现他的哲学所提出的全部问题。二十年代末,他不仅抛弃了早期诗歌中的那些二手词汇和技法,而且告别了诸如《声音》《仁慈》《柏林向导》等小说中那种直接的沉思,这些内容最好作为哲学来处理,可惜还很单薄,作为艺术吧,又太平了。随着他的才能不断发展,纳博科夫找到了新的结构与策略,从而使得他的思想可以尽情展现出知性的价值来,同时又有人性的背景,有根基,有名姓。

在《防守》中,纳博科夫首次设计了一个手法来充分表达他的思想观念。在开始研读他的第一部杰作之前,我们需要对纳博科夫的思想进行研究,需要分析它们是如何构成他艺术之独特性的。

 

纳博科夫坚信,只要我们学会不理所当然地去看待世界,生活就会充满幸福。这一基本倾向——别忘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就曾准备命名为《幸福》——影响着他的全部创作,它的好奇心,它的开放姿态,最重要的,它充满感激的惊奇感。在早期一个短篇中,他说,一个次要人物“是悲观主义者,像所有的悲观主义者一样,是一个可笑的、观察力迟钝的人”。在他早期的一首诗歌中,使徒们看到蛆虫从一条狗的膨胀尸体中爬出来时觉得很恶心,但基督却独自对死狗那洁白的牙齿感到惊奇。

在纳博科夫看来,将生存看作是优胜劣汰的斗争,是要争取全球垄断,这样的常识大错特错。他的一个人物承认,很难对付“生活的所谓实际的一面(你我在星光下卖书做账显得很不真实)”。

纳博科夫用“艺术”反对“常识”,但他的艺术有着特殊含义,常常引起误解。卡车司机会说,运输使世界得以运转,但纳博科夫不会因为自己是一个艺术家,就相信艺术是比其他人类活动更重要的职业。他也不会把艺术看作是避难所和隐居地,可以从残酷的世界逃进鉴赏家的茧室里,编织着往昔生活的那些精致蚕丝。对纳博科夫来说,艺术是能够从屠宰店的那些肉块上看到美的精神,是从忙乱的世界中超脱出来的精神,不是要弃绝世界,而是要重新打量它,去品味那无价、无用又无餍的生活。

在他的艺术中,纳博科夫既探求一物区别于另一物的独特之处,又探求将不同事物联系在一起的组合方式。他天性喜欢独立,喜欢任何独立不依的事物,喜欢心灵在遭遇自由粒子的世界时的那种自由。他憎恶一般与概括,憎恶强迫性的联系。例外,意想不到的火花,有待在新的特异层面发现的起爆的细节,总是能够摧毁分类学、决定论和通则的牢狱。他喜欢去看待事物自身,而不受范畴或平均数的限制,他喜欢观察处于开放状态的瞬间,喜欢将每个事物无所约束地珍藏在心里,喜欢追求更彻底的心灵解放,能够摆脱性格的囚室,时间的牢房。

尽管他赞美自由电子,他对分子的各种可能联系也大加颂扬。他发现,就像事物的独特性一样,它们与其他事物、瞬间和心灵的重新组合也是奇妙无穷,难以解释,比如长期进化发展的自然界的复杂拟态手段,比如某个瞬间的精妙和谐。世界充满了花样,它们太容易被忽视,比如雪花上的几何图形,比如信手涂鸦的图案。宇宙充满着各种意想不到的联系,而纳博科夫认为,最接近于生命创造奇迹的却是,他能够将那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重新排列整合,从而构成他自己的组合,比如词语、世界、感觉。

 

纳博科夫哲学的第一个假设是,意识是第一性的,“意识是世界上唯一真实的事物,是一切神秘之物中最神秘的一种”。在《玛丽》中,加宁的记忆再造了他和玛丽的过去,因此柏林彻底从眼前淡去。纳博科夫强调心灵的指导性力量,加宁的记忆无须依赖什么契机,无须尝一尝从普鲁斯特糕点铺出来的什么小玛德莱娜点心。

……


展开
目录

插图说明


日期说明


引言


第一部分俄罗斯

·洛蒂·

第一章自由血统:过去的花样


第二章醒来的世界(圣彼得堡,1899-1904)


第三章第一次革命与第一届杜马(圣彼得堡,1904-1906)


第四章蝴蝶(圣彼得堡,1906-1910)


第五章学校(圣彼得堡,1911-1914)


第六章恋人与诗人(彼得格勒,1914-1917)


第七章初尝流亡滋味(克里米亚,1917-1919)




第二部分欧洲

·西林·

第八章成为西林(剑桥,1919-1922)


第九章重组(柏林,1922-1923)

第十章缪斯登场(柏林,1923-1925)


第十一章流亡生活场景(柏林,1925-1926)


第十二章异想(柏林,1927-1929)


第十三章作家纳博科夫


第十四章《防守》


第十五章反与正(柏林,1929-1930)


第十六章明亮的书桌,黑暗的世界(柏林,1930-1932)


第十七章远景(柏林,1932-1934)


第十八章翻译与转换(柏林,1934-1937) 


第十九章奔波(法国,1937)


第二十章《天资》


第二十一章穷困(法国,1938-1939)


第二十二章寻找出口(法国,1939-1940)



致谢


文献目录


索引


译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注册云书房的手机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账号密码?立即注册  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