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大众经典读本,贴切作者本意的注译,家庭藏书必收之作,众多名人推荐阅读。
★中国影响流传广泛的家教典范和中国文化史上的珍贵遗产。做人处世之典范,为官从政之精髓,齐家教育之真言。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呕心沥血的教子名篇,开后世古今家训的先河。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成为了我国封建时代家教的集大成之作,被誉为“家教规范”。书中文章篇篇药石,盲言龟鉴,凡为子弟者,可家置一册,奉为明训,不独颜氏。
★一部关于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和文化遗产,被誉为“古今家训之祖”,一部有着丰富文化内蕴的作品,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历代学者推崇备至的一部家庭教育的典范。
★谆谆世人语,悠悠教子情。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颜氏家训帮你尽量提高自己在孩子眼中的地位,以便使孩子看到你在播种这颗种子的崇高意义。
★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愈容易。把孩子的幸福奠定在德行与良好的教养上面,那才是唯一可靠的和保险的办法。
《颜氏家训》是作者关于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在传统中国的家庭教育史上影响巨大,享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的美誉。它集前代家训之大成,在严肃的道德传承和尊长期待中包含了浓郁、细致、深远的人文关怀。颜之推写这本书的目的,即将自己一生的经验和心得系统地整理出来,传给后世子孙,希望可以整顿门风,并对子孙后人有所帮助。此书面世后,在社会上广为流传。隋朝、唐朝、宋朝、明朝、清朝都有各种刊本。民国以来,也有各种铅印本发行,许多家庭都拿它作为教育子女的范本。虽然时代变迁,但《颜氏家训》中的家庭教育思想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其中的真知灼见穿越时空而历久弥新。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和早期教育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直接决定其后天的发展。书中的许多观点已为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关于儿童敏感期的研究成果所证实,关于爱子和教子相结合的思想直到今天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慈威并济方得良子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1],中庸之人[2],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3]。生子咳提[4],师保[5]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
凡庶[6]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7],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注释
[1]上智,下愚:出自《论语·阳货》篇:“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上智之人以自己的本性为师,自我勉励,自我督促,所以不教而成;下愚之人则恰好相反,即便有人教诲,也因为私欲太强而无法改变,所以虽教无益。
[2]中庸之人:智力中等的平常人。
[3]金匮:铜制的柜子,古代用以收藏重要文献或文物。语出汉代贾谊《新书·胎教》:“胎教之道,书之玉版,藏之金匮,置之宗庙,以为后世戒。”
[4]咳提:指小儿啼哭、笑闹,代指孩提之时。提,通“啼”。
[5]师保:古代担任教导皇室贵族子弟的官员,有师有保,统称师保。
[6]凡庶:普通人。
[7]运为:行为。
译文
上根利智的人,不用教育也可能成才;下根迟钝的人,即便教育也几乎没有用处;中等根器的普通人,若不教育就不能明白事理。古时候,圣王有所谓“胎教”的方法:妃后怀孕三个月的时候,就要住到专门的宫殿,不看不该看的东西,不听不该听的声音,日常生活中的所听所食,都严格按照礼节去做。这种胎教的方法,都写在玉版上,藏在铜柜里。待孩子到了孩提之时,负责教导这些贵族子弟的师保开始对他进行孝、仁、礼、义的教育训练。
普通人家的孩子纵然不能如此,也应当在孩子知道辨识大人的脸色,明白大人的喜怒时,及时加以教诲,使他懂得该做的就及时去做,不该做的就绝不能做。这样,等他长大几岁时,就可不必使用打竹板的方式来使其反省了。当父母的平时威严且慈爱,子女就会敬畏谨慎,从而产生孝心。我看人世间,许多父母不知教育而只是溺爱子女,往往做不到这些。他们对子女的吃喝玩乐,任意放纵,本应告诫的,反而奖励,本应斥责的,反而面露笑容加以赞赏,等孩子懂事后,还以为道理本当如此。等到孩子骄横傲慢的习气已经养成,父母才去制止它,就是把子女鞭抽棍打至死也树立不起威信,父母火气一天天增加,招致子女的怨恨也日日积累,等到子女长大成人,终究会成为一个道德败坏的人。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的道理。俗话又说:“教媳妇趁新到,教儿子要赶早。”这话一点不假啊!
点评
父母的威严是很重要的,但当下的问题是,许多父母都是“有慈而无威”,这就造成了许多问题。
因为父母没有威严,孩子从小就毫无敬畏之心,无所不为,孝心就很难生起来,更别提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了。
而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使子女养成良好的习惯。若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则必须从小抓起。小孩好比一团泥巴,可按父母的心愿被塑成各种形状。如果从小娇惯放纵,没有人能管得了他,长大后必然不明事理,积习难改。须知:“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2.妇人之仁终败儿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1]于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2]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3]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4]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王大司马[5]母魏夫人,性甚严正[6];王在湓城[7]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8]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9],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掩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10],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注释
[1]重:难的意思。
[2]楚挞:杖打。楚,荆条,古时用作刑杖。
[3]艾:艾叶,草本植物,叶制成艾绒,可供针灸使用。
[4]可愿:岂愿。
[5]王大司马:即梁朝著名将领王僧辩,字君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初为湘东王萧绎中兵参军,后任平南将军、左卫将军、骠骑大将军、尚书令等职。他智勇兼备,所经战阵,多获胜利。侯景叛梁时,他和陈霸先合兵,大败侯景。之后,在北齐的威逼利诱下,迎立北齐扶植的梁贞阳侯萧渊明为帝,遭陈霸先反对,被其缢杀。
[6]严正:品行严谨、方正。
[7]湓城:湓浦,是湓水汇入长江的地方,即今天的江西九江。
[8]梁元帝:萧绎(508~554),字世诚,小字七符,自号金楼子,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南北朝时期梁朝皇帝(552~554在位)。梁武帝萧衍第七子,梁简文帝萧纲之弟。他爱好读书,喜好文学,有大量学术著作,如《孝德传》、《忠臣传》、《注汉书》、《周易讲疏》、《老子讲疏》等,史称其“既长好学,博综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才辩敏速,冠绝一时”。但其政治智慧不足,秉性猜忌,御下无术,导致自己最终的败亡。在都城江陵被攻破时,他将自己的藏书十四万卷悉数焚毁。
[9]行路:路人。
[10]婚宦:结婚和做官,这里指成年。
译文
一般人不教育子女,并不是想让子女去犯罪,只是不愿看到子女受责骂而脸色痛苦的样子,不忍心子女被荆条抽打皮肉受苦罢了。这可以用治病来打比方,当子女生了病,父母哪里能不用汤药针艾去救治他们呢?再想想那些勤于督促训导子女的父母,他们难道愿意虐侍自己的亲骨肉吗?这实在是不得已啊。
王大司马的母亲魏老夫人,品性非常严谨方正。王大司马在湓城时,已经是三千士卒的统领,年纪也已经过了四十了,但只要稍微不称魏老夫人的意,老夫人还用棍棒教训他,故而王大司马才能成就功业。梁元帝的时候,有一位学士,聪明富有才气,从小被父亲宠爱,疏于管教。他要是有一句话说得漂亮,当爹的巴不得过往行人都晓得,一年到头都挂在嘴上;他要是有什么事做错了,他的父亲就百般遮掩粉饰,只在心里希望他悄悄改掉。这个学士成年以后,凶暴傲慢的习气一天赛过一天,终究因为说话不检点,被周逖杀掉,死后肠子被抽出,血被拿去涂抹战鼓。
点评
为人父母,没有谁不爱自己的孩子,但这种爱若没有智慧的指引,往往会走向反面。
许多母亲(也包括有些父亲)太爱自己的孩子,舍不得对孩子说一点重话,不忍心表现出一丝的严厉,只要孩子一撒娇,什么过错都可以饶恕。她们虽然也知道溺爱子女不对,却无能为力,无法狠下心来面对孩子。
是为妇人之仁。
为什么会这样?还是智慧不够。
话又说回来,天下又有几个母亲能像魏老夫人那样呢?
所以必须找其他的善法。
……
卷一
序致篇第一
1.圣训素来谈时易做时难
2.绳其祖武,慎终追远
教子篇第二
1.慈威并济方得良子
2.妇人之仁终败儿
3.父子间亲密有度
4.溺爱等同于戕害
5.气节尊严不可失
兄弟篇第三
1.兄弟分形连气如手足
2.听妇言,乖骨肉,岂为丈夫
3.妯娌相处贵在恕己而行
4.千经万典,孝悌为先
后娶篇第四
1.贤人难免遇蛮妻蒙蔽
2.一夫多妻家无宁日
3.慎重考虑丧偶再娶
治家篇第五
1.教化须自上而下
2.宽严贵在恰到好处
3.赏罚有度,不可苛责
4.进德修身齐家之本
5.夫唱妇随真和合
6.婚配嫁娶难得素对
7.圣经圣书谦恭相待
8.妖妄之事勿沾染
卷二
风操篇第六
1.言谈举止有礼有致
2.避讳不当贻笑大方
3.取名起字有讲究
4.嬉笑言谈不当招恶
5.待客之礼贵在真诚
6.北方颇具华夏遗风
7.闲聊之中慎谈家世
8.长幼内外宜法属辞严
9.离别未必涕泗交零
10.宗族礼节不可废
11.遭重丧三日必吊
12.告慰先人情真意切
13.成长礼俗富饶趣味
14.呼天抢地要当心
15.家族命运损荣相连
16.义结金兰须志均义敌
17.接待宾客恭谦有礼
慕贤篇第七
1.圣贤难遇随缘相惜
2.珍惜身边圣贤人
3.君子不窃人之美
4.不怨不嫉人之长
5.贤才关乎家兴国昌
卷三
勉学篇第八
1.官宦子弟也要学习
2.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3.学习无用是个谬论
4.万事万物皆为师表
5.学以致用是根本
6.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7.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8.治一经可弘圣人之道
9.尽信书不如无书
10.谈玄说妙不可取
11.勤奋好学方成大器
12.天下之大教育为本
13.独学无友易孤陋寡闻
14.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卷四
文章篇第九
1.文人轻薄多致祸
2.习文不要勉为其难
3.文理兼具才是上品
4.他人文章不妄加评论
5.细节决定文章的好坏
6.文人何必常相轻
名实篇第十
1.名不副实以为耻
2.唯至诚能胜至伪
3.寡欲淡泊方远致
涉务篇第十一
1.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2.书生戾气需警惕
3.萧墙之祸始于国风
卷五
省事篇第十二
1.谏言应有自知之明
2.君子当修德以待时
3.追名逐利必招祸
止足篇第十三
1.安然知足者最幸福
2.天道忌盈,业满招损
3.好兵弄武易招祸患
养生篇第十四
1.尽其在我,听其在天
2.养生以少虑祸为本
归心篇第十五
1.儒佛两家本为一体
2.不可以凡夫心测圣人智
3.凡事有因必有果
4.不以一眚掩大德
5.凡事不能责备求全
6.修道之事大矣哉
7.五常之道始于心
卷六
书证篇第十六
1.博士未必博识
2.音辞语调南北相异
杂艺篇第十七
1.工整之风日渐萎靡
2.六艺精通未必是福
终制篇第十八
1.日月逝矣,岁不我延
2.奔波操劳只为祖孙计
3.终身修业以立世
“北齐黄门颜之推《家训》二十篇,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为人子弟者,可家置一册,奉为明训,不独颜氏。”
——〔明末清初〕王钺
“乃若书之传,以褆身,以范俗,为今代人文风化之助。”
——〔明〕张璧
“《颜氏家训》的佳处在于立论平实。平而不流于凡庸,实而多异于世俗,在南方浮华北方粗野的气氛中,《颜氏家训》保持平实的作风,自成一家言,所以被看作处世的良轨,广泛地流传在士人群中。”
——〔现〕范文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