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李叔同的次子李端回忆说:“我家曾多次来过 ‘镖’,这应该是我家干盐务的收入,通过镖行从引 地押运到津的。”“来‘镖’的时候,前门打开,成 箱的财物卸在前边的柜房里,人出人进,热闹极了。
”李家钱庄的生意也做得很大,宫北大街有专做门市 生意的桐兴茂钱铺,家里还有做内局生意的桐达钱铺 。桐达钱铺“柜房门前廊柱上,有木制的抱柱对联, 红底黑字,上下联的第一字分别是‘桐’、‘达’两 字”。因此,人称李世珍家为“桐达李家”。
当镖局把成箱的财物运进时,车马声喧,人进人 出,由此看来,这一时期的李家,已是津门有名的巨 富之一了。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李叔同,却不了解什 么是物质,什么是财富,小小的他只是和大人进进出 出,觉得好玩而已。
豆蔻年华,逍遥而生。李叔同拥有像贾宝玉一样 的成长环境,除了家里没有那些姐姐妹妹,权力和财 富对他来说早已习以为常。李家所处位置是奥租界, 父亲结交的不是达官贵要,就是外国领事,李鸿章也 是家里的常客。
如此富贵家境,李叔同却并未在其中滋生纨绔, 他却反而生出一种洞若观火的智慧,并凝练成诗。
人生犹似西山日, 富贵犹如草上霜。
这是李叔同10岁左右所做的诗,从这首诗中,我 们也许窥见李叔同的聪慧。虽然他还未曾入世,却能 一语道破俗世道理,他的所说所感,带着一种凄凉的 而苍茫的忧伤。
《桃花扇传奇》里的((哀江南》中说:…俺曾见 金陵玉胭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 。眼见他,起朱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 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 饱。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 桌鸟,不信这舆图换桥……诌一套哀江南。放悲歌, 唱到老。”这一段弹词也正和了李叔同诗中之意。
纵然,这诗词基调苦凉。世间之事的确如此,人 生短暂,犹如那白云苍狗,朝露易唏。富贵之极,也 不过如秋草上霜,终不能长久。
世事万物变化无常,当繁华退却,人心经历的凄 苦和寂寥,要比那草上冰霜还要凄凉。
这是一个极尽简单的道理,没有永远的衰荣,唯 一不变的,只有改变。可人们却偏偏总是在有权有势 的时候,贪婪地靠自己的权力,以利刃武力去制伏他 人。却不曾预见性地考虑到,当未来衰败之时的命运 。
也或许,正因为这种通透的懂得,李叔同才会在 后来的人生中,勇敢地放下俗世的荣辱,常伴青灯古 佛。
1884年9月,李世珍患了痢疾,病势越来越重, 多方求医,却不见好转,这时候的李叔同还不到5岁 。
知道自己可能命不久矣,李世珍索性不再寻医问 药。他和妻子都信佛,生病后经常请高僧到家里来, 在病榻之前诵念《金刚经》。李世珍静静地聆听着和 缓悠远的梵音,最后安详而逝,卒年72岁。
李世珍去世后,在家停灵7天,请了很多僧人来 做法事,诵经不绝。那时的李叔同不懂生死,看见那 些僧人们天天诵经,只知道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李 世珍进士出身,且做过吏部主事,又是津门巨富,因 此丧礼的场面十分气派。
P6-P7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