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流派小说三大巨作之一,了解意识流从这本入手
★2011年“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得主李文俊先生全新修订,重编注解
★多角度叙述结构、意识流、神话模式等手法交错运用,富含艺术特色。
★内含多幅福克纳生前珍贵旧照,更好地理解福克纳本人及作品
本书讲述美国南方一个旧世家颓败的故事。
杰弗生镇的康普生家曾经是显赫一时的望族。律师康普生和太太育有四个儿女——大儿子昆丁,女儿凯蒂,二儿子杰生,小儿子班吉。凯蒂冲破了“南方淑女”的约束,未婚先孕,不得不嫁给另一男子,却在婚后被发现隐情的丈夫抛弃,她只得把私生女寄养在母亲家里。哥哥昆丁和凯蒂感情很好,他为了家族的荣誉投河自尽;杰生是个复仇狂与虐待狂,他巧取豪夺,把姐姐历年积攒的给小昆丁的赡养费据为己有;班吉是个先天性白痴,他失去姐姐后,只有依靠黑人女佣迪尔西度日;凯蒂的私生女小昆丁无法忍受杰生的虐待,她偷走了杰生的不义之财,跟一个戏子私奔。
两个“堕落女人”的悲剧——凯蒂和她的女儿,勇敢、诚实和慷慨的黑人女佣迪尔西,三兄弟的病态性格以及康普生先生和太太等众多人物的形象刻画,展示这个家庭的黑暗的前途。
译 序
《喧哗与骚动》(The Sound and the Fury,1929)是福克纳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也是福克纳心血花得最多、他自己最喜爱的一部作品。书名出自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麦克白的有名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杰弗生镇上的康普生家。这是一个曾经显赫一时的望族,祖上出过一位州长、一位将军。家中原来有不少田地,黑奴成群。如今只剩下一幢破败的宅子,黑用人也只剩下老婆婆迪尔西和她的小外孙勒斯特了。一家之长康普生先生是一九一二年病逝的。他在世时算是一个律师,但从不见他接洽业务。他整天醉醺醺,唠唠叨叨地发些愤世嫉俗的空论,把悲观失望的情绪传染给大儿子昆丁。康普生太太自私冷酷,无病呻吟,总感到自己受气吃亏,实际上是她在拖累、折磨全家人。她念念不忘南方大家闺秀的身份,以致仅仅成了一种“身份”的化身,而完全不具有作为母亲与妻子应有的温情,家中没有一个人能从她那里得到爱与温暖。女儿凯蒂可以说是全书的中心,虽然没有以她的观点为中心的单独的一章,但书中一切人物的所作所为都与她息息相关。物极必反,从古板高傲、规矩极多的旧世家里偏偏会出现浪荡子女。用一位外国批评家的话来说,是:“太多的责任导致了不负责任。”①[1]()凯蒂从“南方淑女”的规约下冲出来,走过了头,成了一个轻佻放荡的女子。她与男子幽会,有了身孕,不得不与另一男子结婚。婚后丈夫发现隐情,抛弃了她。她只得把私生女(也叫昆丁)寄养在母亲家,自己到大城市去闯荡。哥哥昆丁和凯蒂儿时感情很好。作为没落的庄园主阶级的最后一代的代表者,一种没落感始终追随着昆丁。这个“簪缨之家”的孑遗极其骄傲,极其敏感,却又极其孱弱(精神上、肉体上都是如此)。他偏偏又过分重视妹妹的贞操,把它与门第的荣誉甚至自己生与死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凯蒂的遭遇一下子使他失去了精神平衡。就在妹妹结婚一个多月后,他投河自尽了。对昆丁来说,“未来”是看不见的,“现在”则是模糊不清的一片混沌,只有“过去”才是真实清晰的。昆丁本也想与妹妹“一起进地狱”,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与蔑视、鄙视他们的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既然办不到,他只得采用结束自己生命的办法,免得自己看到事态朝他不喜欢的方向发展。表面上他是为妹妹而死,实际上则是为家庭的没有前途而亡。归根结底,康普生一家的种种不幸都是庄园主祖先造孽的恶果。蓄奴制固然损害了黑奴,它也给奴隶主阶级及其后裔种下了祸根。
[1]① Ann Massa:American Literature in Context. IV.1900-1930,Methuen,1982,p.192.
译 序.................................................................................................................................................001
1928年4月7日.......................................................................................................................................001
1910年6月2日................................................................................................................................................ 064
1928年4月6日.................................................................................................................................................151
1928年4月8日.................................................................................................................................................218
附录:康普生家:1699年至1945年.................................................................................................................... 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