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七情六欲”
人活着,就总逃不掉某些时候醉生梦死的煎熬,在希望与绝望中苦苦挣扎,情绪波荡,欲望灼烧。七情六欲这个词被我们频频使用,但是对于它的真实含义未必清楚。七情六欲几乎囊括了人类所有的情感和欲望。
对于“七情”的解释,各家都不尽相同:
佛家的解释是:喜、怒、忧、惧、爱、僧、欲;
儒家的解释是:喜、怒、哀、惧、爱、恶、欲;
中医的解释是:喜、怒、忧、思、悲、恐、惊。
对比可以发现,佛家和儒家对七情的理解大致相同,都是喜怒哀乐等种种情感的表达,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这两家都把“欲”作为七情的一种,将“欲”归于“情”之下。而中医的理解,七情是指过度的情志,由此导致阴阳失调、血气不周而引发一系列的疾病,中医并不把“欲”列为其中。
再来说六欲:
“六欲”这个说法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意思是六欲都能各得其所,才是养生之道。但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并没有明确指定。到东汉时候,有一位哲人对其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看来大致是人与生俱来的生理需求。
后人据此概括为:见欲(视觉)、听欲(听觉)、香欲(嗅觉)、味欲(味觉)、触欲(触觉)、意欲。
现代人似乎对七情六欲具体指哪七种哪六样都不再追究,而把它作为人类在情感与理智的漩涡中遇到的种种心理状态笼统的总称。
情欲是一体的,不可分割,有情才有欲,有欲才能体现情。七情六欲不是简单的存在而是复杂的时刻变化,我们用这个词来高度概括人类所有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动态,它代表了人性的基础。
七情六欲对我们的启发包括下面几点:
①形式不同。所谓七情六欲人人有,千差万别各不同。每个人的情感和欲望的表现形式都不相同,每一刻的反映也都不可复制,好比水光晃动,影影绰绰,难以把握。但是这些都是我们人生最真实的一面。
②要节制、隐忍。俗语说“情太切伤心,欲太烈伤身”,过度的情感和欲望对身心都是伤害。而又有一种说法叫做“情深不寿”,天若有情天亦老,理性对待自己的情感和欲望,放纵自己可能会由于一时贪欢而不得不品尝一世的苦果。
③万物之灵。科学家将世上万物分为三类:矿物是无生命的存在;植物有生命但无知觉,能够接受但是没有感受;动物在三个类别中最为高级,有生命也有感受。人是动物,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人又有社会性——这才是人的本质。如果只有动物性,这样的人通常被称作“衣冠禽兽”,同穿上衣服的猴子没有区别,这上百万年白白进化了,居然还保留着猴子的尾巴。万物之灵就要有万物之灵的样子,孔子说“发乎情,止乎礼”对于我们今天仍是有借鉴意义。
委屈的时候
有人说委屈是最不能忍受的,如果真正做错了,要杀要剐都有理由,但是不明不白地受到侮辱和伤害是最无法接受的。所谓“士可杀,不可辱”,所以感觉到委屈不能、承受,只是这样一来,无论是忍气吞声到内伤严重,还是冲动激愤到暴走,最后都只能自己独自舔舐后悔的苦果,而对他人(尤其是侮辱你的那个人)的影响却微乎其微。
人生在世哪有不受委屈的?平头百姓自不必说,总有要低头折腰的时候,哪怕高贵如帝王,也自有他的委屈受(他的儿女、爱人、老天爷——他的臣民)。
对于委屈,首先我们要坚定自己的本心,即自己不能给自己委屈受。
锻炼你的神经,性子这种东西不能够惯着,你越是惯着它越会像娇贵的千金小姐,哪怕一丁点的委屈都能够令你难受半天。人若是真正的千金小姐也还罢了(尊崇的地位会帮助阻挡一些委屈),就怕普通如我们者,顶着丫鬟的身子,却又养着小姐的脾气,那样的话,委屈就会受不够了。
委屈很多时候不是别人给的,而是我们自己接受的。侮辱和伤害不能够让高贵的人低头臣服,却能够让软弱狭隘的人呕到吐血。哲人说,一个“礼物”如果别人不接受就会还给送礼的人,辱骂是这样,委屈也是如此,当你坚定自我的时候,委屈也不能伤害你分毫。
相信自己——自己没有那么软弱,一切都会过去。
最不能委屈的是自己的本心,但是这本心是你自己统辖的领域,而不是异乡。
对于别人给的委屈,鸡毛蒜皮之类的小事根本不必在意。日常总有一些诸如言语上的摩擦或者嘲讽,所谓“不知者不罪”,他因为不了解你的为人而造成的偏见和误解,日久见人心,以后接触多了自然会真相大白,你又何必跟他一般见识呢?
对于巨大的难以承受的委屈,只有告诫自己要不断变得强大,自怨自艾或者愤恨不平都是没有用的,尊严有时候必须有一定的资本,没有资本的时候,只有“打落牙齿和血吞”,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
任何时候都应该有长远目光,现在来看一个月以前或者一个星期以前的委屈都会觉得微不足道,时间一直在往前走,越过这一个坎,前方是坦途。
和氏璧的故事就是一个关于遭受委屈的血泪史。话说春秋时候,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匠人,在深山(一说楚山,一说荆山)中发现一块璞玉(未经雕琢的玉石)。卞和欣喜若狂,认定此璞玉是天下至宝,本着一颗拳拳忠心,他将璞玉献给楚厉王。厉王看那璞玉平平无奇,便让宫中玉工去检验,玉工查验了半天,还是将其判定为普通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欺君邀功,下令砍去他的左脚,逐出都城。到武王即位后,卞和又将璞玉进献,但是玉工仍然认定是石头,卞和又被砍去右脚,成为彻底的残废!到了楚文王即位的时候,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一说荆山)痛哭了三天三夜,直到把眼泪哭成血痕,最后事情传到文王耳中,于是派人问他为何哭泣,要知道当时因为犯错被国君杀掉的人很多,削足已是最轻的处罚了。卞和哭诉到:“我并不是因为被削足而痛哭,而是因为美玉被当作石头而痛哭。”文王将信将疑,下令直接将璞玉剖开检验,果然得到一块绝世无瑕的美玉。因为这段曲折的发现过程,美玉被命名为“和氏之璧”。
刘禹锡说:“清越而瑕不自掩,洁白而物莫能污。”卞和的委屈其实也是和氏璧的委屈,他并没有因为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而放弃希望和努力,因为他知道沉浸在自己暗无天日的委屈就像是躲进一座活死人墓,如果没有出头之日,他与璞玉都会遭受永世的不白之冤,只有真相大自的一天,才是他昭雪冤屈的时候。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