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实力与智慧的较量 : 轰动人类社会的70次外交活动
0.00     定价 ¥ 25.00
上海丹诚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所 属 馆 :
    打浦桥街道图书馆
  • ISBN:
    9787500615729
  • 作      者:
    宫少朋, 顾德欣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实力与智慧的较量:轰动人类社会的70次外交活动》:在古代,外交家一旦占据了外交舞台,就能演出精彩纷呈的剧目。对于近代外交家来说,虽然他们的言行未必能如古代外交家那样大都能载于史册,但由于身为派往驻在国的全权代表,故具有决定国家关系的重要影响力,因而仍能使自己的形象闪动在国际舞台上。现代外交则仿佛一个快速旋转、色彩杂驳的万花筒。在外交史上,有数不清的悲喜剧和数不清的情节与角色,尤其是20世纪和本世纪初的精彩外交演出,不同时期中的不同国家和不同人物的历史命运,始终以它独有的作用与魅力,演奏着令人兴奋激动、经久不衰的曲目。
展开
内容介绍
    《实力与智慧的较量:轰动人类社会的70次外交活动》主编为中国外交学院和国防大学的学者,长期从事国际关系方面的教学与研究,有许多较高造诣的论著。《实力与智慧的较量——轰动人类社会的70次外交活动》主要描述自国家出现在人类历史长河以来,外交舞台上的悲喜剧。古希腊外交家博学强辩,演说如高屋建瓴,一泄千里;近代常驻使节制度的建立给达官贵人炫耀风采提供了机会,但也充满着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行为;现代外交乘着无线电波和喷气飞机将世界编织成一幅村落图,然而,热战的刀光和冷战的剑影常常使人不寒而栗,说不清哪一天这个地球村会毁于一旦。外交戏剧情节奇特、高潮迭起,但翻捡外交演变史,变化的是方式、策略和手段,不变的是利益、实力和秘密。外交始终以它独有的作用和魅力,上演着令人兴奋和经久不衰的悲喜剧。“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中”。请您在浏览千年来的外交演出中,亲自把握一下历史命运的脉搏。
展开
精彩书摘
    郑和下西洋<br>    郑和的祖父、父亲都信伊斯兰教。郑和本人也是一名伊斯兰教徒,1403年他又接受菩萨戒,成了佛门弟子,法名福善。因为佛教称佛、法、僧为三宝,所以世人又叫他三宝太监。此后,他原来的姓氏,反而被人遗忘了。正由于郑和阅世较深,知识广博,多谋善断,知兵善战,加之一身信二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又身居太监高位,得宠于皇上,所以明成祖朱棣委其重任,派他统舟师下西洋。<br>    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是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的。1368年明朝对元朝取而代之,经过数十年治理,到14世纪末,明政权已肃清元残余势力,实现了明朝一统天下。永乐年间,明政权已相当巩固,政治也比较清明,经济与日恢复和发展,国力日趋强盛。在这种背景下,明成祖断然放弃明初实行的消极的保境安民政策,转而采取积极经营海外政策。郑和下西洋就是新旧政策交替的一大举措。明成祖令郑和下西洋要“宣德化而柔远人”,以此为明王朝扬威海外,扩大政治影响,加强同西洋各国的往来。<br>    元明时代,人们称南中国海西部、印度洋和婆罗洲以西(今加里曼丹岛、文莱国以西)的南洋群岛及沿岸地区为西洋。郑和下西洋,指的就是郑和率船队在这一广大海域的航海与外交活动。<br>    从1405年(永乐三年)至1433年(宣德八年)的28年问,郑和七次下西洋,将其毕生近1/2的岁月献给了航海和外交事业,堪称是一位伟大的航海者和外交家。郑和使团的船队规模庞大,“统率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舶百余艘,赍币赉之”。郑和历次远航,其随从人员均达两万七八千人,内有将士、官吏、船师、水手、工匠、医官、通事(翻译),以及财务、勤杂等各种人员,分乘大小船只200余艘,其中有大、中巨型宝船60多艘。大号宝船长44丈14尺,宽18丈;装有9桅、12帆,载重量为1500~2500~E,可容纳千余人。中号宝船长37丈,宽15丈。大中号宝船构成了船队主体。此外还备有座船、战船、粮船、水船等各种船只,载有远洋航行和对外交往所需的一切用品。<br>    ……
展开
目录
前言<br>辩论·计谋和结盟的变奏  伯罗奔尼撒战争时期的外交<br>弱燕谋强齐  苏秦出使齐国<br>敌国使者不准入城  布匿战争期间的外交<br>骞持汉节不失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br>永载史册的壮举  郑和下西洋<br>紫骝踏雪度阴山  明使陈诚五赴西域<br>确立现代外交的根基  30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br>不失永相和好之意  《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缔结<br>“外交革命”  “7年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br>艳色外交  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br>退一步,进两步  俄国与《提尔西特和约》<br>徒步于街头的大使  美国独立战争与外交<br>大国欢颜小国泪  维也纳会议<br>空洞而响亮  神圣同盟的建立<br>不充当英国军舰后边的小艇  美国提出门罗主义<br>大型误会喜剧  克里米亚战争前后的大国外交<br>争圆金桥梦  19世纪的东方问题<br>勾心斗角,貌合神离  三皇同盟与三国同盟<br>侵害他人的缓冲区  英、俄两国在中亚的争夺<br>直尺与三角板酿造的冲突  列强瓜分非洲<br>友谊?侵略?  菲律宾之战与门户开放政策<br>争夺远东霸权  日俄战争与《朴利茅茨条约》<br>“正义者”的密谋  协约国瓜分世界的计划<br>“和平”梦幻  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br>制度化的国际会议  国际联盟的初衷<br>纸上谈兵话太平  华盛顿会议<br>故国伤心只泪流  顾维钧与巴黎和会<br>“西亚病夫”站起来  土耳其凯末尔革命<br>包羞忍辱,留住青山  《布列斯特和约》的缔结<br>语言天才的魅力  契切林和热那亚会议<br>强权政治中的和平幻想  《白里安—凯洛格公约》的诞生<br>在夹缝中求平衡  德国的施特莱斯曼外交<br>50年后话短长  《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br>政治毕竟是政治  风云变幻的1939年<br>历史的悲剧  《慕尼黑协定》的出笼<br>设计未来的和平大厦  《联合国家宣言》的诞生<br>奋斗的孤独  戴高乐与卡萨布兰卡会议<br>交易三法  罗斯福的雅尔塔之行<br>经济秩序大架构  布雷顿森林会议<br>联盟合作的结晶  联合国的建立<br>德国分裂的序曲  4国分区占领德国<br>日袅伏首“密苏里”舰  日本签署投降书<br>正义与邪恶  纽伦堡、东京国际审判<br>大国妥协的产物  《五国和约》的缔结<br>80年的怨仇何处来  《贝尔福宣言》与巴勒斯坦<br>冷战第一波  柏林危机<br>西欧复兴的原动力  马歇尔计划<br>拔刀相向两对头  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br>不是边界的边界线  “三八线”的形成<br>争端不已的祸根  《蒙巴顿方案》的出台<br>不能白挨一记耳光  南、苏两国关系破裂<br>违背战时承诺  《旧金山单独对日和约》的签订<br>偶然与必然  西欧联合进程<br>历史上的第一次  万隆会议<br>一个国家和40年的战争  以色列国的诞生<br>湍急的旋涡  柏林墙的出现<br>风雨板门店  朝鲜停战谈判<br>结束敌对行动  关于印支问题的日内瓦会议<br>核灾难的边缘  古巴导弹危机<br>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中、苏两国分裂经过<br>“迷途羔羊”的三重目标  勃兰特的新东方政策<br>杜鹃滴泪望雪山  中、印两国边界冲突<br>使全世界大吃一惊  基辛格秘密访华<br>外交政策的分水岭  尼克松主义<br>“人家要你离开他的房间”  戴高乐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br>快节奏的外交三人舞  埃、以两国实现和解<br>卡紧石油龙头  阿拉伯国家拿起石油武器<br>核巨人的第一次握手  部分核禁试条约的签订<br>十年磨一戏  美、苏两国限制战略武器会谈<br>海洋法典  第三次海洋法会议<br>“二加四”  两德统一前的外交<br>两大体系归一流  20世纪的战争法规<br>冰山在消融  核武器削减三步曲<br>安理会的困窘  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br>地球村的警号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br>结束“遗臭万年”的战争  美、越两国签订和平协定<br>主权不容谈判  中、英两国香港问题会谈<br>化剑铸犁的起点  《巴以和平协议》的诞生<br>后 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注册云书房的手机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账号密码?立即注册  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