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波兰人
0.00     定价 ¥ 56.00
上海丹诚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所 属 馆 :
    徐家汇书院
  • ISBN:
    9787213113901
  • 作      者:
    (南非)J.M. 库切著
  • 出 版 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
收藏
编辑推荐
诺奖得主J.M.库切最新力作中文世界首次出版。库切是当代世界文坛重要作家之一,首位两度摘得英语文学桂冠布克奖的作家,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人》作为库切的小说新作,备受全球读者的期待。 一部21世纪罗曼蒂克消亡实录,一部库切版《爱欲之死》。《波兰人》用文学的方式,聚焦人类最当下的爱欲困境,精准捕捉爱欲消弭的时代症候:性在泛滥,爱在消亡。在这个时代,爱比性更急迫地需要被解放。 全球顶尖文学媒体争相报道,好评如潮。《波兰人》一经出版,便引发《纽约时报》《出版人周刊》《卫报》《洛杉矶时报》《伦敦书评》等全球顶尖文学媒体的报道和讨论,“过了某个年纪,每一次触及床榻的爱欲尝试,都是在直面人生的赤裸与恐惧” 。
展开
作者简介
J.M.库切,南非当代著名小说家,被评论界认为是当代南非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曾两度获得布克奖,并于200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40年出生于南非开普敦,现居澳大利亚。
展开
内容介绍
《波兰人》是库切近半个世纪漫长创作生涯以来的小说新作,以简朴隽永的笔调,精准捕捉爱欲消弭的时代症候。年老的波兰人在巴塞罗那邂逅了女人,她惊讶于这个时代竟然还存在神圣爱情的信徒。他像是来自过去的幽灵,是一个逝去时代的遗痕。他爱上了她,她只觉得他可怜。
性在泛滥,爱在消亡。在这个时代,爱比性更急迫地需要被解放。
展开
精彩书摘
1
起先给他制造麻烦的是那个女人,很快又是那个男人。
2
一开始,他很清楚那女人是什么样的人:身材高挑,举止优雅,按传统标准看或许算不上美人,但面容姣好(乌黑的头发和眼睛,高高的颧骨,丰满的嘴唇),声音低沉,有着一种娴雅的吸引力。性感?那倒没有,谈不上,现在肯定诱惑不了谁。也许年轻时算吧,毕竟长成那样子,怎么可能没性感过?但如今早已过了不惑之年,她表现出来更多的是一种孤傲之气,比如走路时——这一点尤其引人注目——连屁股都不会扭动,身形挺直地从地板上飘然而过,甚至可以用雍容大气来形容。
这是他对她外在的总结。至于她的内在、她的灵魂,假以时日自己就显露出来了。不过,有一点他倒是深信不疑:她是个好人,和善又亲切。
3
那男人就麻烦多了。当然,从概念上来讲,他是什么人也显而易见:波兰人,70岁,而且是那种精神矍铄的70岁,钢琴家,以演绎肖邦①作品而闻名,但也颇受争议——因为他演绎的肖邦完全不浪漫,反而更接近朴素,把肖邦变成了巴赫的承继者。从这方面来讲,他在音乐会圈子里算是个异类,异类到受邀去巴塞罗那时,竟也引来一小群慧眼独具的观众前来捧场,并结识了那位举止优雅、话语温柔的女士。
但波兰人刚刚露完面,就开始有了变化。一头异常显眼的银发,对肖邦的另类演绎,预示了这个波兰人会是个足够特别的人物。但要说到灵魂,说到感受,他又模糊得叫人不安。在钢琴面前,他无疑是用灵魂在演奏,可主宰他的灵魂是属于肖邦的,并不是他自己的。但那个灵魂如果让人感到异乎寻常地干枯、朴素,或许也可以说明他自己的性情在某种程度上也很乏味吧。
4
他们俩,就是那位个子高高的波兰钢琴家,以及那位步履飘飘的优雅女士、平日里忙着做善事的银行家太太,是从哪儿来的?他们敲了一整年的门,希望能放他们进来,或者干脆把他们拒之门外,让他们从此安息。现在,终于轮到他们的故事了?
5
几十年来,有个音乐会圈子每月都会在巴塞罗那哥特区①的蒙波音乐厅②举行演奏会,波兰人收到的邀请就来自他们。演奏会向公众开放,票价高昂,故而观众基本上都是些上了岁数、品位保守的有钱人。
音乐会系列由董事会来操持,前面提到的女人——名字叫比阿特丽兹——就是成员之一。她做这件事是出于公民义务,但也因为她相信音乐本身是好的,就像爱或者慈善或者美本身是好的一样,而且更好的是,音乐能让人变得更好。她很清楚这些想法有多幼稚,但依然对它们深信不疑。她是个聪明人,但不愿多思考。可以说,她聪明的地方之一就是她明白想太多会麻痹意志。
6
邀请那个波兰人的决定,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才最终做出的。(他的名字里有好多w和z,董事会成员也懒得搞清楚到底该怎么念,故而直接就叫他“波兰人”了。)不过,提议请他来的人并不是比阿特丽兹,而是她的朋友玛加丽塔,此人才是音乐会系列的主心骨,年轻时曾经在马德里的音乐学院深造,在音乐方面比她懂行。
玛加丽塔说那个波兰人在他的祖国引领了新一代的肖邦演奏者,还让大家传阅了他在伦敦举办演奏会后收到的评论。据乐评人说,对肖邦作品那种强硬的打击乐式演绎——把肖邦变成了普罗科菲耶夫①——早就过时了,不过是演奏者在那位法波混血大师被贴上“纤弱”“朦胧”“阴柔”的标签后,做出的一种现代主义反应。新兴的、符合历史真实的肖邦演绎,是音调柔和的意大利式风格。波兰人对肖邦的修正性解读,固然有些理性过头,但仍旧值得嘉许。
她,比阿特丽兹,有点儿拿不准自己是否愿意听一整晚“符合历史真实的肖邦”,但更拿不准的是那个呆板守旧的音乐会圈子能否接受这种演奏。不过,玛加丽塔是自己的朋友,又对此态度坚定,所以便选择了支持她。
P1-5
展开
目录






导读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注册云书房的手机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账号密码?立即注册  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