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再教育社会:培养“百岁人生时代”的赚钱力
0.00     定价 ¥ 39.8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9942293
  • 作      者:
    [日]大前研一
  • 译      者:
    朱悦玮
  • 出 版 社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出版日期:
    2021-10-01
收藏
编辑推荐

1. “五位管理大师”的大前研一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深刻洞见

2. 大前研一告诉你,如何在退休延迟的 “百岁人生时代”,培养终身“赚钱力”,破解养老的灰犀牛

3.在没有正确答案的时代,掌握自己找出答案的“突破力


展开
作者简介

大前研一

     日本著名管理学家、经济评论家。英国《经济学人》评其为“日本战略之父”。

     1943年出生于福冈县,曾任麦肯锡咨询公司日本分社社长,1995年辞职。之后从事国际跨国公司和亚太地区国家经济顾问活动,大胆地提出了“无国界经济学”和“地域国家论”的观点。

     著有《思考的技术》《专业主义》《M型社会》《低智商社会》《低欲望社会》等多部具有深远影响的经典作品


展开
内容介绍

      多国统计结果表明,未来将是“百岁人生时代”,60岁就过靠退休金生活将成为不可能的情况。“百岁人生时代”意味着活到老干到老,需要一个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的教育,工作前所接受的学校教育,不可能满足一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这种持续的教育的另一个目的,要培养自己成为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人才。

     本书中,作者认为,现在已经到了任何人都必须掌握终身可以持续学习的能力的时代了。因此,需要不断重复“工作”和“学习”的“循环”生活模式。要求个人不仅能够自主地学习,而且能够将在那里获得的知识与周围的人分享,采取主动的姿态。像这样动态时代的变化,不仅是职场人士,企业经营者也有必要留心。二十世纪的经营资源是“人”“物”和“财”,二十一个世纪企业需要的是“人”“人”和“人”。

     针对上述问题,本书介绍了最前沿的“再教育”的事例,并对日本企业和政府如何做好“再教育”给出了建议


展开
精彩书摘


     成为“欧盟优等生”的德国

     德国也和丹麦一样,通过大胆的雇佣改革和社会保障改革实现了全面复兴。

     在21 世纪初期,德国被称为“欧洲病夫”。当时德国经济持续低迷,GDP 增长率只有1% 左右,在欧盟国家中排名垫底。

     德国曾经和当今的日本一样,雇佣政策非常僵硬,将保护劳动者的权利放在首位,企业很难解雇员工。

     1998 年格哈德·施罗德出任德国总理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施罗德提出“2010 计划”,将雇佣改革和社会保障改革同时进行,在放宽解雇限制的同时积极推行职业培训,提供就业服务, 促进劳动人口流动,见图4-5。

     德国政府还向企业的经营者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对于不需要的人才,企业就可以将他们解雇。国家会对这些失业者进行再教育,企业请尽力维持自身的竞争力”。

     施罗德所属的德国社会民主党(SPD),其背后的主要支持力量就是德国总工会。因此,施罗德敢于推出如此大胆的改革政策实在是非常令人惊讶,但最终德国的经济因此起死回生。

 

    当然,德国并非单方面地放宽解雇限制。与此同时,德国加大了公共职业培训的力度,向接受再教育的人提供政府颁发的资格证书。也就是说,国家承担起了对国民进行再教育的责任,构筑起了让劳动者能够胜任21 世纪新产业的培训体制。

     施罗德的改革在初期由于放宽解雇限制的关系,遭到了劳动者的反对,因此施罗德也在2005 年的大选中落败,但他改革的成果在默克尔首相上台后终于体现了出来。为了维护自身的地位而一味地强迫企业维持雇佣的日本政治家真的应该向不惜牺牲自己也要大胆进行改革的施罗德好好学习。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人工智能时代的再教育

日本政府关注再教育的原因

以“活到老、干到老”为前提的学习态度

低欲望社会继续发展下去,日本将成为没落国家

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的教育 

培养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人才 

放宽解雇限制 

“同工同酬”是开倒车 

成为拥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第二章 数字化时代必不可少的再教育

到处都是缺乏专业知识的员工 

充分利用现有人才的日本企业 

混合动力技术有未来吗? 

以完全自动驾驶为目标的汽车生产企业 

从“拥有”到“共享”

被平台淘汰的日本汽车企业

5 年后的事情都无法预测

日本银行面对的危机

三越伊势丹人均1 亿日元的人员调整

 

第三章 再教育改变日本的教育

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大学教育 

大学并非成年人再教育的首选场所 

东京大学在全世界大学中排名第42 位 

日本的论文得不到引用 

日本拿不到诺贝尔奖的那一天 

要求互联网大学设置图书馆的政府工作人员 

过于重视传统学科导致教员不足 

文部科学省制定的教育方针的局限性 

认知论

国际文凭组织的严格审查 

没有用武之地的大学毕业生 

“赚钱力”才是最好的储蓄 

 

第四章 北欧、德国等国家的再教育

再教育的发祥地瑞典 

诞生于再教育文化的H&M

诞生出全球化企业的芬兰 

从幼年期开始的创业者教育 

丹麦的“雇佣制度与劳动市场”

成为“欧盟优等生”的德国 

大企业承担的社会教育责任 

大众汽车的员工教育 

华为的员工教育 

逆世界潮流而行的日本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