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朴实无华,味道家传
关于家的回忆,必然少不了“家味儿”。离开家乡10多年,每每胃口不好的时候,就惦记那一口腐乳拌清粥。这生霉发酵了的豆腐,不仅是嘴里的享受,胃里的舒适,还是心里的惬意。
江南的黄梅季节是最适合做腐乳的时候。将老豆腐放在木板上,加盖一块木板,用重物压紧实,放置一天一夜。第二天取出切成小方块,一块一块间隔开,放进铺了干燥稻草的纸箱里,盖上一层稻草,放一层豆腐,之后再盖一层稻草,再铺一层豆腐……累铺数层之后,盖上盖子,用旧衣服把箱子裹起来,静置于阴凉处。两个星期之后,打开箱子,豆腐块上颤颤巍巍地飘动着半寸长的白毛,仿佛禁闭久了有一丝幽怨,但又沾染着天性阳光的稻香。把毛豆腐放到高度白酒里打个滚,均匀地包裹上调料,整齐地码进坛子里,密封好。再等上两个星期,心想念的那个味道就出来了。
孩提时,四周邻里几乎都会做腐乳,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口味偏好和调味诀窍。于是即便是同一家豆腐店买回来的豆腐,做出来的腐乳也是不同的味道。有的做法传承了几代人——曾祖母传给祖母,祖母传给母亲,再由母亲传给儿媳,然后接着往下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家传的味道有年头,一代、两代甚至几代,就像代代相传的古董,手拿把握,包浆锃亮。家传的味道有看头,在食物匮乏的年代仅为多一点点滋味的做法,或是投家人所好精心调配的做法,每一道都是一段记忆和感情的传承,岁月愈久,味道愈浓。
酿坛子好酒,是父系味觉最直白地表现;做酱、做腐乳、腌小菜则几乎是妈妈辈、外婆辈的女人们在成长中必须掌握的生活技艺。有了喜爱的味道和美酒的陪伴,再寡淡的日子,仿佛也变得温暖、富足而且有滋有味。
二、自制美味,天然健康
小时候偷吃酒酿,醉酒跌下床的经历,至今仍是家里年饭桌上必说的糗事之一。外婆做的酒酿确实美味非凡。每次才刚开始泡糯米,我就已经在一旁幻想那口磬甜的芳醇了。睁大眼睛,看着外婆将糯米蒸熟,放入搪瓷脸盆,然后均匀地撒入酒曲,用勺子拌匀,再筑成一个小山的形状,接着往中间挖个小洞,再撒入一点酒曲和凉开水……心里巴不得这些动作进行得快点,赶紧盖上包裹了厚棉布的盖子发酵,好早一分钟喝到心爱的酒酿。那丝丝酸甜与浓香留在唇舌之间、脑海之中,经久不散。长大后,也曾在超市买过酒酿来吃,味道总是差些。所幸酒酿做法简单,买来几颗好的酒曲,照着外婆的做法,也能做出八九不离十的滋味,聊以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
儿时的记忆里,外婆、妈妈买回的食材总是最新鲜、最完好的——米一定是洁白清香的,果实一定是饱满无伤的,蔬菜一定是光洁精神的……好料才能做好菜,坛坛罐罐里的那些美味也是如此。
再者,自制美食往往不多做,不添加防腐剂,也不会为了追求美观和口感而加入不必要的食品添加剂。只用最基本的原材料,充分地利用阳光、温度、风、微生物,以时间来酝酿,吃到嘴里的每一口都是纯天然的,所以无论是品质还是味道,都是市售食品无法比拟的。
清代美食家袁枚曾经说过:“藕粉非自磨者,信之不真,百合粉亦然。”可见对售卖食物的不堪信任由来已久。在几乎所有的传统手工食物都已经被放到了工业化流水线上被复制的今天,食品安全事件频出。无论从味道还是健康的角度出发,都值得我们翻出妈妈外婆的坛坛罐罐,自己动手,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发掘自制美食的乐趣。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