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催人泪,酒诱人歌
“夜晚,酒的灵魂在瓶子里歌唱……”
查理·波德莱尔(《酒魂》)
自蒙昧时代起,音乐即伴随着人类的生活。无论是宗教典礼,还是军事仪仗队,抑或是爱情赞歌,人类在其社会及个人生活最富激情的时刻都离不开音乐的旋律。许多巫术仪式中,念咒作法全有赖于音乐,才能营造出一种氛围,使人们沉浸其中,忘却物质上的烦忧,接受神灵的存在。音乐是人神之间任一关联的起源。音乐还可以让人有机会远离日常生活的纷扰,尤其通过唱歌,来抒发许多情感—忧伤、狂喜、平等、希望和力量。唱歌使众信徒得以在精神上与诸神融为一体,唱歌也能将饮酒者彼此凝聚在一起,能造就恋人间的似水柔情,能激发战士英勇的斗志。
在《约翰· 克里斯多夫》第五卷《新的曙光》里,罗曼· 罗兰揭示道:“生命如梭。肉体和灵魂似流水般逝去。岁月印刻在老去的树身上。整个有形的世界都在消耗,更新。唯有你常在,不朽的音乐。你是内在的海洋。你是深处的灵魂。”
而葡萄酒,自诺亚时代起,就被视为一种神圣而有魔力的饮品,同样能使人类亲近神灵,触及崇高的真实,表现最本真的自我—既不伪善亦不虚假的自我。作为生命本质的象征,葡萄酒也是人与人之间感情交融相通的主导者。同时,葡萄酒这一人类食物的基本组成部分,还具有一定的保健治疗功效。
葡萄酒具有实实在在的社会和文化价值,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因此,音乐与葡萄酒的结合看起来如此浑然天成便不足为奇。这不仅体现在与消费有关的场合中,而且在歌曲以及音乐家的生活里也是这样。早在公元前5000 年,人类就已知晓了酿造葡萄酒的方法。比如,在伊朗的哈吉—菲拉斯—泰伯新石器时代遗址上,就曾发现葡萄发酵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的痕迹。下至百姓的家庭聚会,上至帝王的庆典仪式,一整套社会结构以葡萄酒为基础组织起来。饮酒之后,人们交谈的欲望变得强烈,沟通变得更加畅快,酒兴浓时更会手舞足蹈,放声歌唱。
千百年来,音乐与餐桌自然而然地组成了一对搭档,二者的结合同时满足了好几种感官享受,带给人无边的幸福感。在西方最古老的文明里,葡萄酒与音乐在宴会中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如古希腊的会饮上就穿插了与二者相对应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娱乐活动。
在《法义》中,柏拉图解释了,当全体民众共享美酒时,酒如何通过促动酒意渐酣的人们感受音乐并放声歌唱,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共处变得更加容易。
地中海居民在舞蹈中挥动并敲打的木棍正是昔日埃及人为统一压榨葡萄汁的动作和节奏而使用的木棍。农业节日上所演奏的小手鼓和长笛也曾回响在古希腊的葡萄压榨工厂里,陪伴着葡萄压榨工人的辛苦劳作。为了祭祀狄俄尼索斯,百姓们举办盛大典礼,载歌载舞,尽情狂欢。热情的信徒们组成合唱队,在长笛、响板、铃鼓的乐声中,齐声歌唱酒神赞美歌—为纪念狄俄尼索斯“两次诞生”的颂歌。
在遭受了蛮族入侵的黑暗时代而幸存下来的世界里,葡萄酒与音乐在宗教秩序中得以重获新生,并继续紧密结合着。僧侣们发明了葡萄栽培的新方法,创作了格里高利圣咏,从而奠定了现代葡萄栽培和西方音乐的基础。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