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敏感孩子的力量》:
秘诀二:降低羞耻感
养育快乐、有自信的敏感儿童,第二个秘诀就是避免产生羞耻感。羞耻感和罪恶感都是内建的、强有力的自我意识情绪,就和骄傲的情感一样。心理学者如此区分二者:罪恶感针对某件特定的事情,通常有办法弥补;羞耻感则针对整个个人,觉得整个自己都不好。如果有罪恶感,他还会是一个有自主能力的人,可以犯错,也可以弥补错误的后果。羞耻感则让人觉得被动和无助。有罪恶感的人通常会积极采取行动,试图弥补,或是为自己申辩,而不是退缩。有羞耻感的人通常会低下头,避免眼神接触、弯腰驼背,让自己看起来很不起眼,恨不得马上消失一样。
人不会一直沉浸在羞耻感或者罪恶感中,但这可能会成为人格的一部分,使得他特别容易进入那种不好的状态,或随时感受到那种负面情绪。
替羞耻感说几句话
在结构比较严谨的社会里,比如日本,羞耻感比较普遍,也较容易被接受。羞耻感让大家维持着彼此间的关系,并严守分寸。研究发现,在日本,羞耻、自尊和骄傲的感受都比较依赖于别人怎么想,不像美国人一直标榜坚持自我,不受他人影响。美国人不受外界影响,自尊心也往往过高或过低。日本人则不会,因为他们会仔细观察别人的反应,反省自己,然后形成自我形象。
在强调独立的社会里,“感到羞耻”本身就是羞耻的。当高度敏感的儿童觉得羞耻时,他们会因此表现得更羞耻。羞耻心也让我们看清自己的行为,自发性的羞耻不是受到别人欺负产生的,而是看到由自我行为的后果引发的,它让我们真正看到自己做错了。敏感的儿童很容易觉察到这种羞耻,这是他们学习的方式之一,可以协助他们在未来不犯同样的错误。例如,一旦他们认为偷东西是羞耻的行为,就会确认自己不是那种人,也会肯定自己永远不会再干了。
即便如此,也必须承认羞耻的压力很大。对敏感人群而言,一点点就够了。如果想要用羞耻感来教育敏感儿童,就像用锤子敲图钉一样显得过度用力了。
羞耻感非常强烈的时候,会产生慌乱或者敌意——对别人或对自己。敏感儿童大发脾气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感到极度羞耻、无法忍受。通过对羞耻感和罪恶感的研究指出,容易感到羞耻的人比较有敌意、暴力倾向和缺乏同理心。他们觉得没有退路,总是觉得自己不好。敏感人群如果因为羞耻感产生敌意的话,会把这种敌意发泄在自己身上。
如何避免羞耻感
自尊心再强的孩子也会有羞耻感,我们需要注意:
第一,不要因此而不敢管教孩子。
心理学者曾经研究儿童如何形成羞耻感,发现最严重的例子不是因为管教太严,而是毫无管教。这些家庭让孩子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对,因此成人才会放弃管教。有些家长对自己敏感的孩子感到失望,他们认为孩子天性如此,不会改变,也不会试图管教孩子,这样的孩子当然会觉得很羞耻。就算没有经验或笨手笨脚,父母也应努力管教敏感儿童,这会让孩子觉得你关心他,而不是彻底放弃。
第二,看看自己的成长之路。
许多家长用羞辱的方式管教孩子,“笨蛋,你看你做的好事。”“你就不能做对任何事情吗?”“你真是让人生气!”“别人会怎么看你!”我们知道这些话很伤人,却经常不由自主重复父母曾经对我们说过的话。作为父母,你要尽量察觉你自己的羞耻感,避免把同样的羞辱施加到孩子身上,因为习惯是可以改变的。
第三,不要强调你对孩子的期望。
适度的鼓励代表你认为孩子有足够的能力,但是不要过度期待。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不要去想他以后会有什么成就。帮助孩子用自己的标准去畅想未来。我常常看到高度敏感者按照父母的期望长大,最终却不得不承认,那并非自己想要的生活,或是现有生活不适合自己的性格特征,因此把自己搞得很失败。或者成年之后他们才开始寻找自己真正的兴趣。“不符合期望”会造成深刻的羞耻感。
谈到“长大以后想做些什么”时,听听孩子的心声,他想要做什么,他选择的生活优点是什么?缺点又是什么?也就是说,把你自己的期望放在一旁,客观地去讨论这个话题。
第四,避免在孩子之间进行比较。
即使亲如手足,孩子之间也非常不同。谈论到孩子们的差异时,除非你可以充分表达两个孩子在你心目中一样好,否则要特别小心。关注每个孩子的优点,不要去比较。
拿孩子和他的朋友比较,也很容易伤害到他。所以尽量不要说“为什么你不能像他一样,站在全班面前讲话!”等让孩子不开心的话。
第五,审视自己开的玩笑。
有些人觉得,家人之间开开玩笑也是爱的表现,但事实上,开玩笑往往是在用轻松的方式表达潜藏的敌意,例如“哦,太好了,约翰在做饭——今天小狗有的吃了,我们等他上床之后可以订外卖”。高度敏感儿童才不会上当。除非你确定孩子可以还击,否则不要随便开玩笑。
……
展开
——@速写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