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的戏剧创作深受欧美戏剧特别是古希腊戏剧、莎士比亚、易卜生、契诃夫、奥尼尔等的影响,同时,曹禺剧作的海外传播与接受也是曹禺戏剧比较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学术视野和历史语境的影响,曹禺戏剧的比较研究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曹禺比较研究资料汇编》汇集20世纪30年代以来见诸各种报刊的学术论文和单行本的学术专著等,共收录论文50余篇,在保证选文质量的前提下,选编篇目时倾向于90年代以前的文献,所选篇章力求学术价值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借以呈现学界在曹禺戏剧比较研究方面的阶段性成果与特征。
自曹禺的戏剧作品于1933年问世以来,读者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批评方法,对其一系列作品进行了诸多探究。其中,批评者们尤其关注到了曹禺所受欧美戏剧的影响,以比较文学的视角,对曹禺戏剧与古希腊戏剧,与莎士比亚、易卜生、契诃夫、奥尼尔等欧美戏剧大师的戏剧理念和剧本创作之间的关系,包括彼此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等等,给予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考察。受学术视野和历史语境的影响,我国文学批评界关于曹禺戏剧的比较研究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一
曹禺的第一部戏剧《雷雨》问世于1933年。1936年,他推出了《日出》。1937年和1941年,《原野》和《北京人》又相继问世。
“中国早期的现代文学奠基人,他们都是把翻译、阅读外国作品跟自己的文学作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现代文学自来到世上开始,就明显地带着世界文学的烙印。” 而时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大量的欧美作家和作品、文艺思潮等被介绍、翻译到中国,无论是作家还是学者,对包括欧美戏剧在内的外国文学都已是相当的熟悉,以致有的评论者如刘西渭(即李健吾)在谈《雷雨》时,直接从作品细节上的高度相似而推测出影响接受在曹禺剧作中的存在:“容我胡问一句,作者隐隐中有没有受到两出戏的影响?一个是希腊尤瑞彼得司(Euripides今译作欧里庇得斯——编者注,后同)的Hippolytus(今译作《希波吕托斯》),一个是法国辣辛(Racine今译作拉辛)的Phèdre(今译作《费德尔》),二者用的全是同一的故事:后母爱上前妻的儿子。”接着又说明了这种想法产生的原因:“我仅说隐隐中,因为……那两出戏,写的是后母遭前妻儿子拒绝,恼羞成怒。《雷雨》写的却是后母遭前妻儿子捐弃,妒火中烧。然而我硬要说做影响的,就是作者同样注重妇女的心理分析,而且全要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