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旅游扶贫背景及战略重要性
一、旅游扶贫背景
(一)历史背景
我国旅游扶贫工作是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丰富其实践和理论的。20世纪80年代前期和中期,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由于距离中心城市或重点旅游线路景点较近,选择了开发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兴办旅游业的道路,很快取得了脱贫致富的效果,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20世纪80年代后期,“七五”计划将旅游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一批贫穷落后但拥有较高质量旅游资源的地区得到了国家和地方计划内资金的扶持,开始有计划地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建设,在旅游扶贫方面取得了大面积丰收。其中,湖南张家界,四川九寨沟、黄龙等地,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很快实现了脱贫致富。21世纪初,多地全面启动旅游扶贫计划,通过省旅游局和各相关部门、各地方政府的密切配合,采取政策扶贫、规划扶贫、信息扶贫、教育扶贫和人才扶贫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旅游扶贫工作,以旅游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现实背景
2014年,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明确提出,旅游行业要紧紧围绕新时期农村扶贫开发目标,扎实做好旅游扶贫工作。摸清家底,推进精准化旅游扶贫。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进社会化旅游扶贫。育才引智,提升旅游扶贫的持续性。创新机制,提高旅游扶贫成效。旅游扶贫是下阶段国家扶贫攻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旅游扶贫是“十三五”期间全国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乡村旅游与扶贫攻坚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全国扶贫部门要与旅游系统一道,共同做好乡村旅游提升与旅游扶贫推进工作。
(三)政策背景
旅游扶贫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新时期扶贫开发十项重点工作之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旅游局、国务院扶贫办等七部委明确,2015年扶持约2000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到2020年,支持6000多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扶贫工作。2015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加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扎实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2015年,《中共四川省委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明确提出“发展乡村旅游促增收”的要求。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综合性产业,旅游扶贫是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扶贫是旅游功能的新拓展,是旅游产业大发展的新领域。旅游扶贫是发挥旅游综合功能、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的内在要求和新方式、新路径、新载体,旅游行业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扶贫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总体部署,把旅游产业扶贫纳入国家扶贫战略中。
综上所述,从旅游扶贫的产生发展、完善成熟,到今天上升到国家战略,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自下而上的全面实施,证明旅游扶贫是全国“十三五”规划国家开发扶贫的重点战略部署,这些都为大小凉山彝区旅游扶贫促进中心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现实依据和政策依据。
二、旅游扶贫战略重要性
(一)实施国家精准扶贫战略需要
十八大以来,中央逐步形成了精准扶贫战略这一科学的理论体系,提出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的要求。精准扶贫战略是基于我国基本国情、现阶段贫困问题、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和中国特色扶贫体系的特征提出的,其核心要义是集中我们的注意力和各种资源,正视贫困问题,聚焦贫困地区和贫困对象,改善和提高扶贫工作的效益和质量,指出“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大小凉山彝区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山区,是国家精准扶贫的重要实施范围。旅游扶贫是贫困地区扶贫攻坚的有效形式,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这极大地体现了旅游扶贫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二)贯彻省委“扶贫攻坚行动”的需要
到2014年底,全国仍有14个集中连片贫困区、12.8万个贫困村、7017万贫困人口,重点分布在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贫困人口数量超过500万的有贵州、云南、河南、广西、湖南和四川。2015年7月,中共四川省委做出“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聚焦贫困人口,精准实施“五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其中“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明确提出,发展乡村旅游促增收。编制“十三五”旅游扶贫专项规划和乡村旅游扶贫规划,推动文旅、农旅、体旅深度融合发展,建立完善乡村旅游标准体系,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增收脱贫的富民产业。大力推进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创建藏区全域旅游试验区和“四大片区”旅游扶贫示范区,支持创建特色旅游示范村和民宿旅游达标户,发挥旅游产业对增收脱贫的带动作用,大小凉山彝区旅游扶贫示范区为四川省“四大片区”之一,是四川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和战略需要。
(三)落实《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总体方案》需要
为从根本上解决大小凉山彝区各种突出的贫困根源性问题,四川省出台了《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总体方案》,提出从2014年到2020年,在大小凉山彝区13个县(区)强化彝家新寨建设、乡村道路畅通、农田水利建设、教育扶贫提升、职业技术培训、特色产业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构建、产业发展服务、卫生健康改善和现代文明普及等“十项扶贫工程”。实施特色产业培育工程,着力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化程度低的问题,发展具有当地特色、能够直接带动就业、带动农民增收的产业。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农村扶贫开发的主渠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农村精准扶贫、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贫困村、特色乡镇乡村旅游产业扶贫,是大小凉山彝区旅游扶贫的主要形式,也是落实彝区扶贫方案的重要工程。
(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需要
产业结构调整是农村扶贫的重点,农村资本积累少,产业结构调整资金缺乏,而乡村旅游的发展能满足这种经济需要。乡村旅游具有低投入、高产出、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可以通过乡村旅游来加速农村资金流转,在短期内有效缓解农村资金供给不足,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支持,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具有确定性。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带动旅游相关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乡村旅游是推动农村迈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渠道,是推进新一轮农村扶贫开发攻坚的中坚力量,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工作关系国家战略,乡村旅游根植于农村,旅游需求增加了农产品需求量,把商机带到群众的家门口,能推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乡村旅游发展作为服务“三农”和满足城乡居民旅游休闲消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元化推动、特色化建设、产业化发展、规范化管理,加大政策扶持,创新发展机制,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着力打造农家乐升级版,使乡村旅游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力量,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载体。
(五)加快城乡统筹,推进脱贫致富的需要
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优化农村生活环境,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乡村旅游可以让城市游客回归田园,而城市居民的到来,又可以促进农民环境意识的提升和传统陋习的根除,带来群众思想观念的更新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吸引当地群众就业,推进脱贫致富。乡村旅游产业扶贫,群众可以自己经营创业,在乡村旅游经营户中参与接待服务,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出售自家的农副土特产品获得收入,通过参加乡村旅游合作社和土地流转获取租金,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六)彰显贫困乡村资源特色,实现资源价值的需要
据统计,全国12.8万个贫困村中,至少一半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发展乡村旅游的贫困村又可以带动70%的贫困户脱贫。“十二五”以来,全国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10%以上贫困人口脱贫,旅游脱贫人数达1000万人以上。乡村旅游覆盖了农、林、牧、副、渔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农业的各种业态,与乡村扶贫工作息息相关,激活了旅游业发展的新机制,开发了农村旅游的新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是农村扶贫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尤其在工业欠发达、农业发展后劲不足,而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彰显特色优势资源,实现资源价值。大小凉山彝区拥有秀丽自然生态景观、田园风光、民族风俗、高山农业资源等,是特色旅游资源集聚和保护完好的区域,有利于彰显生态优势,突出资源价值,推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七)服务大小凉山彝区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川省旅游局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在具备条件的高校、科研机构或其他社会机构设立四大片区旅游扶贫促进中心,把旅游扶贫的部分工作事项,交由四大片区旅游扶贫促进中心承担,充分发挥专业机构力量和市场机制作用,构建旅游扶贫智力帮扶长效机制,加快实现全省旅游扶贫目标任务。大小凉山彝区旅游扶贫促进中心的工作就是深入彝区、面向彝区、服务彝区,深入实地、深入地方、深入乡村、深入农户,实地调研,分析研判,规划设计。依托彝区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挖掘文化内涵,发挥生态优势、民族文化优势,突出乡村特点,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和乡村旅游示范村。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做好乡村旅游规划指导、产品打造、人才培训,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价值。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为大小凉山彝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