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综合研究(2035)
0.00     定价 ¥ 152.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06331
  • 作      者:
    王礼恒,等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1-01
收藏
内容介绍
《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综合研究(2035)》为《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综合研究2035》,在研究“十四五”新兴产业特征、定位、发展重点的基础上,开展新兴产业面向2035的战略研究。《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综合研究(2035)》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环境变化及未来趋势、我国新兴产业阶段特征及新时期定位,总结了“十三五”产业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十四五”新兴产业总体思路及发展重点、面向2035的发展路径及相关政策措施建议。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新兴产业国际环境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一节 新兴产业国际环境变化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将长期面临中美贸易摩擦的挑战
  中美贸易摩擦虽然经过了多轮高级别磋商,而且中美双方于2020年1月15日签署了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但中美贸易摩擦不会因此就一帆风顺地得到解决,因为由美国单方面发起的中美贸易摩擦已经不是单纯的关税问题,而是涉及关键技术、知识产权、投资、金融等多个领域的复杂问题,将长期影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2020年5月20日,美国国防部和白宫网站同时发布《美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战略方针》(United States Strategic Approach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报告,认为中国正在经济、价值观和国家安全三个方面对美国发起强烈挑战[1]。2017年新一届美国政府奉行“美国优先”政策,对外采取一系列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措施,以加征关税等手段相威胁,启用尘封多年的“201调查”“232调查”等手段,对各主要贸易伙伴频频出手,频频挑起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经贸摩擦,搅乱全球经贸格局。美国2017年8月启动单边色彩浓厚的“301调查”,无视中国多年来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改善外资营商环境等方面的不懈努力和取得的巨大成绩,对中国做出诸多不客观的负面评价,采取加征关税、限制投资等经贸限制措施,挑起中美经贸摩擦[2]。
  (1)2018年3月以来,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升级:2018年3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正式签署对华贸易备忘录。特朗普当场宣布,将有可能对从中国进口的6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2018年4月3日,基于“301调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公布对华征税建议清单,对涉及航空航天、信息和通信技术、机器人和机械、医药等行业约500亿美元中国出口商品,征收25%的关税。2019年8月24日,美方宣布将提高对约55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的税率。
  (2)美国妄图对中国新兴产业发展进行战略遏制。美国要求中国对产业政策,乃至经济结构进行调整,维护美国经济竞争优势。美国宣布征税25%的中国产品基本上就是中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科技产品。如《纽约时报》所说,美国的真正目的是要遏制中国制造业升级[3]。根据《纽约时报》2018年10月10日刊发的报道,特朗普政府正在通过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CFIUS),收紧外国企业和资本进入到27个美国敏感技术领域,其中就包括电信、半导体、生物医药和飞机制造等行业。与此前只专注于并购和多数股权收购的审查不同,新的CFIUS的审查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少数股权的投资及成立合资公司,也都将面临更为严格的审查[4]。
  (3)争夺技术主导权,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2018年4月16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对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兴通讯)的出口禁令,直到2025年3月13日,美国公司将被禁止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3]。2018年8月,特朗普签署《外国投资风险审查现代化法案》,赋予CFIUS更大权力,收紧外资安全审查,主要目标针对中国,阻碍中企对美并购投资获得关键技术、新兴技术和基础设施等[5]。2019年5月1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宣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不允许被“外国对手”拥有或掌控的公司向美国提供电信设备和服务。2019年5月16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Department of Commerce,Bureau of Industry and Security,BIS)将华为及其非美国附属68家公司纳入“实体清单”。2020年5月15日,BIS宣布计划,限制华为使用美国技术和软件在国外设计和制造其半导体的能力[6]。2020年5月22日,美国将33家中国企业和机构列入“实体清单”[7]。2020年7月20日,美国商务部突然宣布,将11家中国企业纳入“实体清单”[8]。
  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世界经济,将加速全球产业链重构
  (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影响,世界经济正面临严重的挑战,多个国际组织及机构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将大幅萎缩。2020年4月14日上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在美国华盛顿发布*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0年全球GDP增长将萎缩3%[9]。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2020年4月8日发布贸易统计及展望报告《新冠病毒大流行颠覆全球经济,贸易将大幅下跌》预测:在较乐观的情况下,2020年全球商品贸易将下滑13%,全球GDP 2020年将下滑2.5%;在较差情况下,全球商品贸易将重挫32%[10]。WTO 2020年6月23日发布《全球贸易数据与展望》报告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全球货物贸易量同比下降了3%,预计第二季度的降幅将高达约18.5%[11]。
  (2)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导致部分产业链、供应链断链。为了抑制疫情的传播,各国都采取了严格的管控措施,人员流动、跨境商贸活动受阻,全球范围内的外贸需求订单减少,金融市场剧烈震荡,要素流动与对外交往严重受限,生产和贸易活动处于放缓、半停滞或停滞状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双重打击。邓白氏商业资料公司评估,在《财富》1000强企业中,有94%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供应链中断[12]。受疫情影响,全球汽车产业供应链不再稳定,新能源汽车部分产业供应链断裂、产业链破坏。欧美部分汽车零部件企业于2020年3月中下旬陆续停产,其中不乏博世、大陆、麦格纳、采埃孚、马勒等国际巨头。有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末,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地已有超过120家汽车及零部件工厂处于停产状态[13]。受疫情影响的经济体,其新能源汽车产品贸易出口占据全球50%以上。
  (3)后疫情时代全球产业链重构将加速。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促使决策者和跨国公司重新考虑覆盖全球的供应链,中国是全球供应链中*重要的一环。疫情过后跨国企业可能会出于分散风险的考虑,把部分产能迁出中国。2020年4月7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总额高达108万亿日元的抗击疫情脱困计划,提出了日本企业退出中国方案[14]。4月9日,美国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对美企从中国迁回美国所发生的所有成本,在当年进行100%的当期费用化处理[14]。供应链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世界产业链条已处于“相互依存、相互通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状态,产业链搬离中国并非易事[15]。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onsumer News and Business Channel,CNBC)网站在5月25日的报道中认为,许多企业在新冠肺炎疫情过后会调整供应链,这意味着它们将在中国扩张产业链,而非搬离中国[15]。
  (4)新冠肺炎疫情将推动数字经济加速发展,新型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力量,各国根据自身的战略需求,纷纷制订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加紧布局数字经济前沿领域,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G20国家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18年)》显示,2017年G20国家数字经济总量达26.17万亿美元,增长率高达8.64%,其中美国、中国、日本、英国分别为11万亿美元、3.5万亿美元、2.3万亿美元和1.43万亿美元,居于全球前四位。数字经济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增长的新动能[16]。在疫情防控中,数字经济生活模式广泛应用,数字经济需求大幅增长,居家办公、产业链线上整合等新的工作方式和治理模式将会深刻地改变生产要素和人力资源的分配方式,并持续产生重大影响[17]。未来数字化转型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正在出现在线数字化、城市数字化、企业数字化、治理数字化,以及数字化、网链化管理趋势[18]。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数字经济对经济拉动效果显著,在对数字经济在疫情中的价值做出研判之后,美日政府纷纷推出新政策、新布局,加大了对数字经济新要素的培育扶持力度,集中发力资本工具、数据资源、基础设施及关键技术四项核心要素的投入[19]。
  三、“一带一路”倡议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2015年3月,中国政府特制定并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提出“推动新兴产业合作,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促进沿线国家加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深入合作,推动建立创业投资合作机制”是“一带一路”的合作重点之一。
  2017年5月14~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圆桌峰会联合公报提出[21],重点推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促进各国发展战略对接,加强创新合作,支持电子商务、数字经济、智慧城市、科技园区等领域的创新行动计划,推动全球价值链发展和供应链连接,增加双向投资,加强新兴产业、贸易、工业园区、跨境经济园区等领域合作。
  2019年4月25~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4月22日发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报告[22]。该报告指出,2013年以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扎实推进,取得明显成效。共建“一带一路”支持开展多元化投资,鼓励进行第三方市场合作,推动形成普惠发展、共享发展的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价值链,为沿线国家加快发展提供新的动能。中国对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平稳增长,2013~2018年,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900亿美元,在沿线国家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超过4000亿美元。沿线国家加快发展产生了国际产能合作的巨大市场需求,国际产能合作和第三方市场合作稳步推进。中国各类企业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自主赴沿线国家共建合作园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沿线国家创造了新的税收源和就业渠道。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前2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4.12万亿元,下降9.6%。其中,出口2.04万亿元,下降15.9%;进口2.08万亿元,下降2.4%。同期,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1.3万亿元,同比增长1.8%,高出我国外贸增速11.4个百分点,占31.7%[23]。
  第二节 国外新兴产业发展重点
  一、发达国家和地区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
  美国、欧盟、德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根据自身产业和科技的比较优势,纷纷制定了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并出台了相应的促进政策,把争夺科技制高点作为国家战略重点,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及相关战略、计划见表1-1。
  表1-1 发达国家和地区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
  (一)美国
  美国在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方面,以2015~2019年情况做阐述。
  2015年10月21日,美国发布新版《美国创新战略》,被用于指导美国政府工作,以确保美国能够继续引领创新经济、发展未来产业并利用创新来解决国家发展中遇到的挑战。该战略涉及六个方面,指出联邦政府在投资基础创新领域、鼓励私人部门创新和培养更多创新人才方面应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政府将为实现上述目标采取三项战略举措——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和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推动国家重点创新领域取得突破及建设创新型政府。2015年美国为更大程度地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做了大量工作,例如,在基础创新领域的投资:①加大对基础研究方面的投资;②建设高质量的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③争取优秀人才移民以发展创新型经济;④建设一流的现代化科研基础设施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新兴产业国际环境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 1
第一节 新兴产业国际环境变化 1
第二节 国外新兴产业发展重点 5
第三节 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 12
第二章 我国新兴产业阶段特征及新时期的定位 18
第一节 “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18
第二节 “十四五”新兴产业的阶段性特征分析 24
第三节 “十四五”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时期的定位 26
第三章 “十四五”新兴产业发展重点方向 28
第一节 “十四五”新兴产业发展总体思路 28
第二节 “十四五”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目标及重点方向 29
第三节 “十四五”生物产业发展目标及重点方向 33
第四节 “十四五”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目标及重点方向 43
第五节 “十四五”新材料产业发展目标及重点方向 52
第六节 “十四五”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目标及重点方向 60
第七节 “十四五”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目标及重点方向 79
第四章 面向2035的新兴产业技术预见及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88
第一节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重点及路径(2035) 88
第二节 生物产业发展重点及路径(2035) 127
第三节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重点及路径(2035) 131
第四节 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及路径(2035) 143
第五节 绿色低碳产业发展重点及路径(2035) 156
第六节 数字创意产业发展重点及路径(2035) 168
第五章 产业体系成熟度评价研究 176
第一节 产业体系成熟度评价方法 177
第二节 针对新兴产业的评估统计与分析 180
第三节 结语 183
第六章 新兴产业区域发展路径研究 184
第一节 京津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路径分析 184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路径分析 187
第三节 建设泛雄安绿色低碳技术集成创新示范区 191
第四节 建设华南沿海绿色低碳技术集成创新示范区 196
第七章 政策措施建议 201
参考文献 206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