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导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各项农村政策的基石,是我国农村治理体系的重要构成内容,其全面贯彻落实,对我国农村和农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牢牢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不仅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还实现了“苍生俱温饱”的历史夙愿,同时农业、农村的发展也为我国城市和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原材料,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的国情和农情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对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提出了巨大挑战,还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机遇。因此,在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及由基本生存危机向可持续发展阶段转变的新时期,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当前我国国情和农情发生的新变化,以及其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带来的新挑战和新要求,以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1.1.1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2013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经济结构、经济制度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也必然受到深远影响。因此,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要求我们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运行背景做出重新审视。
1.我国经济新常态的新特征和新要求
中国经济经历了四十多年的高速增长,正经历增速换档期,步入新的中高速运行轨道,进入经济新常态。新常态具有新的阶段性特征,是我国经济发展迈向更高水平的必经阶段。从整体上看,中国经济新常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转换为中高速。在过去四十多年中,我国经历了典型的后发追赶型经济增长,1978年至2011年的年均增速高达9.78%。现在我国追赶型增长进程还没有结束,只是由于我国经济基本面发生变化,传统增长动力减弱,面临增长阶段的转换。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率将在6%~8%的中高位运行,但即便是中高速,其速度和增量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也名列前茅。
第二,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2013年,中国产业结构出现历史性变化: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6年,这一比例攀升至51.6%,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继续高于第二产业11.8个百分点。2016年*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4.6%,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8%,比规模以上工业高4.8个百分点。这些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质量更好、结构更优。
第三,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旧的增长动力的主要特征是,经济增长主要来自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的粗放式投入,技术进步在其中的作用不够突出。但我国资源、劳动力价格逐年上涨,从前那种以低要素成本为主要动力的经济增长方式已无法持续,今后必须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发展动力。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的集约利用,技术进步将在经济增长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部条件发生着深刻变化,蕴含着许多新挑战和新风险。具体表现为:首先,制造业产能过剩,资产重组与结构调整不可避免,这将进一步引起产业间的更替、企业被淘汰、员工不得不转岗。其次,地方政府债务及“影子银行”等也带来了许多隐患,这些隐患向财政及金融领域汇聚。同时,在经济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政治及社会等其他方面的问题与矛盾将更为凸显,人们对公平、正义等领域要求更高,政治诉求也在逐渐提升,并且长期存在的腐败、贫富差距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都存在引发社会动荡的可能。以上这些都是我们在新常态下所必须面对和妥善处理的挑战。
这些条件的变化、挑战和风险的积累,对新时期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具体包括:未来的发展既要注重物质财富的增长,更要注重社会的进步;既要注重财富创造的结果,更要注重财富创造的过程;既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更要注重增长的集约性;既要注重经济的效率,更要注重社会的公平;既要注重当代人的发展,更要注重为子孙后代留下广阔的发展空间。总之,深刻认识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正确引领新常态,努力把握好新机遇,是我国较长时期内经济发展应遵循的大逻辑。
2.经济新常态下农业发展的新变化
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将产生深远影响,具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增速和财政收入增速的双放缓对农业发展提出新挑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环境也将面临趋紧态势。中国经济增长率从高速增长转到中高速增长,对社会总需求和财政收入都会有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尽力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优化资源配置,将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在财政收入增长减缓的情况下,如何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保持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是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另一方面,如何保证农产品供给、保持和增加市场需求、促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我们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
经济发展变化对农业的趋势性变化产生影响。一是需求结构发生变化,从农业看,我国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已跨越对数量的追求,步入对数量及质量共同重视的新时期,如何适应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保证农产品供给的数量及质量,是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二是供给模式发生变化,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供给模式依靠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双重资源,农产品进口数量明显增长,我国农产品市场受国际影响的程度不断加深,如何充分利用国内外双市场、双资源,提高农业竞争力,获取更多竞争主动权,是我们必须面临的重大挑战;三是资源功能发生变化,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农业除了承担农产品的供给功能之外,还要在生产过程中始终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以及承担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旅游休闲及传承文化等诸多功能,如何克服资源环境约束,保障农产品供给、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必须破解的重大难题。
1.1.2我国农业经营格局发生重大转变
除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给农业带来的影响之外,农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经历着重大的格局转变。
1.农业发展中面临的新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尤其从2003年开始,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当前,农业发展环境与条件已发生重大改变,面临许多全新的挑战。
第一,农产品供求关系结构性短缺、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压力增大。随着中国人口总量不断增长、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和工业用途不断拓宽,农产品需求总量存在着刚性增长的态势,我国农产品供求紧平衡的特征明显。据《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的测算数据,到2025年末,我国有可能出现1.3亿吨左右的粮食缺口,其中谷物(三大主粮)缺口约为2500万吨。
第二,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不足、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突出。近年来,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对我国农产品产生较大冲击。据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数据,国内大豆、猪肉、牛肉、羊肉等农产品的批发价或到港价已比进口农产品到岸税后价高出10%~50%。国际小麦、玉米、棉花、糖、大米的价格持续走低,与国内农产品相比竞争力明显。据海关总署数据,2016年的大豆进口量达到8391万吨,较2015年增幅为2.7%,再创历史纪录;2016年中国进口谷物及谷物粉为2199万吨,进口金额达57.05亿美元。由此可见,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价格倒挂现象日益凸显,国际竞争愈发激烈。同时,受物质成本、土地租金、人工费用上涨的影响,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的经济成本越来越高,而农产品市场价格并未同步上涨,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依然严峻。
第三,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现象日益加剧。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向城市及非农就业转移,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态势日益加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户的兼业化。由于经营农业的比较效益低,多数农户家庭仅在短时间内进行农业经营,甚至不再专门从事农业。2012年农业部数据显示,我国农业兼业户和非农业兼业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7.9%和8.5%,说明农民已不再以务农为主。二是农业副业化。统计数据显示,农业对农民纯收入的贡献比重明显降低,从1985年的75%降至2015年的39%。三是劳动力弱质化。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农业劳动力表现出低文化、老龄化的特征,结构性短缺明显。根据本书课题组的调研数据,60岁及以上的农业劳动力超过30%,而40岁以下的农业劳动力不足20%。可以说,当前农户不以农为主、农民不以农为生、农业劳动力素质低、新生代农民工务农意愿淡薄。
2.农业发展中面临的新机遇
在看到经济新常态与农业发展新阶段带来的新挑战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忽略农业发展过程中包含的新机遇。
第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带动作用更为有力。“四化”同步已成为我国新时期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思路: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不仅为传统农业的改造提供了先进的生产要素和现代管理手段,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还促进农业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减轻了农业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信息化加快发展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提高农业质量,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城镇化加速推进为城乡统筹、不断夯实农业基础、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创造了条件,利用城镇二、三产业的辐射作用向农村渗透,有助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同时增强农业市场竞争能力。我国工业化已整体进入中后阶段,2015年的工业增加值已占当年GDP的40.9%;2015年,我国信息化发展指数达72.5%;城镇化进程也不断加快,2016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7.4%。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改造传统农业的牵引能力大大增强。
第二,技术变革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先进科技的有力支撑。一方面,生产技术处于快速发展和不断升级的阶段,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理念及相关技术得到普及,构成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坚强基础。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利用广泛增加,其改造效应不断显现。“互联网+农业”已初见成效,并且在未来会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农业生产、经营、销售等环节也将迎来重大的创新和突破。首先,相较于过去城乡二元结构中城乡相对隔离的状态,现在互联网让城乡得以更好的沟通,甚至是站在同一起点上,使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可能。其次,通过网络技术,农产品和农民快速进入市场,流通加速,流通成本降低,运输和存储成本降低,农产品销路更畅,所以很多地方特产现在也越来越有市场了。*后,农民受教育程度低这个短板,一定程度上被移动互联技术弥补,移动端口让农民对信息的了解更便捷,智能技术的应用也给农民的种植养殖能力带来极大提升。
第三,农村改革的全面深化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在这样的精神指导下,我国农业农村各方面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迎来了全新活力。例如,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方面,适时推出了农地“三权分置”改革,使农村土地产权关系进一步明确,更好地实现各类主体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有利于土地资源的优化,促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在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面,为适应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要求,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提出了探索农村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保护农民集体资产权益,以调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为克服农业主要的结构性矛盾,强调要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可见,创新发展、深化改革再度成为我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