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贸易保护主义?
♦圆形方孔钱的国际货币属性与人民币国际化之间有何内生关系?
♦如何通过监管有效应对金融科技发展中的风险?
♦疫情常态化下,中国金融业和金融体系的应对之策是什么?
♦世界金融大变局中,中国金融如何抓住机遇,进行战略规划和科学发展?
♦数字货币真的要来了吗?
大金融思想沙龙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和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联合发起设立的高层次学术沙龙,分“全球领袖”“政策专家”“学术名家”“业界精英”与“青年学者”五个系列。沙龙立足中国实践、紧跟国际前沿,为推动新时期“大金融”学科建设,深入开展“大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搭建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
“大金融”概念,在学理上源于黄达教授所倡导的宏微观金融理论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在理念上源于金融和实体经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系统思维。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大金融论纲》中系统论证了“大金融”命题的基本内涵和方法论思想,为全面构建有利于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大金融”体系框架奠定了理论和实证基础。
为什么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长期维持低增长弱复苏的局面?从需求侧看,全球消费、投资和贸易增速同步放缓,这是一个原因。而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我认为是供给侧因素在近年发生了历史性的结构转变,对全球经济产生深刻影响,并将在未来持续构成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长期挑战。从供给侧看,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增长及结构变化、环境与资源约束、科技变革等,其中人口、资本和技术进步是长周期经济增长的三大要素。2008年金融危机与全球性供给侧变化长周期重叠,进一步加剧了产出能力下降,导致全球经济长期陷入弱复苏状态。当前又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全球经济旧的增长动力受到冲击,新的增长动力尚待培育,这种情况下,全球经济未来发展必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长期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长期挑战一:劳动生产率增长显著放缓,新一轮科技革命尚未全面爆发与转化。在21世纪初信息革命浪潮之后,新一轮科技变革处于量的积累阶段,尚未带来爆发式的投资与消费增长点,全球面临劳动生产率趋势性下降、传统岗位逐渐消失而新产业动力换挡不足等重大挑战。2019年OECD国家劳动生产率增速较20世纪60年代下降4.4个百分点(仅为1%左右),新兴经济体也面临劳动生产率增速下滑的困境(近十年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速下降约3.6个百分点)。
长期挑战二:人口老龄化趋势难以逆转。人口老龄化正在成为全球性、长期性问题。全球65岁以上人口占比由20世纪60年代的5%攀升至近9%,高收入国家甚至高达17.9%。美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参与率大幅下降并在历史低点徘徊;欧盟人口老龄化已成为长期挑战,失业率(特别是年轻人失业率)居高不下;中国进入劳动力增长和人口老龄化转折点,65周岁以上人口占比跨越10%的老龄化分界线。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至2050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比例将增加至22%。在劳动生产率增速已经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将对经济增长产生更大的负面作用,而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短缺、生产效率下降,又将进一步限制创新和产出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长期制约因素(这一点从日本和德国的案例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学术名家
论“积极不干预”的误读:1965年香港银行危机的前因后果 李培德 /
丝绸之路上的圆形方孔钱
——兼论五铢、开元通宝的国际货币属性 王永生 /
明代白银货币化与全球大合流 万明 /
人民币国际化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未来 丁剑平 /
证券投资的估值与定价
——兼谈疫情后的政策和市场 赵锡军 /
金融科技发展中的风险与监管 杨涛 /
疫情对金融业的影响与应对 曾刚 /
全球多重危机下中国的金融开放 肖耿 /
股票估值、情绪与投资策略 类承曜 /
业界精英
对结构性去杠杆的观察和思考——以商业银行视角 金煜 /
世界金融大变局下的中国选择 王永利 /
小微金融服务的进步 黄金老 /
应对疫情全球蔓延仅靠经济刺激是不够的 管涛 /
新一轮全球危机中的对策建议 孙明春 /
政策专家
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格局和启示 肖远企 /
新中国70年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核心指标的变迁 许宪春 /
青年学者
中国金融周期初步分析与政策探讨 朱太辉 /
漫谈央行间货币互换 夏乐 /
全球经济金融形势:疫情影响与趋势分析 钟红 /
“IMI·大金融书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