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地理位置和环境
淅川县是河南省南阳市下辖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所在地,亚洲*大人工湖丹江口水库位于淅川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2°55′~33°23′,东经110°58′~111°53′,位于豫西南边陲,豫、鄂、陕三省交界的黄金地带,因淅水纵贯境内形成百里冲积平川而得名。北有伏牛山脉,东为南阳盆地,处于秦岭山系东南余脉延伸地段,境内丘陵起伏,重峦叠嶂。县境北、东与西峡、邓州、内乡相连,西与湖北郧县毗邻,西北与陕西省商南县相接,全县总面积2820平方千米。丹江水由西北向东南注入丹江口水库。丹江是汉水的主要支流,古称丹水,它发源于陕西省秦岭山脉的南麓,向东南流经陕西省商县、丹凤县、商南县,入淅川,在马镫镇与北来的淅水汇合,流至湖北省丹江口市与汉水汇合。
淅川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半湿润气候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性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气候温和,南北方动、植物均适宜在此地繁衍生长,自古以来就适宜人类在此定居、耕作、生活。
淅川地处要冲,地势险要,陆路交通有修于商末周初的商於古道,由长安东南行,经蓝田,越秦岭,通到商州,再向东南行经武关,进入河南的南阳和湖北襄阳,在秦朝时,这条古道是秦国通往楚国、晋国以及南方其他地方的重要通道。*初是秦国为运送战争所需物资而开辟的一条军事通道,后来逐渐成为关中通往河南南阳、湖北襄阳以及东南方的一条重要商道。历史上淅川的水路交通也极为方便,沿丹江西达秦川,南至荆、襄直通汉口,东达中原重镇南阳,是古代江汉流域通往关中的交通要道,在铁路交通未发达时期,这里是连结东南和西北诸省的重要通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期的丹阳之战就发生在这里。秦末入咸阳亦取道于此,随后雄踞关中而取天下。
无论水路还是陆路交通,均是沿丹江或丹江北岸、东岸的河滩进行交通,这条“丹江通道”纵贯全景,西接秦川,南通鄂渚,东达南阳,水陆联运,颇为便利。
葛家沟墓地位于河南省淅川县仓房镇磊山村葛家沟组南部,丹江口水库西岸由北向南连绵起伏的岗丘上(图一)。墓葬中心区地理坐标为北纬32°18′08″,东经111°31′12″,海拔150~172米,北依山丘,东、西、南三面环丹江口水库,地势为北部、中间高,东、西、南三面低。
图一 淅川葛家沟墓地位置示意图
第二节 历史沿革
葛家沟墓地位于丹江冲积平原原顺阳川西部,丹江由西北部进入顺阳川,又从南部流出,顺阳川面积广阔,历史上号称“四十五里顺阳川”,与同在该区域的丹阳川、板桥川并称为淅川的三大平川,这里是一个适宜农耕的河谷盆地,1973年丹江口水库建成蓄水后,这里变成了库区。
淅川历史久远,早在70万年前人类就在这里聚居生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劳动、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尧舜时,淅川是舜的儿子丹朱的封地,现老城镇石门村还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丹朱墓。
西周时,淅川是楚族熊绎的封地。春秋时,淅川为析,属于楚国及其附庸鄀国之地,楚始都丹阳(如今已经被丹江口水库淹没),在淅川境内。战国时,淅川西北部为秦国商、於之地,余为楚国丹淅地。公元前313年,秦国张仪欺骗楚怀王要其与齐国断交来换取秦国六百里的商於之地,怀王中计,与齐国断交后只得六里地,怀王恼怒不已。“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公元前312年秦楚丹阳会战,楚兵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败于秦军,秦国占领淅川,公元前304年秦国退还淅川于楚国,公元前298年终归秦国管辖。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灭楚后,在该地设丹水、中乡二县,归属南阳郡管辖。丹水县治今淅川寺湾镇。
西汉时该地分属三县:北、中部属析县,西南部为丹水县,属弘农郡;东南部为顺阳县,属南阳郡。成帝初年(前31年前后)刘骜封胶东顷王刘音的三子刘共为顺阳侯,封地位于李官桥镇一带。汉成帝去世后,汉哀帝刘欣继位,封孔光为博山简烈侯,改顺阳县为博山县,并封为侯国,属南阳郡。东汉时博山复名顺阳,设立顺阳县,与丹水县同属荆州南阳郡。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夺荆州,分南阳郡西部设置南乡郡,下辖丹水县、南乡县和顺阳侯国。东晋更名为顺阳郡。北魏置析阳郡,下辖西析阳县和东析阳县,东析阳县治所位于今马蹬镇一带,后改称淅川县。后周并入内乡县。
唐朝初,复置淅川县,治所位于马蹬,唐武德三年(620年)设立淅州,辖淅川、丹水、顺阳三县。贞观八年(634年)淅州废,淅川改属山南东道邓州。
五代十国和北宋时期,淅川由邓州管辖。金朝和元朝时期,淅川并入内乡县,依旧为邓州领地。
明朝时,大量的流民涌入淅川,宣德三年(1428年),仅山西一省饥民,流徙南阳诸郡不下十余万,明成化元年(1465年)三月,河南西华人刘通率在淅川的数万流民举行起义。这次流民起义虽被很快镇压,但却引起了当权者的高度重视。明成化六年(1470年)春,朝廷命右副都御史原杰以户部左侍郎巡抚河南,清查吏治,抚治流民。原杰认为内乡县面积太广,难以控制,便向朝廷建议将淅川从内乡县重新划出单独设县,来管理流民。这一年,明政府同意设置淅川县,县城初设马蹬镇。次年,淅川县城由马蹬再向老城(已被水淹没)迁移。河南按察司事顾以山亲赴淅川考察选点,并作诗《淅阳驻节》。崇祯六年(1633年)10月,李自成攻克淅川城。
清朝时,嘉庆七年(1802年),荆紫关镇和内乡县李官桥已成为商业重镇,为加强管理, 在荆紫关镇设副将、都司等军事长官;1827年,荆紫关镇增设副将一名,守营千总一名,同时在荆紫关镇南夯建土城,在内乡李官桥镇设千总一员;道光十二年(1832年)淅川县升为淅川厅,设同知;咸丰七年(1857年),捻军*领姜太林率部进攻李官桥镇,杀富济贫;清穆宗同治元年(1862年3月5日)太平天国军由内乡攻入淅川,包围县城,数日未克,转而西进,攻占荆紫关镇;1864年3月19日,太平天国军和捻军会师于内乡李官桥镇,附近百姓踊跃投军,两军扩展至10万;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新任河南巡抚以淅川界连楚、陕,教堂林立,需加强管理为由,奏准淅川厅由道辖厅升为省辖淅川直隶厅,直属于省,县丞驻荆子关,属河南省布政司。宣统三年(1911年),属南汝光淅道。
民国元年(1912年)2月,淅川地方绅士全子杰、金橹樵、宋莲舫等人响应辛亥革命,宣布淅川独立,清王朝在淅川的统治从此结束;1913年3月撤销淅川厅改为淅川县,1923年12月下旬,宝丰土匪老洋人(张庆)攻占内乡李官桥镇,杀害4千余人,绝34户;1929年9月,淅川与邓县、内乡、镇平结为联防,时称宛西联防,即宛西自治;1948年5月,设立淅川县人民民主政府,属南阳地区行政公署。1956年改为淅川县人民委员会,1968年改为淅川县革命委员会,1981年恢复为淅川县人民政府,属河南省南阳地区行政公署(1994年改称南阳市)至今。
第三节 发现和发掘经过
淅川葛家沟墓地位于河南省淅川县仓房镇磊山村葛家沟组东南约500米,丹江西岸,北距淅川县城50千米。地处山前丘陵地带,周围高地上分布着许多楚汉墓葬。北部有岳沟、李沟、新四队墓群和下寺、和尚岭、东沟长岭墓群,南有磊山墓群、悯东遗址等(图二)。
1977年淅川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对在此处发现的部分古墓葬进行清理。199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淅川县文化局在文物调查过程中发现有汉代画像砖、陶壶、陶鼎、五铢钱等。
该墓地由于位于丹江口库区消落区内,特别是2014年12月南水北调正式通水后受库水涨落、水流冲刷等影响,部分墓葬表层土被冲走,致使墓口破坏,墓口暴露于地表,甚至于有部分墓葬被冲刷至墓底,对文物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坏。2015年底,库区水位降至*低,部分墓葬发生被盗现象。
2015年12月~2016年1月,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葛家沟、李沟、岳沟周边被盗扰墓葬进行调查,上报河南省文物局并对被盗部分墓葬进行了清理。
图二 淅川葛家沟墓地周边遗迹分布图
为了进一步保护地下文物不受破坏,根据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的统一安排,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委托,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了葛家沟墓葬群的钻探和考古发掘工作。
2016年5~7月,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葛家沟墓地进行钻探,勘探面积8000平方米。根据钻探情况,将葛家沟墓地分为三区(图三),Ⅰ区位于南岭中部(彩版一,1),Ⅱ区位于南岭东部丹江岸边(彩版一,2),Ⅲ区位于南岭南部丹江岸边向南延伸入丹江的高岭上(彩版二),实际考古勘探50000平方米。通过对探孔内的土质、土色、包含物等认真分析, 该探区土层堆积可划分为三层。第1层:耕土层,深0~0.3米,包含物有石块以及植物须根等。第2层:浅黄色扰土层,深0.3~1.2米。第3层:1.2米以下为黄褐色生土层,质坚硬,含礓石。
发掘工作自2016年5月10日开始至8月5日结束,历时87天。Ⅰ区发掘清理墓葬3座,Ⅱ区发掘清理墓葬11座(图四),Ⅲ区发掘清理墓葬65座(图五;彩版三)。实际发掘面积2000 平方米,清理、发掘战国、西汉各类墓葬共计79座,出土铜、铁、玉、骨、陶等各类质地的文物300余件。
另外还发掘清理了一个扰坑(原编号为M78),由于扰坑较浅又没有遗物出土,故在报告中不再叙述。
考古发掘严格遵循《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要求进行,根据土质土色辨别遗迹现象,按照由上而下由晚及早的原则逐层向下清理,注意各种与建墓、葬制葬俗等有关的遗迹现象,加强对古墓葬的测绘、摄影、摄像工作,对保存较好的人骨架进行提取,聘请人骨鉴定专家对人骨的种属、年龄、性别等进行鉴定。运用*先进的考古理论和考古方法、考古技术,全面提高发掘质量。加强对出土文物的安全管理工作,建立专人负责制,确保出土文物安全,重要的文物及时安全送达专门的文物库房,进行妥善保护。并按照河南省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提交资料的要求,统一文字记录格式和内容,认真、规范填写,做到文字、图纸、照片、电子文本四对照,力求准确无误。
墓葬发掘编号为2016XCGM××(2016:发掘年度;X:淅川;C:仓房镇;G:葛家沟村;M:墓葬;×:墓葬编号)。墓葬编号根据发掘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为行文简洁,以下均省略前缀,仅保留墓号。)
该工地考古发掘领队崔本信,李宏庆、曾庆硕主持日常发掘工作,参加发掘的技术人员有曾宪、曾显堂、鲍群、张一斌、郭德生、王侠、郭照彬、苏桂洲、陈春林等。
参加后期整理的有郑龙龙、尚元昕、鲁宏伟、张一斌、杜祖生、鲍文哲、郭德生等。
第二章 战国墓葬
第一节 墓葬综述
一、墓葬分布
葛家沟墓地共计发掘战国墓葬16座,即M15、M20、M23、M24、M31、M33、M40、M42、M43、M46、M49、M57、M58、M62、M63、M77,均分布在Ⅲ区。这16座战国墓葬分布较为分散,没有明显的规律,且不存在打破关系,除M42、M43相距较近存在并列关系外,其余墓葬皆距离较远。
二、墓葬形制与结构
可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和甲字形竖穴土坑墓两类。
第一类,甲字形竖穴土坑墓,1座。M77,平面开口呈甲字形,由长方形斜坡墓道和长方形墓室两部分组成,墓道朝东,位于墓室一短边中间。M77椁周围回填青膏泥。填土土质较硬,结构较致密。
第二类,不带墓道的竖穴土坑墓,15座,平面开口长方形,多数墓葬墓室口与底同大,四壁垂直,少数墓葬底部有生土台。墓内填土为夹杂白沙岩的黄褐色五花土,土质较软,结构较疏松。
三、墓葬方向
这16座墓葬中,头向北者3座(M24、M31、M33),头向东者6座(M23、M40、M58、M62、M63、M77),头向南者7座(M15、M20、M42、M4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