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问题研究:以青海为例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05165988
  • 作      者:
    张爱儒
  • 出 版 社 :
    民族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2-01
收藏
作者简介
张爱儒,1969年生,甘肃景泰人。经济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青海大学研究生院党委书记、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区域经济关系与区域发展、三江源与祁连山生态经济。系青海省委省政府法律顾问、“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人选、“四个一批”优秀人才,青海省“优秀专家”、“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领军人才,青海省“135高层次人才”学术领军人才、青海省优秀学科带头人,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青海省首届科学成果一等奖、第四届全国民族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获得者;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软科学、教育部“春晖计划”、青海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青海省智库重点项目、青海省软科学等项目负责人;先后在《兰州大学学报》《经济问题探索》《统计与决策》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30余篇被CSSCI全文收录。

展开
精彩书摘
  一、以农村闭塞为主的城乡分离阶段(1949-1978年)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于社会主义改造进程里,大力推行“一化三改”。为了促进工业化发展,采取了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推行城乡分离制度,致使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实施这一战略是由于当时独特的历史环境,是为了让我国在短时期内以较高的速度形成能够保护国家主权与民族独立的技术基础,实现初期的现代化战略目标,这一战略的存在是符合当时的国情的。不过这也使城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激发了较多的现实问题与社会矛盾。所以说,我国城乡问题初见端倪可追溯至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这一段时期,即1949-1978年。在此期间,我国所要解决的是怎样使农业飞速进步来促进工业化发展的问题。对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工业化的重置与全新发展,我国以单一的公有制与计划经济模式为依托,此模式借鉴于苏联,并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此为当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模式。并且,以土地改革为前提,实施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与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从而使城乡差距问题进一步凸显,阻碍了城乡的均衡发展。
  对这一阶段进行具体剖析,又可将其划分为两个时期,即起于1949年止于1956年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的转变时期与起于1957年终于1978年的计划经济时期(此间城乡二元结构日益凸显,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的转变时期,我国出于扭转经济基础落后的不利条件的考虑,对农村生产力进行解放,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土地改革,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生产力得以释放,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进步,农村经济出现雨后春笋般的重生。不过,此时我国在复杂的国际竞争中,受限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工业化发展处于封闭状态,实行工农产品的不对等贸易,出现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工业化初期必要的原始积累是由农业中所获得的经济剩余所构成的,正因如此,中国城乡差距逐步凸显。在计划经济期间,我国基本结束了农业社会主义的改造,国家开始推行“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制定了计划经济体制、农产品统销统购制度及户籍管理制度,人民公社也在那时出现。在这一系列政策制度的实施下,较为完备的工业经济体系初步形成,城市经济迈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不过,这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进行了约束,并因此出现了一连串的问题,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将农民与土地进行组合,使城乡间出现市场缺乏的现象,城乡二元结构凸显,且在较长时期内限制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向前进步。
  二、以城镇工业为发展主流的城乡关系融合阶段(1979-1989年)
  改革开放的诞生源于1978年12月所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自此,农村整体处于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的浪潮中,同时政府大力支持创办乡镇企业,集贸市场交易得到较大的发展空间,农村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而且市场机制的适时推行,使城乡要素流通的空间与规模得到拓展,城乡之间的联系逐步紧密,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开始出现突破口。中国城乡关系出现新的发展方向,具备前所未有的新特点,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为工农业产品提供了市场互换平台,有效促进了城乡关系的融合。改革开放后,对于一直推行的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予以取消,并对农产品经营实行放开政策,众多的农产品可享受市场定价权,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工农产品价格关系实现了深层次的变化。农村社会生产力所蕴含的丰富潜力得以在农业市场化改革下充分发挥出来,我国农业结构也出现了全新的转变,从将粮食生产作为主线向农、林、牧、渔业多样化发展与多形式经营过渡。对农业总产值的构成因素进行剖析发现,种植业贡献减少了一半左右,而畜牧业提高到超过30%,同时主要农产品供给也不再是长期匮乏,呈现出总量基本均衡状态,甚至是富余,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也得以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乡镇企业强劲的发展势头,城乡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发展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乡镇企业的强势出现与高速发展。不过乡镇企业发育于中国城乡分离的制度条件下,导致其在要素的整合使用、产业以及技术结构等方面无法与城市中的工业进行合理的交流与协作,所以其并不能称作中国城市工业进程的自然发展,这也造就了乡镇企业在中国经济结构里别具一格。乡镇企业的强劲发展也推动了中国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其从改革前城市工业、农村农业分明的二元经济结构过渡到城市工业、农村农业、农村工业三者有效互通的全新经济结构,有力带动了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三节 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 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基本认知
第五节 城乡一体化前提条件
第六节 我国城乡关系的演变
第七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八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方法
第九节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城乡一体化理论基础与模式经验
第一节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第二节 城乡要素禀赋理论
第三节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第四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第五节 区域经济辐射理论
第六节 马克思、列宁的城乡一体化理论
第七节 国外的城乡模式经验

第三章 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情况
第一节 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演进
第二节 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
第三节 我国城乡一体化实践经验与启示

第四章 青海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第一节 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
第二节 青海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
第三节 青海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成效
第四节 青海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障碍

第五章 青海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SWOT分析
第一节 模型介绍
第二节 青海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SWOT分析

第六章 青海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水平测度评价
第一节 评价指标选取
第二节 指标体系构建
第三节 指标权重计算
第四节 青海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水平测度
第五节 青海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
第六节 青海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因素评价

第七章 青海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
第一节 青海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体制机制建设进程
第二节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体制创新研究
第三节 青海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安排
第四节 青海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运行机制
第五节 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体制机制建设的着力点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本书指标解释及计算公式
附录二 青海省2009-2016年部分经济社会发展数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