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时代的庆城
一、庆城的自然环境
《禹贡半月刊》发刊词中说:“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如果找不到舞台,哪里看得到戏剧!”这一将时间和空间紧密结合的“地理舞台说”,催生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诞生。1936年,顾颉刚在《地理教学与民族观念》一书中引用张其昀翻译的《人生地理学》中的一段话:“夫地理与历史之关系,非仅舞台与戏剧之比也,盖舞台常静止,而地理则变动。食物也,气候也,其于人生之影响,端绪纷繁,不可胜纪。国土之于人民,其犹鸟之有巢乎!”将国土与人民比喻为“鸟之有巢”,将地理环境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史学家宁可则分析了“地理舞台说”的不足之处,认为:“地理环境不单是人类历史活动的沉默背景和消极的旁观者,它本身就是人类历史创造活动的参与者,是这种活动的对象和材料。地理环境不仅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或不利的条件,它自身也在与人类活动的交互作用中不断改变面貌。”在这里,地理不仅仅是舞台,而且参与到演剧活动之中,构成了历史的一部分。这是对既有观念的超越。大地不仅是人们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活动的舞台,也应是人类的创造对象。
庆阳的历史,是在庆阳的地理环境中演出的。无论是帝王将相、庶人百姓,曾在这里体国经野、设官牧民,秣兵厉马、出击外敌;或者从事农牧业生产,都离不开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黄土高原沟壑区,不仅是庆阳人民的政治舞台,也是军事舞台,还是人们生活赖以维持的经济舞台。所以,下面我们首先对庆阳地区的地理环境进行叙述。
(一)鄂尔多斯盆地
庆城县和庆阳地区所处的地理大环境是鄂尔多斯盆地。在中国的地质构造中,祁连山—吕梁山—贺兰山构成一个“山”字形构造。这个构造,是由祁连山、吕梁山组成的弧形,在祁连山、吕梁山之间通过黄龙山、铜川背斜、永寿梁、崔木梁、岭山(凤翔县北端)、宝鸡、华家岭、乌鞘岭相连,前弧顶端位于宝鸡附近,脊柱是以贺兰山为主的一系列南北走向的狭长复式皱褶带。山字形脊柱两侧,形成盾地,东侧为鄂尔多斯盾地,西侧为阿宁(阿拉善、宁夏)盾地。今天甘肃的庆阳市、平凉市,陕西的延安市、榆林市、铜川市和咸阳市北部,宁夏的大部,内蒙古黄河以南的鄂尔多斯市(原名伊克昭盟),在地质年代上属于同一个地质单元——鄂尔多斯盆地。盆地以北从黄河大拐弯的伊克昭盟隆起,南至渭北高原,即关中的北山,从黄龙山经铜川背斜、永寿梁、崔木梁、岭山至宝鸡,地质上属于祁—吕—贺“山”字形构造体系的前面弧;东至晋陕交界的黄河谷地,包括吕梁山以东;西包石嘴山—银川—固原大向斜,贺兰山—六盘山以东,属于祁—吕—贺“山”字形构造体的东侧盾地。
鄂尔多斯盆地跨陕、甘、宁、内蒙古四省区。全区土地面积近37万平方公里,人口4700余万,耕地面积约18亿亩。该地区土地辽阔,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丰富,具有能源基地的区位优势。庆阳地处鄂尔多斯盆地的中心位置,成为长庆油田的诞生地。庆阳的历史,就是庆阳人民在这样一个大的地理单元中交互演绎而创造出来的。人们在这样的地理单元中开发土地、利用自然,与周边交往。于是陕、甘、宁、内蒙古地区,在历史时期是相互关联的,在文化上具有共同性,可称为同一个文化共同体。
P1-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