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资本结构
企业资本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获得:留存收益、负债融资和权益融资。留存收益来源于企业内部,是企业日常经营积累所得的一部分。留存收益的资金使用成本较低,没有显性成本。不过,留存收益规模往往有限,而且波动性较大,容易受到企业经营政策、市场环境和利润水平波动的影响。负债融资和权益融资都来源于企业外部,是企业通过金融市场筹集到的用于自身经营发展的资金。相较于留存收益,负债融资和权益融资的规模更大。首先,看负债融资。负债融资其实是在债务合同约定的各种事项下,债务人到期还本、定期付息而获取的资金。负债融资主要包括企业与相关经济主体之间的信用往来资金,既有公司债券,也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还有企业之间的信用资金。虽然负债融资能够缓解公司经营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缺口,并且有助于控股股东在保证控股地位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可控的财务资源,但是定期付息、到期还本使得公司财务受到约束。另外,债权人为了保护自身权益不受影响,往往要求负债企业要具有良好的信用记录、坚实的资产抵押,而且经常会针对负债企业的各种经营管理决策提出附加条款,从而对企业经营管理施加外部约束。其次,看权益融资。权益融资,又被称为股权融资,主要是指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的方式来筹集资金和获取资本,主要包括原始投资者投入的资金和增发配股所筹集到的资金。企业在获取权益资本的同时会出让相对应的企业产权,而且权益融资还具有剩余索取权,享有剩余收益权。相对于其他资金来源,权益融资规模更大、财务约束更小;但融资成本往往高于债务融资,同时会产生股权稀释效应,会影响原有股东的相关权益。由此可见,各种来源的资金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企业应当按照自身需要和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资金、构建合理的融资结构,从而减少融资成本,利用财务杠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资本结构是企业资本的组成和相互关系,是指企业从多条内外部融资路径中获得的各种资本占总资本的比例,不同的筹资方式组合会使得企业资本结构发生变化。另外,各种来源的资本有长期和短期之分,广义的资本结构是企业全部资本的组合及其比率关系,狭义看资本结构是长期资本的组合及其比率关系,本书将使用广义的资本结构概念。衡量资本结构的具体指标有很多,比如短期负债/总资产、长期负债/总资产、总负债/总资产、负债、权益、权益/总资产,以上指标需要根据具体研究问题针对性地选择。本书主要研究终极控制股东的负债融资偏好,所以在指标选择时采用总负债/总资产来衡量目标控制公司的资本结构水平,分析企业所有负债占企业资金来源的比例构成,不区分是短期负债,还是长期负债。
1.5.2终极控制股东
股东是通过向股份有限公司出资并获取股份的投资者。随着公司治理的主要矛盾从第一类委托代理关系问题转向第二类委托代理关系问题,终极控制现象便逐渐形成了,它是股权分散走向股权集中并继续深入推进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股东也逐渐经历了大股东、控股股东和终极控制股东的演变过程。
在股权集中的背景下,持有公司股份数量最多的投资者往往被称为公司大股东(或第一大股东)。如果公司所有股份能够实现同股同权,那么公司大股东便可以因其持股数量最多而具有较多的投票权。控股股东与大股东不一样,中国《公司法》对控股股东①的内涵已经做了具体的认定。控股股东应当是通过持有公司股票数量占绝对多数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对公司重大决策产生决定性影响的股东。判断控制股东并不应当通过股东持有公司的股票数量来认定。一般而言,股份有限公司控股股东可以通过签署特定协议、向董事会派驻特别代表、行使特别投票权等方式获得实际上的控制权。通过对大股东和控股股东的认定分析可以发现,公司大股东和控股股东并非完全一致。当公司大股东能够对公司重大决策产生决定影响时,便可以称为控股股东;如果大股东不能对公司的重大决策产生决定性影响,便不能称为控股股东。相反,即使股东持有相对少的股份,但是通过一些特定的方式方法对公司重大决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那么该股东便能称为公司的控股股东。终极控制股东是股权集中现象进一步演化的结果,是通过复杂的投资关系能够支配目标控制公司重大事项的投资者。依照相关规章①的认定,相较之大股东、控股股东,无论是否持有公司股票,终极控制股东必须是能够通过特定方式和复杂的控制链条关系来支配公司行为的投资者。
综合以上分析,大股东、控股股东和终极控制股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分析时应根据不同的背景和问题使用特定的概念,而不能混淆使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