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与碳中和(中国行动)》:
一、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清洁电力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协同推动新能源设施建设。因地制宜积极开发陆上风电与光伏发电,有序推进海上风电建设,鼓励新能源龙头企业跨省投资建设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加快推进浙江宁海、长龙山、衢江和安徽绩溪、金寨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开展浙江磐安和安徽桐城、宁国等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研究建立华东电网抽水蓄能市场化运行的成本分摊机制。加强新能源微电网、能源物联网、“互联网+智慧”能源等综合能源示范项目建设,推动绿色化能源变革。
《关于做好新能源配套送出工程投资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高度重视电源配套送出工程对新能源并网的影响,加强电网和电源规划统筹协调,允许新能源配套送出工程由发电企业建设,做好配套工程回购工作,确保新能源并网消纳安全。
《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发展智慧能源。加快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部署区域能源管理、智能计量体系、综合能源服务等典型应用系统。结合5G等通信设施的部署,搭建能源数据互通平台,提高电网、燃气网、热力网柔性互联和联合调控能力,推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提高电网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和调控能力。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优化发展方式大规模、开发可再生能源,促进存储消纳、高比例利用可再生能源,坚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可再生能源,健全体制机制、市场化发展可再生能源,坚持开放融入、深化可再生能源国际合作。展望2035年,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在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0亿吨标准煤左右,“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增量中占比超过50%,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达到3.3万亿千瓦时左右,“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量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中的占比超过50%,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实现翻倍,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总量消纳责任权重达到33%左右,可再生能源电力非水电消纳责任权重达到18%左右,地热能供暖、生物质供热、生物质燃料、太阳能热利用等非电利用规模达到6000万吨标准煤以上。
《“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提出,重点发展先进可再生能源发电及综合利用技术,聚焦大规模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研发更高效、更经济、更可靠的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以及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先进发电及综合利用技术,支撑可再生能源产业高质量开发利用,攻克高效氢气制备、储运、加注和燃料电池关键技术,推动氢能与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重点发展新型电力系统及其支撑技术,加快战略性、前瞻性电网核心技术攻关,支撑建设适应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电源友好并网、源网荷双向互动、智能高效的先进电网,突破能量型、功率型等储能本体及系统集成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满足能源系统不同应用场景储能发展需要。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建设重要绿色能源基地。一是强化能源安全高效绿色供给。加强沿海电源点及电力、油气输送通道规划布局,统筹建设海上风电、沿海LNG接收、煤炭中转储运、核电基地。推进深远海风电试点示范和多种能源资源集成的海上“能源岛”建设,支持探索海上风电、光伏发电和海洋牧场融合发展。推进沿海天然气管网建设,合理规划建设沿海电网过江通道和天然气过江通道,打通长江北翼绿色能源和天然气输送通道。规划建设连云港石油储备库。依托沿海港口推进煤炭中转储备基地建设。在确保绝对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利用核能,稳妥推进核能供热。二是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推进风电全产业链布局和光伏产业集群化发展,建设盐城国家级海上风电检验中心,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加快突破光伏产业关键技术,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研究风电制氢储能。推广新能源应用,建设新能源应用示范城市。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推动电力系统向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方向演进。统筹高比例新能源发展和电力安全稳定运行,加快电力系统数字化升级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迭代发展,全面推动新型电力技术应用和运行模式创新,深化电力体制改革。以电网为基础平台,增强电力系统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推动电网主动适应大规模集中式新能源和量大面广的分布式能源发展。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建设智能高效的调度运行体系,探索电力、热力、天然气等多种能源联合调度机制,促进协调运行。以用户为中心,加强供需双向互动,积极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加快推动新型电力系统技术突破。研发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开展新能源发电并网及主动支撑、大容量远海风电友好送出、柔性直流、直流配电网、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V2G、虚拟电厂、微电网等技术研发及示范应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