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中医治疗皮肤病的发展简史
中医皮肤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原则,研究皮肤和皮肤附属器疾病的一门学科。中医皮肤科学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在历史和现代的临床实践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早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公元前14世纪)中就有关于“疥”(疥癣)、“疕”(银屑病)诊疗摄护,以及胸、颈、肘等部位疮疡痈疽的记载。皮肤病在中医学体系中一直属于中医外科学范畴,周朝(约公元前1122年)将中医外科专业发展为一独立学科,设立医官,管理医政,创立疡医分科。《周礼 天官》中记载当时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类,其中疡医即为诊治外科包括皮肤病的医生。疡医治病以“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 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可见我国商周时代疡医就掌握了外敷药、外科刮脓、用腐蚀药去坏死组织的方法,这也是世界医学史上*早应用砷、汞制剂的记载。
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外科专著所记载的病种不尽相同。公元前11世纪,先秦时期的《山海经》记载了“疠、疣、疽、肿、痤、白癣、疥、骚、痈、胝、皮张、腊、曝”等10多种皮肤病。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约成书于战国晚期(约公元前5世纪),是我国发现*早的方书。《五十二病方》中记载了冻疮、疣、虫咬等皮肤病的病名及治疗方法。中国*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标志着中医理论著作、中国医学体系的形成。《黄帝内经》中有诸多关于皮肤病的论述,包括皮肤及皮肤附属器的解剖、生理、病理。《黄帝内经》中涉及疮疡、痈、痤、麻风等30余种皮肤病,如《素问 气交变大论》曰:“岁木不及 炎暑流火 病寒热疮疡,痱胗痈痤。”又如《素问 长刺节论》曰:“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
成书于西汉以前(公元前1~公元200年)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本草学专著。该书共收录药物365种,其中治疗皮肤病药物达100多种。
至晋代中医外科继续发展,约成书于公元 265 年的《肘后备急方》列述了45种皮肤病。《刘涓子鬼遗方》成书于公元499年,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中医外科学专著,书中记述了20多种皮肤病、140 多首方剂,书中首次记载的水银膏治疗“疥癣恶疮”等皮肤病,早于其他国家600多年,为中医皮肤病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隋代巢元方等(公元610年)撰写的《诸病源候论》和唐代孙思邈(公元652年)撰写的《备急千金要方》对中医皮肤病的病因、病机、证候、治疗有了比较全面的论述。《诸病源候论》所载皮肤病叙述深入,书中列述的50卷中有15卷与皮肤病相关,其中成人皮肤病100余种,小儿皮肤病40余种,其中详述了瘾疹、风瘙痒的病因病机和诊疗方法。《诸病源候论》中述“漆有毒,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喜面痒,胸背肶腨,皆悉瘙痒,面为起肿,绕眼微赤 若火烧漆其毒则厉,著人急重,亦有性自耐者,终日烧煮,竟不为害也”,详细描述了大漆皮病的症状。《备急千金要方》分类介绍了皮肤病、美容、小儿皮肤病。宋代陈自明的《外科精要》(1263 年)是第一部以“外科”命名的专著。元代齐德之《外科精义》强调整体观念,倡导内外兼治、攻补兼施。
明清时期,中医皮肤病学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在治疗传染病领域蓬勃发展。梅毒于明代弘治十五年(1502年)进入中国,并逐步蔓延,引起了医家的重视。明代韩懋编写的《杨梅疮论治方》是我国第一部诊治梅毒的专著,陈司成撰写的《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梅毒专著。明代薛己所著的《疠疡机要》是古代第一部麻风专著;沿用至今的皮肤科经典方剂——仙方活命饮,也出自他执笔的《薛氏医案》。1550年出版的《解围元薮》是我国第二部麻风专著,随后肖晓亭撰写的《疯门全书》治法多样,涉及麻风病程各个阶段,并提出多种行之有效的防传染措施。这三本麻风病专著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防治麻风的丰富经验和治疗特色。
明清时期,皮肤外科方面也出现了诸多大家。明代王肯堂编著的《疡医证治准绳》(1602年)整合了明代以前皮肤外科之大成。中医外科学大家陈实功积累了丰富的外科临床经验和理论见解,撰写的《外科正宗》(1617年)是中医皮肤病著作中*为完善的。书中所论述的病种中近一半隶属皮肤病范畴,其中“奶癣”的命名也*早见于本书。清代祁坤撰1665年出版的《外科大成》是中医外科综合性著作,创立了皮外科部位分类法。1742年,《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的撰成标志着第一本中医皮外科教科书的出现,该书拟“部位分类法”排列病种的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至20世纪部分中医皮肤科著作仍使用此分类。清代吴师机的《理瀹骈文》是治疗皮肤病的膏药专著,记述并建立了皮肤病外治法。明清时代的外科流派对后世中医皮肤科学术流派有很大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医皮肤病学逐渐从中医外科分化出来。上海中医学院1960年版的《中医外科学讲义》将“皮肤病”列为专章,以皮肤的形态为主要分类方法论述中医皮肤病。在关于“皮肤病分类和形态”章节中指出:“皮肤病各有不同,它的分类一般由病因、症状、形象、颜色等来分。”书中详述了风、水疱、脓疱、斑、疹、痣、雀斑、丹毒、、疣、疥、皲裂、胼胝、脱毛、癣15种皮损的外在表现。自1960年起,多个中医院校先后编著了各版含有中医皮肤病学的中医外科学相关全国高等院校统编教材,包括《中医外科学简编》、《中医外科学中级讲义》、《中医外科学》(1964年)、《中医外科学》(1974年)、《中医外科学》(1986年)、《中医外科学》(1991年)等。
现代中医皮肤科已形成了以赵炳南、朱仁康、顾伯华为代表的三大学术流派。赵炳南学派以赵炳南为代表,赵炳南有“现代中医皮外科奠基人”之称,学术上取法于《医宗金鉴》,善从湿、热论治皮肤病。以朱仁康为核心的朱仁康学派,学术上以《疡科心得集》为宗。顾伯华代表的顾氏外科是我国近百年来颇有影响力的中医外科学派,其治法取自《外科正宗》。
第二节西医治疗皮肤性病的发展简史
皮肤病学是研究皮肤病和相关疾病的学科,包含皮肤及附属器的功能、结构,以及相关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等。在公元前1600年的埃及文献Ebers Papyrus中就有不少关于皮肤病的记载,医学文化流传至希腊、古罗马。约公元前400年,希腊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就强调皮肤病的病因学说,他认为皮肤病分为局部性和全身性两种。古罗马医学家Celsus(约公元前30年)编著的《罗马百科全书》(De Re Medica)记录了多种皮肤病,并强调皮肤形态学说,该书在成书之后的1 000多年里一直是皮肤外科、整形外科医师们的参考指南。随后盖伦(Galen)提出了皮肤病的体液学说。这三种学说对18世纪的皮肤病学影响巨大。Mercurialis于1576年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皮肤病学专著。1700年,Ramazzini所著职业病专书《论手工业者的疾病》(De Morbis Artificium Diatriba)是第一部职业性皮肤病学专著。
18世纪是现代皮肤病学的里程碑,涌现出了不少著名医师,皮肤病学在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迅速发展。1714年,英国的D.Turner综合了Mercurialis的理论,整理出版了De Morbis Cutaneis。法国的J. Autruce(1684~1744年)详细描述了皮肤的组织和解剖关系。法国的Lorry(1726~1783年)在希波克拉底病因学说的基础上,强调了病机学说的重要性。维也纳的J.V. Plenck(1733~1807年)、英国的R. Willan(1757~1812年)根据皮肤损害形态学进行皮肤病分类。Lorry在此基础上整合每一种皮肤病病名对应的生理、病理、病因、症状,为19世纪皮肤病的发展起到了先驱作用。
1816~1880年,奥地利的F. Hera根据病理学进行皮肤病分类,强调皮肤病的外用疗法,他后来也成为世界上*有声望的皮肤病学家。伴随着显微镜和玻片染色技术的改进,病理组织切片技术在19世纪后半期不断发展,为真菌和其他微生物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此期间,依次发现了黄癣菌、花斑癣菌、红癣菌、软下疳链杆菌、麻风杆菌、淋病双球菌等。1954年,美国S. Rothman撰写出版了《皮肤的生理和生物化学》(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of the Skin),这本书对后世皮肤病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此皮肤病学科的研究趋势逐渐从形态学和组织,向更深层次的生理和生化等基础方向发展。
20世纪早期,梅毒的研究在皮肤科领域掀起了巨大的波澜。F. Schaudinn和E. Hoffmann发现了梅毒螺旋体;A. Wassermann随之发明了梅毒血清补体结合试验;P. Ehrlich发现了“606”和“914”,对当时梅毒的控制具有相当大的意义。1874~1875 年,由嘉约翰口译,林湘东、林应祥笔述,整理出版的《皮肤新编》(Manual of Gutaneous Disease)和《花柳指迷》(A Guide Book of Syphilis),分别是我国第一部西医皮肤科著作和第一部西医梅毒专著。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医学界召开了多次皮肤科学国际会议,将*新研究进展介绍到各国。1883年,美国长老会医生聂会东(James Boyd Neal)在山东登州开设医院。1887年,传教士梅藤根(Missionaries Mei Fujine)在杭州建立麻风病院。20世纪初,更多外籍人士开始在我国创办医院和医学院、开设皮肤科门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医学院校激增,为皮肤科门诊的广泛开展提供了条件。1953年,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学会正式成立,各大城市相继成立分会,皮肤病学科的队伍迅速壮大。同年,上海第一医学院举办了首届皮肤性病学专业班,《中华皮肤科杂志》创刊。1954年,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后改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性病研究所)成立于北京。1958年,上海第一医学院编写了第一版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皮肤病学》。此后相继有杨国亮主编的《皮肤病及性病学》、王国超主编的《皮肤病学》、张学军主编的《皮肤性病学》等皮肤病学相关教材出版,为培养皮肤病学科专业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20世纪上半叶,皮肤病学科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缓慢,该时期除皮肤组织病理学外无其他检查方法。20世纪下半叶,其他基础学科长足发展,丰富了皮肤病学科的研究手段。随着科学技术在医学层面的进步,皮肤科领域着重强调基础科学研究,从生理、病理等基础方面深入研究皮肤病的病因病机,使得相关学术研究水平逐渐提升。近20年来,皮肤科领域的新发现、新进展层出不穷,为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了更多思路。
第三节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的发展概况
中西医结合是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就是“在中西医团结合作的基础上,主要由中西医兼通的医学人才,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方法,研究、继承、发扬中国传统医药学遗产,丰富现代医学科学,发展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统一的新医药学”。
自明清时期,西方医学传入中国,有一部分医家认为传统中医可以取西方医学之所长,为我所用。由此萌发了“中西医汇通思想”的思潮,史称“汇通派”,涌现了王学权、杨则民、唐宗海等医学家。该时期出现的《皮肤新编》《中西医学汇综》等中西医汇通著作中都记载了中西药并用的经验。但那时的学术思想仅是取长补短以取得更好的疗效,并不是用现代科学方法来发扬中医学。1926年,由汪洋编著的《中西皮肤病学讲义》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纂的皮肤病学专著。该书一方面以西方医学理论论述了31种皮肤病的病因、证候、治疗、预后等,另一方面用中医术语讲述了18种症的病因、证候、诊断、理法、方药。1933年,中医皮肤病著名医家朱仁康出版的《中西医学汇综》,成为了一部对后世具有重要意义的中西医汇通著作,该书将中西医病名互相对照、中西学说相互融合,奠定了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中国中西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