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反思与建构 : 百余年来中国文学理论的知识型转换与范式转移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02168653
  • 作      者:
    姜文振
  • 出 版 社 :
    河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7-01
收藏
内容介绍
  《反思与建构:百余年来中国文学理论的知识型转换与范式转移》以知识社会学为理论框架,系统探讨了中国文学理论在百余年间的知识型转换与范式转移过程。作者从“知识”的概念、属性出发,结合福柯的“知识型”理论与库恩的“范式”理论,深入分析了中国文学理论从传统到现代再到当代的演变轨迹,揭示了其内在的社会文化动因与思想逻辑。 
  全书以“知识型”为核心线索,考察了中国现代文论的生成机制及其合法性依据,分析了文学理论从“科学性”到“反思性”的转变,以及在后现代语境下的多元发展。书中指出,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转型深受西方现代性思想的影响,经历了从“反映论”到“建构论”的认识论转变,这一过程既体现了文学理论的知识属性,也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复杂性。 
  作者进一步探讨了中国文论在“新后学”境遇中的可能演进趋向,提出了对“文学理论”本质的重新思考,尤其是对“科学性”与“价值性”、“普遍性”与“地方性”等矛盾关系的深刻反思。通过回顾中国文学理论的历史发展与现实困境,《反思与建构:百余年来中国文学理论的知识型转换与范式转移》为理解当代文论的知识分化与范式转移提供了新的视角,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 
  总的来说,《反思与建构:百余年来中国文学理论的知识型转换与范式转移》是一部融合理论深度与历史视野的学术著作,旨在通过对文学理论的知识型转换与范式转移的系统研究,为中国文学理论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启示。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知识社会学视域下文学理论的知识学属性
  歌德在德国文学中的出现是由这个历史结构安排好了的。
  ——恩格斯《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
  社会确实具有一个客观的结构,但同样千真万确的是,社会在根本上也是由——用叔本华那句名言来说——“表象和意志”构成的。这里的关键在于,每个人对世界都有一种实践知识(practicalknowledge),并且都将它运用于他们的日常活动之中。
  ——布尔迪厄、华康德《反思社会学导引》
  从知识社会学的视野审视百余年来中国文论的发展、演进、纷争、转型,深刻考察分析中国文论的实然与应然状态,透视其知识型的生成与范式转换之内在的复杂多维的社会文化机理,是当前中国文论研究的一个广为关注的研究领域。在知识社会学的宏观视域与微观剖析中,我们不仅可以获得对于百余年来中国文论知识型从古代到现代的转换及其动因的深刻把握,亦可以在当代中国文论的范式转移及其困境中探究中国文论在“新后学”境遇中的可能演进趋向。欲达此目的,则须对于“知识”“知识社会学”及“知识型”与“范式”的相关理论问题做一概要梳理,由此确立我们研究百年来中国文论知识型生成及范式转换的更为明确、可把握的理论视域。
  一、“知识”的概念、定义与属性
  文学理论是作为一种体系性的明述的知识而存在的。但是,在一般的研究中,文学理论的知识属性都似乎是不证自明的,人们并未深究文学理论作为一种知识何以可能。从百余年来基于现代知识型的中国文论知识生产来说,人们在讨论文学问题或文学理论问题时,很少去明确界定什么是“文学知识”或“文学理论知识”,并且,人们对于“知识”概念的理解主要还是西方传统知识论对于“知识”的那种理解方式,即从认识论的层面上,将“文学知识”理解为一种对于文学现象或文学现实的一种“反映”,文学的本质、规律、特征等都客观存在于文学现象之中,要确保文学理论的“科学性”,就应全面、客观地考察古今中外各种文学现象,通过归纳、概括、总结,从现象中“抽象”出关于文学的本质、特征、规律的理解把握,并将其系统地组织起来,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科学”的文学理论体系。
  从根本上而言,这种理解方式体现的乃是一种现代性的知识论认知模式,内在地隐含着我国文论在基本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上所接受的源于西方传统认识论的深刻影响。相对于中国古代文论,这种“知识”的把握方式意味着自近代以来中国文论在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方面所发生的深刻转型。正是这种转型,导引着中国文论知识型的现代生成与内在转换。而这种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因其影响之深刻广泛而延续百余年,使得中国文论在其现代发展中虽然经历了多轮次的范式转移与纠缠——审美、功利、启蒙、革命……但其内在的理路却一直延续至20世纪90年代。当后现代的理论思潮开始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并重塑文论研究者研究文学基本问题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时,“文学知识”或“文学理论知识”才开始突破其已经形成传统的基于传统认识论的现代知识型,以“反映论”为哲学基础的本质主义逐渐失去了其达成理论共识的可能性,“文学知识”或“文学理论知识”开始呈现其向后现代知识型转换的理论趋势,其建构性、多元性、历史性、地方性、相对性及其生成过程或生产过程中的复杂关系状态逐渐为人们所认知和理解,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亦逐渐放弃了其曾经抱有的各种理论雄心而趋向于对于变动不居的文学现象的更为具体的考察、研究与阐释,从而经历了从“文学理论”到“理论”再到“后理论”的文论知识型/范式的转移历程,这一历程至今仍处于进行之中,存在着关于文 学及文学理论的诸多困惑与争议。而所有困惑与争议之发生,与对“知识”一词的理解密切相关。
  ……
展开
目录
导语 001

第一章 知识社会学视域下文学理论的知识学属性 009
一、“知识”的概念、定义与属性 010
二、知识社会学的谱系与知识生产 025
三、“文学理论”的知识学属性 050

第二章 “知识型”理论与中国现代文论知识型的生成 057
一、“知识型”问题与福柯的“知识型”理论 058
二、“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性的发生 070
三、现代性:中国知识型生成及转换的枢机与关键 086
四、中国现代文论知识型的生成与合法性依据 097

第三章 “范式”理论与中国现代文论的范式转移 110
一、库恩的“范式”及其理论启示 111
二、现代文论多种范式的并存与转移 132
三、中国现代文论范式与知识合法性的变迁 146
四、现代性批判与文论知识型的“后学”境遇 158

第四章 历史回眸:现代文论知识型的悖论与选择 170
一、“文学性”:文学理论知识建构的“自性”根基 171
二、“科学性”:“自律”与“他律”的悖立 191
三、价值诗学:文学价值的知识学探寻 200

第五章 反思:现代性与后现代知识型的悖立与知识分化 221
一、反思:中国文论探索演进的心理动力 222
二、“合法性”危机与反本质主义文论范式 226
三、“失语症”与反强制阐释一公共阐释文论范式 241
四、对两种当代文论反思范式的反思 250

第六章 “新”后学:当代文论知识范式的回归与突破 262
一、“后理论”时代的理论转向 262
二、“理论之后”中国文论的境遇与反思 270
三、回归“文学理论”或回归“常识”? 276
四、“后人类”时代的到来与“后人文主义” 286
五、“人的文学的终结”与文学理论的可能指向 308

参考文献 328

后记 34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