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这种研究,才能贴近现实,反映“人”的利益、愿望,真正为“人”服务,促进“人”解放,在更高程度上完善和发展。离开“人”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只会导致在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上误人歧途,甚至南辕北辙,让人如坠五里雾中,很难找到前进的方向。
我们认为,物质资料完全作为没有意识、没有目的的受动的客体存在,它们不仅不能直接决定生产力,同时更不能直接决定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的水平再高,其本身也不会对生产关系提出要求,更不可能改变生产关系。从根本上决定生产关系的,完全取决于人特别是作为劳动者的人对自己所处的生产关系状况的感受、愿望和改变生产关系的力量。
众所周知,在阶级社会里,人们由于所处的阶级地位不同,在一定的意义上是可以分为劳动者和非劳动者的,如奴隶社会奴隶主作为非劳动者,并不直接从事生产活动,奴隶则作为劳动者直接从事劳动;封建社会里封建地主作为非劳动者剥削劳动,农民则作为劳动者处于被剥削的地位。在消灭剥削和阶级对立以后,由于人人都参加劳动,都作为劳动者存在,这时候人人也就都具有了劳动者身份。但不管是在阶级社会还是无阶级社会,劳动者始终是决定生产关系的重要因素。
纵观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发展的历史,总的来讲,应该说也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劳动者要求和改变生产关系的历史。具体包括:第一,只有劳动者才能亲身感受到现存生产关系对自身利益的影响。因为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作为有意识,有目的人,对包括自己在其中所结成的生产关系既不是毫不相干的,也不是无动于衷的,他们都感觉到自己在现实生产关系中处在什么样的地位,自己的能力是否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挥,利益是否得到合理的实现,产生对生产关系的价值判断和评价。第二,只有劳动者才会产生改变和拥护某种生产关系的愿望和要求。劳动者既是生产力的物质承担者,又是生产关系的代表者。劳动者从事生产劳动一方面有技术工艺和发挥技能的要求,另一方面又体现着对生产关系的要求。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