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评论及本书的研究视角
(一)总结与评论
从前文的综述可以看出,已有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绝大部分研究以单个联合大企业内的ICM为研究对象,考察它在各分部间配置资本是否符合效率准则,并从不同角度给出相应解释。其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理论模型研究,如Gertner等(1994),其主要目的是寻找ICM配置企业内部资本有效率或无效率的理论根据;另一类是实证研究,它主要通过对某些实际案例进行计量分析来判断ICM的配置效率,即ICM是否把资本配置到最有效率的项目上。无论哪种方法,理论与现实都说明,ICM有效率与无效率总是相伴而生的,在不同的外部环境和不同的企业中两者互有高低。
第二,有少量研究者从更微观的视角来研究ICM的配置效率。他们已经超越了分部层面的分析,把目光投向分部内车间的投资运作,以便寻找是否存在这种现象,即ICM在分部之间配置资本是相对低效率的,而在分部内配置资本却是有效率的。以Maksimovic&Phillips(2002)和Schoar(2002)为代表的学者用车间层面(Plant-level)的数据检验了ICM的配置效率。前者发现联合大企业和单分部企业的增长和投资与产业基本因素及分部层面的生产力有关;后者发现在给定时点上,联合大企业的生产力要比单分部企业的高,但是,动态来看,多元化联合大企业的生产力存在净减少(Net Reduction)现象。毫无疑问,这种研究方法非常富有启发性和挑战性,也是未来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