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序 言 <br>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授奖词<br>引子<br>童年<br>父母<br>留学美国<br>婚姻<br>扶贫的起因<br>三三分成的农业实验项目<br>当穷人的担保人<br>乡村银行实验项目的第一阶段<br> 乡村银行的基层小组和中心<br> 乡村银行还贷机制<br> 优先贷款给妇女<br> 乡村银行的女员工<br>乡村银行实验项目的第二阶段<br> 农业银行下属的实验乡村支行<br> 前往坦盖尔县建立实验支行<br> 实验支行员工的聘用和培训<br> 实验支行员工的紧张生活<br> 如何创建新实验支行<br>正式成立独立的乡村银行 <br>乡村银行和传统银行的比较 <br>为借贷人服务的其他举措<br> 抗灾救灾<br> 贷款人的16条口号<br> 教育<br>超越小额贷款——乡村银行的新天地<br> 建房贷款<br> 尼姆卡希养鱼场<br> 振兴传统手工业<br> 乡村银行的电信服务<br> 乡村银行信托公司<br>企业的社会责任<br>走向未来<br> 第二代乡村银行<br> 世界小额贷款高峰会议<br>乡村银行模式在其他国家<br> 小额贷款在非洲<br> 乡村银行模式在亚洲<br> 小额贷款在美洲<br> 小额贷款在欧洲<br>扶贫领域中的中孟合作<br>尤纳斯在北京大学的演讲(摘要)<br>后记内容摘要
“一则有关乡村银行的故事,一个有关财富的神话。”<br> 《穷人的福星》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述了穆罕默德·尤纳斯创办孟加拉国乡村银行的神奇故事。1971年,满怀报国之志的尤纳斯离开美国安逸优越的教授生活,回到独立后的孟加拉国,担任吉大港大学经济系主任。1974年,孟加拉国发生了大饥荒,目睹成千上万在死亡边缘挣扎的饥民,尤纳斯发誓“从社会底层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坚信借贷是一项基本人权。1976年,他从自掏27美元借给42名赤贫的村妇到1983年创办孟加拉国乡村银行,通过20多年的努力,乡村银行坚持不懈地对贫困人群和弱势群体(特别是妇女)进行小额信贷,帮助穷人实现个体创业,为数百万城乡贫困借贷者提供了有效的金融服务,使孟加拉国最贫困的人群能够获得信贷支持,为切实解决世界难题——贫困问题做出了杰出贡献。2006年,尤纳斯和他的乡村银行因此全票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从而缔造了一个有关穷人脱贫并寻求财富的神话。<br> 《穷人的福星》由孟加拉国驻华大使蒙西·法叶斯·艾哈默德先生撰写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