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人居环境与风水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703712
  • 作      者:
    于希贤著
  • 出 版 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今天,我们如何来看待在中国和汉文化圈流传了几千年,而现今又在世界上引起广泛兴趣的风水?<br>    风水是东方人居环境审美的艺术,几千年来根深蒂固地根植于民俗之中,体现出敬天法祖的建筑规划特色。<br>    《人居环境与风水》从考古发现的风水起源,介绍了古人对风水与建筑及其选址之间密不可分关系的认识;昭示了风水与易经、八卦、历法以及阴阳变易、天人合一、五行循环、大地经络诸多领域之间的互补关系。
展开
作者简介
    于希贤,1940年7月生于云南昆明一个世代中医的书香之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文史馆馆员。几十年来从事地理(中国古代风水也称堪舆或地理)研究,曾任国际地理学会地理学思想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历史地理》杂志副主编,中国古都学会理事,中国地方志协会第二届理事,第六届中国方志协会学术委员。现任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经济地理》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集十余年心力,先后就风水对北京、苏州、咸阳、洛阳、南京、泉州、昆明等古城城址布局影响与作用潜心研究,1991—1995年两赴莫斯科,在莫斯科大学校庆日举办的学术报告会上,所作的《中国古代风水文化生态观》赢得了与会代表的交口好评,受邀前往中国香港、台湾以及美国、俄罗斯等大学、社团讲学。在祖国的山河大地之上踏访的旧城新府、城池馆舍不可记数,除了为国内数十家大型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学校、旅游园林区营建、布局、规划等提供景观风水文脉研究等方面咨询、设计外,还为国外著名大型企业如宝洁、壳牌、IBM等在华机构提供咨询。主要有《中国方志学大纲》《云南古长城考察记》《云南古代游记选》《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山河风情云南贵州卷》《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略》《成吉思汗封赏长春真人之迷》等十多部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古代人居环境与风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风水作为地理要素的环境内涵有其科学的一面。<br>    《人居环境与风水》从考古发现的风水起源,介绍了古人对风水与建筑及其选址之间密不可分关系的认识;昭示了风水与易经、八卦、历法以及阴阳变易、天人合一、五行循环、大地经络诸多领域之间的互补关系,展现了风水用于古都(北京、南京、长安、洛阳等)选址、城镇布局、村落聚散、民宅(阴宅、阳宅)营建等方面的方法、手段和重要作用。
展开
精彩书摘
  今天,我们如何来看待在中国和汉文化圈流传了几千年,而现今又在世界上引起广泛兴趣的风水?风水是东方人居环境审美的艺术,几千年来根深蒂固地植根于民俗之中,体现出敬天法祖的建筑规划特色。离开了国际文化发展浪潮的眼光,离开了几千年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特别是离开了中国有一整套发展完备的、流派纷呈的建筑文化系统,是很难看清楚风水本质的。风水是东方儒、释、道结合的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分属两种学科体系、两种思维方式、两种建筑文化传统。阴宅风水在新时代不宜提倡。2l世纪建筑风水伴随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是不可抗拒的趋势。人生活于天地之间,一时一刻也不能脱离周围的环境。地理环境在地表分布是千差万别的,具有不平衡性。因此,客观上存在着相对较好的、适合于人们生活的、给人们带来幸运和隐藏着吉祥与幸福的环境。也有相对而言比较险恶、危险,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困苦和不吉利的环境;人们本能地要选择、建设、创造自己周围吉祥的环境。这就包括了建设创造城市、村落和住宿的宅屋,选择和建造适合于人们生活的舒适、祥和、吉利的生活空间。人们置身于其中,生活、生产、工作均有方便、舒适、安全之感。美丽而富有特色的环境景观,还会使人们的心灵受到感染与鼓舞,使人们充满美好的情绪与崇高的理想,以此为精神向导,促进事业的成功并带来光明的前途。
展开
目录
导论:风水,法天象地的环境艺术<br>一、两次世界文化浪潮与风水建筑文化的不同命这<br>二、风水是几千年来东亚根深蒂固的民俗文化<br>三、风水是以儒家为主,释、道结合的建筑文化<br>四、两种学科体系、两种建筑文化传统<br>五、风水是东方环境审美诗性的艺术<br>六、历史上有关风水的一些争议<br>七、阴宅土葬风水在新时代不宜提倡<br>八、21世纪风水走向现代化是不可抗拒的国际趋势<br>第一章  法天象地的风水起源<br>第一节  风水因法天象地而起源<br>一、风水的三个前提<br>二、风水的基本原则<br>三、中国风水最早起源的假设<br>四、风水的起源以及黄土高原早期的窑洞居住者<br>五、野外考察的印象<br>六、结论和建议<br>第二节  天、地、人结合的风水起源<br>一、仰韶半坡村的风水例证<br>二、先民在黄土高原从穴居到巢居过程示意图<br>第三节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与风水的起源<br>一、“四象”概念与二十八宿、四季划分关系密切<br>二、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的龙、虎图象<br>三、宗周丰京瓦当的四神兽<br>四、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的二十八宿与青龙、白虎图象<br>第四节  从考古发现看八卦、天文历法与风水起源<br>第二章  风水的理论基础<br>第一节  两种思维系统、两套学术理念<br>第二节  易为东方抽象思维的最高智慧<br>第三节  阴阳结合而成长命<br>第四节  天、地、生、人系统有机循环观<br>第五节  大地经络(龙脉)的理论<br>第六节  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观<br>第七节  五行相生相克<br>第八节  阴阳家邹衍的世界观<br>第九节  建筑规划结构的尚中思想<br>第十节  天地合德时空对应<br>第十一节  人地关系的三种范式<br>第十二节  风水理论系统的确立——郭璞与《葬书》<br>一、郭璞《葬书》及其理论<br>二、《葬书》形成时代的讨论<br>三、《葬书》的“福荫反气”说引发的争议<br>第三章  峦头理气结合的原则<br>第一节  活体法天思想的基础<br>一、风水思想的哲学基础<br>二、风水先生的山水观<br>三、有关山的风水原则<br>四、风水景观的类型<br>第二节  风水生态格局<br>一、风水格局<br>二、风水思想的山水结构形局<br>三、风水要素<br>四、风水格局的空间构成<br>五、风水与景观<br>六、山环水抱必有气<br>第三节  什么是龙<br>一、龙的概念<br>二、龙的类型<br>三、四神砂<br>四、山形的类型<br>第四节  龙的随从——砂<br>一、砂的概念<br>二、砂的作用<br>三、风水中察砂<br>第五节  大地的血脉——水<br>一、水的风水概念<br>二、水势与安宅原则<br>三、吉地中水的作用<br>第六节  大地活体的穴<br>一、穴位的概念<br>二、风水穴类型<br>第七节  气——固态、液态、气态的生化<br>一、风与气的概念<br>二、风水中的“望气”<br>三、风水中对气的深层认识<br>第八节  活体生根的基础——土<br>第九节  因时间变化而立“向”<br>一、罗盘——风水对人类的第一奉献<br>二、有关方向的风水原则与罗盘的二十五层<br>第四章  风水与古代城市选址布局<br>第一节  古都原创文化透视<br>一、城市是文化的载体<br>二、城邑的萌芽<br>三、城郭沟洫出现与父子相传的王位继承<br>四、“商邑翼翼,四方之极”的都城规模<br>五、“惟王建国,辨方正位”的都城模式<br>六、观其泉流、相其阴阳与古都城址选择<br>七、“法天象地”的都城规划布局<br>第二节  风水与北京城的原创文化<br>一、北京城的风水外局<br>二、北京城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和建筑巧妙结合的实体<br>三、聚落和城市的起源<br>四、早期发展与城市沿革<br>五、辽南京与金中都<br>六、《周易》象数与元大都规划布局<br>七、辉煌的明清北京城<br>八、紫禁城——风水建筑的杰出典范<br>第三节  风水与苏州、咸阳、长安、洛阳、南京等都城文化<br>第四节  昆明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景观特征<br>一、古今文化交融与多元文化汇聚的文脉特征<br>二、城市结构所蕴藏着的历史文化内涵<br>三、明、清及民国初年老昆明的文化生态格局<br>四、老昆明的标志性建筑和文化景观<br>五、昆明市区外围的人文景观与文脉<br>第五节  用风水视角观察莫斯科、华盛顿、维也纳的城市设计<br>一、莫斯科的城市设计与风水<br>二、用风水观念分析华盛顿的规划布局<br>三、用风水观分析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文化意象<br>第六节  中国古代中小城镇及长江、黄河沿岸风水图示<br>第五章  村落的传统地理特征<br>第一节  村落环境选择<br>第二节  水为村落血脉<br>第三节  柔和的气场<br>第四节  村落的地基土壤<br>第五节  村落风水的风景艺术<br>第六节  村落的花卉树木与历史脉络<br>第六章  风水与住宅选址布局<br>第一节  宅为人的生息之所<br>第二节  阳宅的环境条件<br>第三节  阳宅基址选择<br>第四节  阳宅吉凶经验<br>第五节  程建军对阳宅的理法研究<br>第六节  方圆得体的庭院布局<br>第七章  古代中国风水在朝鲜、日本的流传与影响<br>第一节  古代风水在朝鲜的流传与影响<br>一、商末箕子迁徙朝鲜带去中国风水<br>二、《三国史》的记载<br>三、古墓葬壁画中的风水四神兽<br>四、朝鲜文化中风水的发展<br>第二节  古代风水在日本的流传与影响<br>一、日本都城风水举例<br>二、日本的“家相”<br>第八章  著名学者论风水<br>第一节  杨文衡论徐霞客的风水思想和活动<br>一、徐霞客常用的风水术语<br>二、徐霞客部分考察方法和目的与风水几乎一致<br>三、徐霞客关于山脉分布系列的论述,基本上来源于风水学说,并为说明金陵风水服务<br>四、徐霞客有部分活动是替亲朋好友或寺庙看风水<br>第二节  李约瑟论风水<br>第三节  国际风水研究与学术动态<br>附录1<br>西方感应和行为地理学与中国风水理念的比较<br>一、感应行为地理、西方环境行为学的产生<br>二、感应行为地理学的内容及其发展和应用<br>三、中国风水的起源和发展<br>四、中国风水在人文环境中的应用<br>五、西方环境行为学和中国风水理念的比较<br>附录2<br>中国古代的堪舆书目<br>第一类  峦头<br>第二类  理气<br>第三类  水龙<br>第四类  宅法<br>第五类  罗经<br>第六类  选择<br>第七类  钳记<br>类书堪舆书目<br>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堪舆书目<br>附录3<br>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