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八面来风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1307150
  • 作      者:
    张克群著
  • 出 版 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随着中国历史的车轮沉重地迈进了近代,在列强的冲击下,中国不得不向世界敞开了大门,各种异域文化如潮水般涌入中华大地。作为政治中心的古都北京首当其冲,沐浴在浓烈的“洋风”之下,各种洋式建筑纷纷拔地而起,为古都烙下了那个独特时代的印记。时过境迁,在今天回首望去,这片浓浓的洋风未被岁月所冲淡,反而成为古都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闪烁着纷呈的异彩。
  除去各式风格的建筑外,北京还有着历朝历代留下的各种构筑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古桥与长城,《八面来风:画说老北京古建筑》收录了这部分构筑物的内容以飨读者。
展开
精彩书摘
  早在13世纪,就有外国传教士来中国游说,并建了少量的教堂。元代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意大利传教士来大都传教,建了三个小教堂。其中一个建在元大都宫城边上。如今元大都只剩下土城了,当然这座小教堂也早就上了天堂(愿上帝保佑它在天堂里成为文物级的房子)。但据当时的记载,它的建筑形式令国人大为惊诧。可见大概不是一般的中式大屋顶。
  大概因为成吉思汗不排斥任何宗教吧,这个教堂敢弄出点与众不同的动静来。除此之外的一些早期的天主教堂如门头沟后桑峪教堂(公元1344年建),根本用的就是村里老地主的民房。连北京城里的宣武门南堂、西什库北堂,一开始都只敢建中式教堂。后来随着大清帝国的开放程度不断增加,才变成了洋式脸面。
  宣武门南堂南堂是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兴建的,早期的南堂名叫宣武门礼拜堂,规模非常小,是一座中国传统建筑,仅在醒目位置安放了一座十字架而已。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宣武门南堂重修工程开始。康熙这人比较开放,因此新的南堂就大胆尝试着建成了欧洲风格的。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北京发生大地震,南堂建筑在地震中遭到损毁,次年重建的南堂改用了当时在欧洲非常流行的巴洛克式建筑风格。
  1904一年第四次重修的南堂主堂仍然用的是巴洛克风格,但没有完全遵从老式样,而是在两侧加了走廊,正立面加高了山墙,山墙立面上有从下到上的通柱,顶部是巨大的涡旋形装饰。这就是人们今天看到的宣武门天主堂的建筑。
  宣武门南堂的大门为中式,而教堂主体建筑为砖结构的典型的巴洛克风格,三个宏伟的砖雕拱门并列,将整个建筑立面装点得豪华而庄严。整个建筑的砌筑采用磨砖对缝,精美的砖雕随处可见。教堂的室内空间运用了穹顶设计,两侧配以五彩的玫瑰花窗,气氛庄严肃穆。
  八面槽东堂东堂始建于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康熙初年,两位外国教士重建了东堂,将原本的中式建筑改建为西式风格的建筑。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北京城内掀起了反天主教的浪潮,在这次反天主教的浪潮中,东堂受到了较大的破坏。
  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主持东堂的费隐教士重建了王府井天主堂,重建工程由传教士利博明作为建筑师设计成罗马式,传教士兼清宫廷画师郎世宁主理了建筑的绘画和装饰。据记载,当时的教堂门窗均有彩色玻璃花窗装饰。
  经过一百多年沧桑之后,教堂已破烂不堪。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天主教北京教区主教田类思向欧洲募款重建东堂,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新东堂建成。新东堂仍为砖木结构罗马式建筑,内部支撑为木柱,墙体则以城砖砌成。建筑平面取十字形,正面建有三座钟楼,均做穹顶结构,钟楼顶端均装饰有十字架。
  在1900年爆发的义和团运动中,东堂被毁。1904年法国等国用庚子赔款重建了东堂,这就是东堂现存的建筑。重建后的东堂基本维持了1884_年版的样子,只是少了两侧的肩膀,显得跟减肥了似的,不过倒也不难看。而内部则更加豪华了,反正有的是钱了,正祭台采用意大利进口的大理石镌成。
  台前短柱,皆以珐琅烧成,璀璨之极,院墙的大门也做成了洋式的。
  西什库北堂西什库天主教堂最初是由于两位法国教士在西安门内蚕池口建的中式小教堂(公元1703年)。清朝中叶,民间反对天主教的势力与天主教会不断发生摩擦,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政府查封了蚕池口天主教堂,并没收了全部教产。
  第二次鸦片战争(公元1860年)后,清政府害怕外国,于是主动向教会归还了教堂的土地,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由主教孟振生主持在北堂原址建立了一座高大的哥特式建筑,由于蚕池口临近皇家禁地,高大的教堂钟楼令老佛爷不悦。经交涉,教堂同意搬家,由清政府出资修建新教堂。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新教堂在不远的西什库正式落成。
  到了1900年,在义和团和清军的联合攻打下,教堂局部受到破坏。1901年重修时,由于清政府掏钱大方,主教堂趁机增高了一层,使得其哥特式的高耸风格更加突出。
  我们现在所看见的西什库教堂的主堂为一座3层哥特式建筑,顶端共由11座尖塔构成,建筑平面呈十字形,建筑面积约2200平方米,高16.5米,钟楼尖端高约31米。教堂建筑的正面有三个尖顶拱券形入口,入口拱门之间雕刻有圣若望和圣保禄等四圣像,建筑正立面上的门窗均用汉白玉石刻装饰,正门中央主跨上有一扇瑰丽的圆形玫瑰花窗,礼拜堂四周则有大小不一的80面玻璃花窗。
  围绕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却是传统的中式台基,环以汉白玉栏杆,栏杆和栏杆上的装饰均为传统的中式设计。因为台基更加接近人的视力范围,可能这使得中国教民感到亲切些吧。毕竟北京人是在皇家建筑的氛围里长大的,瞧着汉白玉顺眼。
  ……
展开
目录
推荐序一 不薄今人爱古人
推荐序二 这世界不止眼前的苟且
前言 我的建筑情结
引子

第一部分 洋风建筑
第1章 早期洋式建筑
宣武门南堂
八面槽东堂
西什库北堂
第2章 西洋楼式建筑
颐和园清晏舫
畅观楼
六国饭店
中南海海晏堂
陆军部衙署
恭王府花园
住宅门脸
乐善园大门
第3章 近代洋风建筑
东交民巷内的建筑
清末政府建筑
清末教会学校
清末新式学校
清末铁路建筑
清末公共及工商业建筑
民国初年办公及商业建筑

第二部分 构筑物
第4章 古桥
卢沟桥
万宁桥
永通桥
朝宗桥
通运桥
第5章 长城
金山岭长城
八达岭长城
慕田峪长城
司马台长城
跋我的北京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